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運用典故的古詩詞名句有哪些
李白《行路難》(其一)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兩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這兩句表示詩人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用了向秀《思舊賦》及王質爛柯這兩個典故.意思是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向秀的《思舊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這樣既表達對當時統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貶時間之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拓展】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后來,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勾起了對故人的懷念.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相傳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朽爛.回到村里,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孫郎,孫權,這里作者自喻.《三國志·吳志·孫權傳》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凌亭,馬為虎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這里以孫權喻太守,希望自己像孫權一樣年少有膽識 ------------------------------------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典出《史記·馮唐列傳》.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漢時的郡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區)太守.他愛惜士卒,優待軍吏,匈奴遠避.匈奴曾一度來犯,魏尚親率車騎出擊,所殺甚眾.后因報功文書上所載殺敵的數字與實際不合(虛報了六個),被削職.經馮唐代為辨白后,認為判的過重,文帝就派馮唐“持節”(帶著傳達圣旨的符節)去赦免魏尚的罪,讓魏尚仍然擔任云中郡太守.蘇軾此時因政治上處境不好,調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許,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名,一稱犬星,舊說主侵掠,這里引指西夏.《楚辭·九歌·東君》:“長矢兮射天狼.”《晉書·天文志》云:“狼一星在東井南,為野將,主侵掠.”詞中以之隱喻侵犯北宋邊境的遼國與西夏.用天狼星比喻敵人(即遼國與西夏),表達了作者愛國,想要為國殺敵,報答國家的胸懷.-----------------------備注:由于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有三個用典故地地方,所以都列出來了.。
二、初中語文應用典故的古詩句匯總
《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典故一:八百里分麾下炙
出處:晉王愷有一良牛名“八百里駁”
含義:指牛
典故二:五十弦翻塞外聲
出處: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
含義:泛指各種樂器
典故三:馬作的盧飛快
出處:三國時劉備騎的戰馬
含義:指良馬
《江城子? 密州出獵》(蘇軾)
典故一:親射虎,看孫郎
出處:三國孫權“騎馬射虎”
含義:作者以孫權自喻
典故二: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出處: 云中太守魏尚獲罪被赦
含義:作者以魏尚自比
典故三:西北望,射天狼
出處:天狼星
含義:借指自西北來進擾的西夏軍隊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李白)
典故一:蓬萊文章
出處:指漢代文章
典故二:建安骨
出處:建安七子剛健爽朗的詩風
典故三:中間小謝又清發
出處:謝脁清新秀麗的詩風
三個典故的共同含義:作者用漢文、魏詩和小謝的成就來比并、稱許李云和自己
《行路難》(李白)
典故一:閑來垂釣碧溪上
出處:指姜尚被周文王重用一事
典故二:忽復乘舟夢日邊
出處:指伊尹受成湯重用一事
兩個典故的含義:表達自己不甘消沉,繼續追求的信心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典故一:懷舊空吟聞笛賦
出處:西晉向秀作的《思舊賦》
含義:表達詩人對受害的戰友的悼念
典故二:到鄉翻似爛柯人
出處:指晉人王質
含義:抒發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嘆
《梅嶺三章》(陳毅)
典故一:此頭須向國門懸
出處:指春秋吳將伍子胥眼懸國門一事
含義:大業未成,詩人死不瞑目
典故二:取義成仁今日事
出處:《論語》“殺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義”
含義:指為了真理,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而勇于犧牲
《漢江臨眺》(王維)
典故:留醉與山翁
出處:指晉人山簡
含義:作者以山簡自喻
《漁家傲》(范仲淹)
典故:燕然未勒歸無計
出處:東漢大將竇憲追擊北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含義:表現邊關將士的報國激情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
典故: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出處:《淮南子》:“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結網”
含義:希望得到對方的引薦
《別云間》(夏完淳)
典故:今日又南冠
出處:楚人鐘儀被晉國關押始終戴著南冠
含義:指囚徒
《泊秦淮》(杜牧)
典故:隔江猶唱《后庭花》
出處:南北朝時陳后主作的舞曲
含義:這里指亡國之音
三、高中語文64篇必背古詩文
初中部分(40篇)1孔子語錄&《論語》 2魚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4曹劌論戰&《左傳》 5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6出師表&諸葛亮 7桃花源記&陶淵明 8三峽&酈道元 9雜說(四)&韓愈 10陋室銘&劉禹錫 11小石潭記&柳宗元 12岳陽樓記&范仲淹 13醉翁亭記&歐陽修 14愛蓮說&周敦頤 15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16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宋濂 17關雎&《詩經》 18蒹葭&《詩經》 19觀滄海&曹操 20飲酒&陶淵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灣 23使至塞上&王維 2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難&李白 26望岳&杜甫 27春望&杜甫 28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30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3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32觀刈麥&白居易 33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門太守行&李賀 35赤壁&杜牧 36泊秦淮&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隱 38無題&李商隱 39相見歡&李煜 40漁家傲&范仲淹 41浣溪沙&晏殊 42登飛來峰&王安石 43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44水調歌頭&蘇軾 45游山西村&陸游 46破陣子&辛棄疾 47過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49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50己亥雜詩&龔自珍 高中部分(14篇) 1.勸學(節選)&《荀子》 2.逍遙游(節選)&莊子 3.師說&韓愈 4阿房宮賦&杜牧 5赤壁賦&蘇軾 6氓&《詩經》 7離騷(節選)&屈原 8蜀道難&李白 9登高&杜甫 10琵琶行&白居易 11錦瑟&李商隱 12虞美人&李煜 13念奴嬌搰壁懷古&蘇軾 14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四、高考古詩文中的典故怎樣積累啊
你可以歸類記,現舉例如下—— 1、冰雪 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2、月亮 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明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
如“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磧,沙漠,茫茫大漠中幾十萬戰士一時間都抬頭望著東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鄉之情。
3、柳樹 以折柳表惜別。 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過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這一習俗始于漢而盛于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
后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
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嘆別的感情。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今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感情呢? 4、蟬 以蟬品行高潔。 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
《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由于蟬棲于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于清高一型。
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
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如“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吳國的舊苑荒臺上的楊柳又長出新枝(荒涼一片),遙想當年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還美(不勝春:春光也不勝它)。
這里是以楊柳的繁茂襯托荒涼。 “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發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橋邊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橋邊已長滿雜草野花,烏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麗堂皇,夕陽映照著破敗凄涼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邊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
古人水邊送別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7、長亭 是陸上的送別之所。
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
8、芳草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喻離恨。《楚辭·招隱土》:“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歸,不免引起思婦登樓佇望。
樂府《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以“青青河邊草”起興,表達對遠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
9、芭蕉 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凄涼之音。
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對芭蕉為怨悱。 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縱芭蕉,不雨也颼颼。”葛勝沖《點絳唇》:“閑愁幾許,夢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來就夠凄愴的,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凄惻。 10、梧桐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種凄苦之。
五、初中語文應用典故的古詩句匯總
《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典故一:八百里分麾下炙出處:晉王愷有一良牛名“八百里駁”含義:指牛典故二:五十弦翻塞外聲出處: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含義:泛指各種樂器典故三:馬作的盧飛快出處:三國時劉備騎的戰馬含義:指良馬《江城子? 密州出獵》(蘇軾)典故一:親射虎,看孫郎 出處:三國孫權“騎馬射虎”含義:作者以孫權自喻典故二: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出處: 云中太守魏尚獲罪被赦 含義:作者以魏尚自比典故三:西北望,射天狼 出處:天狼星含義:借指自西北來進擾的西夏軍隊《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李白)典故一:蓬萊文章出處:指漢代文章典故二:建安骨出處:建安七子剛健爽朗的詩風典故三:中間小謝又清發出處:謝脁清新秀麗的詩風三個典故的共同含義:作者用漢文、魏詩和小謝的成就來比并、稱許李云和自己 《行路難》(李白)典故一:閑來垂釣碧溪上出處:指姜尚被周文王重用一事典故二:忽復乘舟夢日邊出處:指伊尹受成湯重用一事兩個典故的含義:表達自己不甘消沉,繼續追求的信心《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典故一:懷舊空吟聞笛賦出處:西晉向秀作的《思舊賦》含義:表達詩人對受害的戰友的悼念典故二:到鄉翻似爛柯人出處:指晉人王質含義:抒發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嘆《梅嶺三章》(陳毅)典故一:此頭須向國門懸出處:指春秋吳將伍子胥眼懸國門一事含義:大業未成,詩人死不瞑目典故二:取義成仁今日事出處:《論語》“殺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義”含義:指為了真理,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而勇于犧牲《漢江臨眺》(王維)典故:留醉與山翁出處:指晉人山簡含義:作者以山簡自喻《漁家傲》(范仲淹)典故:燕然未勒歸無計出處:東漢大將竇憲追擊北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含義:表現邊關將士的報國激情《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典故: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出處:《淮南子》:“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結網”含義:希望得到對方的引薦《別云間》(夏完淳)典故:今日又南冠出處:楚人鐘儀被晉國關押始終戴著南冠含義:指囚徒《泊秦淮》(杜牧)典故:隔江猶唱《后庭花》出處:南北朝時陳后主作的舞曲含義:這里指亡國之音。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高中語文運用典故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