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安靜的句子
同學們異常的安靜,我聽到老師手表微弱嘀嗒聲 .夜靜得像一潭水,似乎所有的生靈都已經睡了,一切顯得那么安謐…… 安靜的連一根針掉下來的聲音都聽得見.靜謐的深夜,仰頭看著天空的彎月,心情豁然開郎.黑色籠罩了一切房屋,月色朦朧,樹影婆娑,風兒輕輕,吹拂著群星那晶亮的臉龐.會場非常安靜",我只聽見自己的心跳,周圍的人好像的定住了,甚至沒有聽見他們的呼吸.這時不知從哪兒飛來只蒼蠅,嗡嗡吵得我心煩意亂,伸手啪的一掌.趕緊收回手,好像所有人都盯住我,認為我打破了這安靜,我一怔,感覺心跳都慢下來了.實在太靜了!中午,閱覽室非常安靜,猶如沒有人在一樣.時報廣場像黃昏時的草地一樣安靜.周圍安靜得好像時間停滯了一樣.仿佛一個動作就能將這平靜擊破.。
二、形容“寧靜”的詩句有哪些
1、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出自唐代王維的《鹿柴》
描寫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
2、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出自唐代王維的《山居秋暝》
描寫了初秋時節山居所見雨后寧靜安謐的黃昏景色,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3、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出自五代李煜的《搗練子令·深院靜》
描寫了秋風起,夜深人靜的時候,想到征人在外勾起了綿綿的離恨和相思。因而長夜不寐,愁思百結。
4、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出自唐代王維的《鳥鳴澗》
描寫了春天夜晚,寂無人聲,青山碧林,更顯空寂的景色。
5、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出自宋代蘇軾的《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三、代表寧靜的詩句
(一)陶淵明《飲酒》之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簡 析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東墻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翔遠山的懷抱.人的思想或精神,可以孤立地自我凈化,或者說,能夠超脫于現實之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四句詩就是講這個道理.“結廬在人境”是說生活在現實社會中.“車馬喧”指人世間各種煩人的塵雜,也是世人為富貴榮華而奔競的形象寫照.他之所以身居人境而塵雜不染,就因為能做到“心”.“心遠”就是思想上絕棄富貴榮華之念.一個人丟掉了物欲,斷絕了塵想,精神就遠遠超出于塵世之外了.詩人采菊東籬,悠然自得,又逢山氣特佳,飛鳥投林的黃昏,大自然的一切都顯得和融淳凈;此時的詩人,超然冥邈,神逸方外,他的心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了.這是對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領悟;從廬山一帶傍晚的自然環境說,一切都顯得和融渾樸,充滿生機,這正是大自然的本色.詩人的悠然情懷與眼前的自然氣象,都合于自然之,因而,主、客二方也就冥會妙合了.
(二 ) 歸田園居·其三·種豆南山下——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子地,地里雜草叢生,豆苗卻長得很稀.早晨天亮就起來到田里鋤草,晚上披著月光扛著鋤頭回家歇息.高高的草木覆蓋了狹窄的田間小路,露水打濕了我的衣裳.衣裳濕了倒不重要,只要不違背我的初衷就行了.
評 析
此詩是描寫陶淵明勞動生活的代表作.雖寫勞動,其主旨卻并非寫勞作之艱辛,而是表現一種審美情趣.試思:"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是一幅何等美妙的荷鋤夜歸圖.艱辛自是艱辛,詩人也說"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但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呀!后兩句正可以看作是此詩全篇的眼線,是透露詩人心緒之所在.
(三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一首詠雪寄情詩.大雪中望遍千山看不到一只飛鳥;找遍萬條路,不見一個行人.只有孤零零的一條小船上,坐著一位披蓑衣、戴斗笠的漁翁,獨自冒著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處境的嚴酷,心情的孤寂.
《江雪》的深層意蘊,寄托了一種傲然獨立,清竣高潔的人格理想.詩人曾參與過政治革新,但改革失敗后,受到排斥,被貶為永州司馬.政治上的失意,內心的孤獨,便通過環境描寫反映出來.當時的政治環境就象詩中所說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一樣,環境是非常惡劣的.但詩人不屈服于壓力,依然故我,堅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寒江中那位孤獨寂寞,又抗寒傲雪,毅然垂釣的漁翁.
寒江獨釣的畫面和深刻的含義使全詩情景交融,充滿了詩意美.
( 四 )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么幽清明凈的自然美啊!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這首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四、有關寧靜的詩句
《垂老別》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
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干。
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
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
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老端。
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
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賀圣朝·太平無事》
年代: 宋 作者: 無名氏
太平無事,四邊寧靜狼煙眇。國泰民安,謾說堯舜禹湯好。萬民翹望彩都門,龍燈鳳燭相照。只聽得教坊雜劇歡笑。美人巧。寶箓宮前,咒水書符斷妖。更夢近、竹林深處勝蓬島。笙歌鬧。奈吾皇,不待元宵景色來到。只恐后月,陰晴未保。
《掛金索·四更里》
年代: 宋 作者: 無名氏
四更里,無事四邊都寧靜。內放心花,賞玩長春景。戊己門開,有個真人進。一粒金丹,運上昆侖頂。
《滿庭芳 鳴鶴馀音卷之三》
年代: 元 作者: 馬鈺
吾劍非凡,玉皇宣賜,非吾誰敢承當。青蛇三尺,時復起祥光。剔起乾坤骨髓,劈開太一真陽。何人鑄,耶溪歐冶,金水配柔剛。不知何處用,除邪斬怪,寧靜諸方。斡開萬象,盡化玄霜。惟有修行不謹,輕輕指、魂魄飛揚。匣中響,雷聲震動,萬里鬼神藏。
五、形容“寧靜”的詩句有哪些
1、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出自唐代王維的《鹿柴》 描寫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
2、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出自唐代王維的《山居秋暝》 描寫了初秋時節山居所見雨后寧靜安謐的黃昏景色,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3、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
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出自五代李煜的《搗練子令·深院靜》 描寫了秋風起,夜深人靜的時候,想到征人在外勾起了綿綿的離恨和相思。
因而長夜不寐,愁思百結。 4、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出自唐代王維的《鳥鳴澗》 描寫了春天夜晚,寂無人聲,青山碧林,更顯空寂的景色。
5、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出自宋代蘇軾的《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六、【內心寧靜的詩句】
王維的詩可以讀一下,他把“見性”觀念有機的融入詩的情境之中,表現物我一如的境界.《鹿柴》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森林, 復照青苔上. 沒有人跡,沒有人語聲,沒有日光,只有反照的光彩,從而表現了日暮山林的一片空寂.這首詩寫得是空曠、暗淡的景物.卻給人“淡而愈濃、近而愈遠”的印象,就是因為其中表現的心境值得品味.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表現上的主要特點是以動寫靜,所有的意象都表現“空山”是如何的超離塵囂.所以一幅清新生動的山中晚景,反照出一個“空”字.《山居秋暝》中的“空山”顯然不是空無所有的山,而是心靈的感受.這種感受顯示出內心的空寂清靜. 《輞川集》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初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在這里,動乃靜,靜乃動;實卻虛,色即空.本體是超越他們的,他們合為一體.這便是在“動”中得到“靜”,在實景中得到虛景,在紛繁現象中獲得本體,在瞬間的直感中得到永恒.花開花落,鳥鳴春澗,然而就在這對自然的片刻頓悟中,你卻感到了不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