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關于離別的詩有多少
(一) 橫山跨水千百里 與君相隔萬尺淵 踏馬飛弛總有盡 面面相對永不見 花落四季循往還 紙上朱清淡白絹 時時記起冬時雪 只是春花開外間 (二) 橫山跨水千百里 與君相隔萬尺淵 踏馬飛弛總有盡 面面相對永不見 花落四季循往還 紙上朱清淡白絹 時時記起冬時雪 只是春花開外間 (三) 愁緒 堆來枕上愁何狀 江海翻波浪 夜長天色總難明 寂寞披衣起 坐數寒星 曉來百念都灰盡 剩有離人影 一鉤殘月向西流 對此不拋眼 淚也無由 (四) 柳永: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辰良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五) 李清照: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六) 別路云初起, 離亭葉正稀。
所嗟人異雁, 不作一行飛。 (七)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八) 易水送別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九) 王 維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
二、古人送別的詩句
1.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4.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6.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8.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 9.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0.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李叔同《送別》。
三、【急求古代送別詩句及作者】
1.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李白:《送友人》3.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4.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5.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6.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8.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9.輪臺東門送君去,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10.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李叔同:《送別》)。
四、1、古代送別詩為何常常寫到柳
古時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柳”諧“留”音,贈柳表示留念、挽留之意,一為不忍分別,戀戀不舍,二為永不忘懷.但是,這種解釋很單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別作為一種非常普遍的文化習俗,恐怕不是一個“諧音”就能解釋清楚的.因此,古時就有人從另外的角度探求這其中的緣由.《太平御覽.木部》說:“柳,斷植之更生,倒之亦生,橫之亦生,生之易者,莫若斯木.”清朝褚人獲在《堅瓠廣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愿耳.”這種解釋是很合理的.柳樹和其他樹木相比,其特點是“隨地可活”,柳枝被折下來,猶如行人將別,這正可以拿來祝愿遠別的人,到了異地后,隨遇而安,能夠很快地融入當地的人群中,一切順遂.這一說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這還不是“折柳送別”這種文化習俗的最初緣由.最早的淵源應該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幾句古詩.理由有三:一是這詩句來自《詩經》,而且是名句,讀書人人人熟悉;二是“楊柳依依”雖不是折柳送別之意,但它表達了戰士出征前懷家戀土的離情別緒,為后來的的送別詩奠定了文化基調;三是《詩經》作為五經之一,其深廣的文化傳承作用是不容懷疑的,古人作詩講究“無一字無來處”,當然來自經典. 折柳贈別,就其行為本身來看,也許還有第四個緣由,受一種宗教情感的支配.民間在清明節有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后,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陰.清明節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因此,柳在人們心目中有著神秘的宗教情感. 總之,“折柳送別”應該有“諧音感懷”、“哲理啟迪”、“文化傳承”、“宗教情感”這樣四個緣由. 古時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所以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吟詠的一個永恒的主題. 送別詩一般是按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從而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有長亭、楊柳、夕陽、酒、秋等.詩歌題目往往有“贈、別、送”等字眼.送別內容有寫夫妻之別、親人之別、友人之別,也有寫同僚之別,甚至寫匆匆過客之別.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藝術特點,有的格調豪放曠達,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詞淺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