一、詩人死前的詩句
別云間
夏完淳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陸游 示兒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二、陸游臨終前對兒子說了些啥
陸游(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是我國杰出的愛國詩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詩中,始終貫串和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最顯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國詩壇上的崇高地位。他在臨終前寫的《示兒》詩,更是一首感人至深、傳誦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后,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老子!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占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在十二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國占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后,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告成,趙構競無恥到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并答應每年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跟金人劃淮水為界。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為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茍延歲月。后來宋孝宗趙眘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寧宗趙擴與金簽訂的“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而陸游則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杰出代表。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著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后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陜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閑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挺干、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并且終于結滿豐碩的果實。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概括,他說:
放翁十余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于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后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云:“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云:“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當然,這里所謂“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從數量上、表面上來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見陸游的“素志”是一貫的,是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尤其這首《示兒》詩是他生命終點所爆發出的愛國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愛國思想及詩作的總結。
三、譚嗣同臨終前詩句表達了什么意思
譚詩第一句:“望門投止思張儉”.后漢書張儉傳“室門投趾”作“望門投止”.儀禮士昏禮鄭注:“止,足也.古文止作趾.”后漢書張儉傳說,張儉“亡命遁走,望門投止重名行,破家相容.”“其所經歷,伏重誅者以十數,宗親并皆殄滅,郡縣為之殘破.”譚詩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說,譚不愿亡命,貽累親友. 譚詩第二句:“忍死須臾待杜根”.接后漢書杜根傳,東漢安帝時,“和熹鄧后臨朝”,杜根以安帝年長,宜親政事,上書勸太后歸政.太后執根,令盛以縑囊,撲殺之,幸而刑人不加力,根得詐死,逃竄為山中酒保.譚這句詩的意思是說,未能上書太后,請其歸政光緒,有愧杜根.其用一“愧”字,系詩人忠厚之辭.因為照傳統道德觀念,譚氏處理此事,畢竟應先考慮如何調和光緒母子感情,而譚氏不如此作,此因譚氏認為上書向太后直諫,無濟于事. 譚詩第三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后漢書?虞詡傳》:“寧伏歐刀,以示遠近.”唐章懷太子注:“歐刀,刑人之刀.”任華《懷素上人草書歌》:“鋒芒利如歐冶劍.”劍亦可稱為刀.歐刀之歐,或應釋為歐冶之歐.譚這一句詩的意思是:新黨既不宜逃,又不宜諫,只有訴諸武力.今所謀既不成功,譚視死如歸,亦甘之如飴. 譚詩第四句:“去留肝膽兩昆侖”.光緒賜楊銳密詔,本囑咐新黨不可違太后意旨.新黨不順從光緒意旨,而擬調軍圍頤和園,譚氏認為此系為了保種保教而采取的非常措施.……譚詩“公罪”二字絕非“功罪”二字之訛.譚這句詩的意思是,謀圍頤和園系公罪,其是非得失,留待后人去討論. 這是近代偉大的維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戊戌變法的失敗后,被封建頑固派囚于獄中,行將就義前夕所寫的一首題壁詩,音調激,情懷壯烈,近一百年來傳遍了華夏大地,感染每一個懷有愛國熱情的中華兒女,激起人們對為改革中國而獻身的愛國志士們的無限的敬仰與懷念,也促使人們對中國近代改革的危難阻進行深入的思索.。
四、陸游臨終前告誡自己的兒子(詩句):
陸游臨終前告誡自己的兒子(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意為: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時,你們舉行家祭時不要忘了告訴我!
出自宋代陸游的《示兒》,是詩人的絕筆。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
原詩:
《示兒》宋代: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釋義: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沒有了,只是悲哀沒有見到國家統一。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時,你們舉行家祭時不要忘了告訴我!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公元1210年(寧宗嘉定三年),八十五歲的陸游一病不起,此詩為陸游的絕筆,既是詩人的遺囑,也是詩人發出的最后的抗戰號召。表達了詩人的無奈以及對收復失地的期盼。
賞析: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釋義: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沒有了)。“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后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釋義:只是悲哀沒有見到國家統一),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
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釋義: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時),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并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
結句“家祭無望告乃翁”(釋義:你們舉行家祭時不要忘了告訴我),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孫。于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占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
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圣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示兒 (宋代陸游詩作)
五、陸游臨終囑托的詩句
示兒
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注釋]
1. 示兒:給兒子們看。
2. 但:只。
3. 九州同:祖國統一。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淪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區。
5. 家祭:對祖先的祭祀。
6. 乃翁:你的父親。
--------------------------------------------------------------------------------
[簡析]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畢生從事抗金和收復失地的正義事業。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示兒》詩是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后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這種遺恨從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彌留之際,心情更為沉痛。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并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孫。于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圣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