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蘇東坡瀟灑,孤傲,率性的詩句
蘇軾的狂,是秉承盛唐遺風的率性之狂,也是詩人之狂。可以說,無狂便無蘇東坡矣,如同沒有狂便沒有李白一樣。他和李白的不同之處是他不善飲,可是他比善飲之人更懂得酒性,而且越是年長越貪杯中物。他在詩中寫道:“我性不飲只解醉,正如春風弄群卉。”(《戲書》)又說:“少年多病怯杯觴,老去方知此味長。”(《次韻樂著作送酒》)故蘇軾的狂,大體與酒狂無關,但借酒壯膽、增加豪氣的想法,他未必沒有。請看下面詩句:“無多酌我君須聽,醉后飆狂膽滿軀。”(《和謝生二首》之二)“孤村野店亦何有,欲發狂言須斗酒。”(《鐵溝行贈喬太博》)不過他也很矛盾,乘酒興而放言固然痛快,過后想起來自己未免也感到可怕,所以詩中坦承:“飲中真味老更濃,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
事實上,他的多次得罪,一貶再貶,還不是由于“狂言”和“真味”?而且主要是“真味”。他的那首有名的《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可謂飽含辛酸的自嘲。此詩的另一版本作“目若新生之犢,心如不系之舟。要問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崖州”,更能彰顯東坡的自由心性。
二、蘇東坡瀟灑,孤傲,率性的詩句
蘇軾的狂,是秉承盛唐遺風的率性之狂,也是詩人之狂。
可以說,無狂便無蘇東坡矣,如同沒有狂便沒有李白一樣。他和李白的不同之處是他不善飲,可是他比善飲之人更懂得酒性,而且越是年長越貪杯中物。
他在詩中寫道:“我性不飲只解醉,正如春風弄群卉。”(《戲書》)又說:“少年多病怯杯觴,老去方知此味長。”
(《次韻樂著作送酒》)故蘇軾的狂,大體與酒狂無關,但借酒壯膽、增加豪氣的想法,他未必沒有。請看下面詩句:“無多酌我君須聽,醉后飆狂膽滿軀。”
(《和謝生二首》之二)“孤村野店亦何有,欲發狂言須斗酒。”(《鐵溝行贈喬太博》)不過他也很矛盾,乘酒興而放言固然痛快,過后想起來自己未免也感到可怕,所以詩中坦承:“飲中真味老更濃,醉里狂言醒可怕。”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 事實上,他的多次得罪,一貶再貶,還不是由于“狂言”和“真味”?而且主要是“真味”。他的那首有名的《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可謂飽含辛酸的自嘲。
此詩的另一版本作“目若新生之犢,心如不系之舟。要問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崖州”,更能彰顯東坡的自由心性。
三、體現女子率真明媚氣質的詩句
1: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2: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3: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4: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闌干。 5: 美女卷珠簾,深坐蹙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6: 聘聘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7: 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憶兒家。
效顰莫笑東鄰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8: 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開。
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 7: 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 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
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
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8: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9: 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10: 梨花一枝春帶雨 11: 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12: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13: 輕羅小扇白蘭花,纖腰玉帶舞天紗.疑是仙女下凡來,回眸一笑勝星華. 14: 俊眉修眼,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
15: 有女妖且麗,裴回湘水湄。水湄蘭杜芳,采之將寄誰。
瓠犀發皓齒,雙蛾顰翠眉。紅臉如開蓮,素膚若凝脂。
綽約多逸態,輕盈不自持。嘗矜絕代色,復恃傾城姿。
16: 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 17: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18: 臉若銀盤,眼似水杏,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 19: 眉似遠山不描而黛,唇若涂砂不點而朱~ 20: 面似芙蓉出水,腰如弱柳扶風 21: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杜牧《贈別》 22: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西漢李夫人) 23: 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韋莊 24 : 月出佼兮,佼人撩兮. --- 25: 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眉如翠 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宋玉 26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李白(楊貴妃) 27: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同上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闌干。
--同上 28: 美女卷珠簾,深坐蹙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29: 聘聘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杜牧《贈別·其一》 30: 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鄰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林黛玉 31: 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開。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何思澄《南苑逢美人》 32: 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
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 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 33: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34: 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白居易 35: 梨花一枝春帶雨 ----同上 36: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蘇軾 37: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 38: 輕羅小扇白蘭花,纖腰玉帶舞天紗.疑是仙女下凡來,回眸一笑勝星華. 39: 俊眉修眼,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 40: 有女妖且麗,裴回湘水湄。
水湄蘭杜芳,采之將寄誰。 瓠犀發皓齒,雙蛾顰翠眉。
紅臉如開蓮,素膚若凝脂。 綽約多逸態,輕盈不自持。
嘗矜絕代色,復恃傾城姿。 ---武平一 41: 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
-- 42: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43: 臉若銀盤,眼似水杏,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 44: 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45: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46: 何彼濃矣,華若桃李 47: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飄 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襛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
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于語言。
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
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休迅飛鳧,飄忽若神,陵波微步,羅襪生塵。
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
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
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曹植 48: 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 49: 雙眸剪秋水,十指撥春蔥 50: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著流紈素,耳垂明月當。
指若削蔥根,口如含朱丹, 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51: 折莖聊可佩,入室自成芳。 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 秀色空絕世,馨香為誰傳? 質傲清霜色,香含秋露華 52: 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開。
風卷葡萄帶,日。
四、率性而為的古人是誰
老子、莊子、孔子、陶淵明、李白、龔自珍等人,都有率性而為的一面。
談“率性而為”之美
■ 藍翠柳
中國人所崇尚、所迷醉的美,多如“人約黃昏后”的意境美——模糊、含蓄、高雅、美妙。中國人對美的追求多表現在詩詞曲賦等文學作品和書畫藝術中,中國人提倡集體而非“個性”。“率性而為”是對上述兩種看法的挑戰,它崇尚“本真”、“自然而然”。
古人所認為的“率性而為”指循照自己的個性發展,做自己愛做的事,走自己愿意走的路。其“為人”、“本性”都顯示出性情之美,所謂“率性隨緣”,“其心長樂”也。
我所理解的“率性而為”,即是在此種情況下,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為人為文也志存高遠,意趣高尚,性情坦率,不俗不媚,既非孤傲又非隨俗,不事事追求物質利益,自得其樂于崇高的精神生活,專注于自己天性的愛好,隨“本性”而為,不矯揉造作的一種理想人格的美。一句話:“其行不俗,率性而為,其心長樂”。
自古談“人格美”皆以“自然崇高、清廉孝悌”為準。在我看來,一切關乎事事按照禮儀習俗行事雖可認為是“循理”行事,但都缺少一種讓人欣喜的“率性”之美;缺少創新之美;缺少“個性”之美!
古人如張載者認為人有“天地、氣質、攻取之性”。天地之性即人本體本然之性;氣質之性即人的脾氣秉性;攻取之性即飲食男女的自然之性。又有如程頤者主張“性即理”,“性”指人的類本性,“理”指事物的必然法則和社會道德原則。他認為人有兩種不同的性,極本窮源之性為善,而氣質之性則是現實的人性。中國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目標是“窮理盡性以至于與命”,即窮天下之理,盡自己的本性。他們在人格的深層意義上也可謂追求的是“率性”的極致美。
“率性而為”實為“因感而發”、“因情而率性”。正如王夫之所說的“情之未發性之體,情之已發性之用”。大凡用情至深者,必顯其本性,本性之純之善者讓人注目以敬仰;本性之濁之惡者讓人不齒。歷史上有悲劇美有戲劇美,有大俗有大雅,無論何種表現手法,都存在美,不同之人因其性情的不同而彰顯其旨趣。
所謂“筆墨之道,本乎關情”,文藝作品,作為生活的再現,其“率性”更能體現美。李清照,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詞人,其一生可謂坎坷曲折,悲喜交加,她用她的人生寫照在文壇史上成就了自己的地位。無論是“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少女情懷,還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少婦情思;無論是“重簾未卷影沉沉”的孤寂心情,還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的無奈感嘆;無論是“蕭蕭兩鬢生華”的飄零之感,還是“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的平靜心態,清照的詞都蘊含真情,關乎人情,感懷時世。穿過歷史高闊的時空,我們仍然可以從她身上看到一種源于女性生命本體的精神素質,一種堅韌而率性的美!
在中國古典美學中,“道”被視為眾美之本。“美是自然本真”。如莊子“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的人生處世之美。美的本質是自然,自然即本色,本色即素樸。所以老子講“見素抱樸”,莊子講“逍遙游”,講無為而治,主張“以物觀物”都是要主張一種適合人的本性的生存方式,這種適合人的本性的生活方式就是“自然”。
美應遵循一定的“道”,遵循人道、天道、地道,并在此基礎上“率性而為”,展現本我。
“道”的“樸素美”在于“清”,魏晉人推崇“法天貴真,不拘人格”的人生觀,倡導自然率真,不拘禮法,不重利祿的人格,這種人格可視為“清真”。這種樸素的人格美是“率性”的自然而然,是真我的風采。
從這個意義上說,美是道的形式。這種因素樸而產生的“遵本性之美”,也就是所謂的自性之美,率性之美。
“率性而為”之美,美在其人格,美在其性情,美在其素樸的道義。尊本性,養性情,求素樸,方可為“率性之美”!
(作者系哲學與宗教學系04級學生)
五、關于中庸的詩句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3.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5.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6.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7.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8.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六、關于寂寞的古詩詞
點絳唇
(李清照)
寂寞深閨,
柔腸一寸愁千縷.
惜春春去,
幾點催花雨。
倚遍欄干,
只是無情緒!
人何處?
連天衰草,
望斷歸來路。
憶秦娥
(李清照)
臨高閣,
亂山平野煙光薄。
煙光薄,
棲鴉歸后,
暮天聞角。
斷香殘香情懷惡,
西風催襯梧桐落。
梧桐落,
又還秋色,
又還寂寞。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
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
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
雨霖鈴
( 柳永 )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
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
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虞美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