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的作者是誰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他一生作詩很多,其中以諷諭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 白居易曾將自己的詩分成諷諭、閑適、感傷和雜律四大類。
諷諭詩是白詩中的精華。代表作有《新樂府》50首,《秦中吟》10首。
它們廣泛反映了中唐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問題,著重描寫了現實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這些詩措辭激烈,毫無顧忌,突破了“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在古代批評時政的詩歌中十分突出。
他的諷諭詩多直賦其事,敘事完整,情節生動,概括深廣,主題集中,形象鮮明,語言明白。 我們在這冊中所要學習的《觀刈麥》便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的諷諭詩。
這首詩敘述明白曉暢,結構層次也非常清晰自然。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詩歌一開頭便交代了寫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
接著“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兩句描寫了婦女帶著小孩趕往田間地頭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水送飯的情景。隨后,寫到了青壯年們的勞累和辛苦,他們“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不顧烈日的烘烤,腳踩發燙的土地,不辭辛勞地在南岡麥田低頭收麥。“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盡管他們已經筋疲力盡,但為珍惜這晝長的夏天也顧不得炎熱太陽的炙人了。詩到此處,一家人辛苦忙碌的景展現在我們面前,為此讀者也給予了深深的憐憫之情。
接著,作者又描繪了令人心酸的圖景。“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手懸敝筐。”一個貧窮的婦女懷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個破籃子在一旁揀拾收麥時遺落的麥穗。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原來為了繳納官稅,她家買光了田地,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著別人收割時散落的碎麥來過活,真是令人同情與傷心。 以上描寫的兩種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賦稅壓迫下的農民們的艱難生活,他們辛苦忙碌的種田,但仍然沒有保障,今天的割麥人很有可能成為明天的拾麥者,這強烈的諷諭盡在其中。
【注釋】 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陜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
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
隨后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
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么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饑。
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
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
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里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著感情的。
在《觀刈麥》里,他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
詩人的心弦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了,顫栗了,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這樣的詩句,里面包含著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啊!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中是有著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為一體的。
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二、"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什么意思
意思是農民終年沒有閑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觀刈麥》。 觀刈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譯文 農民終年沒有閑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來暖暖南風,地里小麥蓋壟熟黃。
婦女用筐挑著食物,孩子提壺盛滿水湯。 相伴到田里送飯食,男人勞作在南山岡。
腳被地面熱氣熏蒸,背烤著火辣的陽光。 擴展資料: 《觀刈麥》是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于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
對于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 這首詩作于唐憲宗元和二年(807),詩人三十六歲。
周至縣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縣尉在縣里主管緝捕盜賊、征收捐稅等事。
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詩人想到自己四體不勤卻飽食祿米,內心十分慚愧。于是直抒其事,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觀刈麥。
三、"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什么意思
意思是農民終年沒有閑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觀刈麥》。
觀刈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譯文
農民終年沒有閑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來暖暖南風,地里小麥蓋壟熟黃。
婦女用筐挑著食物,孩子提壺盛滿水湯。
相伴到田里送飯食,男人勞作在南山岡。
腳被地面熱氣熏蒸,背烤著火辣的陽光。
擴展資料:
《觀刈麥》是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于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于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
這首詩作于唐憲宗元和二年(807),詩人三十六歲。周至縣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縣尉在縣里主管緝捕盜賊、征收捐稅等事。
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詩人想到自己四體不勤卻飽食祿米,內心十分慚愧。于是直抒其事,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觀刈麥
四、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的意思是農田家里很少有清閑的夜晚,到了五月更加忙。 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是因為這個時候正是小麥和其他農作物豐收的時期。
這首詩里面有一句“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意思是力氣用盡也不覺得熱,只是珍惜夏日的長久。(因為夏日是收割麥子的時期,夏日越長也就收的越多。)
表現了農民在特殊的時期轉變出不同尋常的感情。與白居易寫的另一首詩《賣炭翁》相似。
這首詩寫了炎炎烈日下,丁壯婦孺在辛勤勞作,卻因租稅繁重而“家田輸稅盡”的貧婦,再撿拾別人丟下的麥穗。面對著一幅畫面,詩人想到自己四體不勤卻飽食祿米,內心十分慚愧。
直敘其事,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不知樓主問的是這個意思嗎?(*^__^*)。
五、結合夏感全文,談談你對“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意思是:種田人家很少有休息的時間,到了五月就更加忙了。
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人們的每一根神經都被繃緊。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
他們早起晚睡亦夠苦了,半夜醒來還要聽聽窗紙,可是起了風;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麥子打完了,該松一口氣了,又得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 遺憾的是,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里。有閑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旋律。
我卻要大聲地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差不多了吧,如果是這句的話……。
六、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他們肩上挑著夏秋兩季的意思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農田家里很少有清閑的夜晚,到了五月更加忙。
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是因為這個時候正是小麥和其他農作物豐收的時期。
這首詩里面有一句“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意思是力氣用盡也不覺得熱,只是珍惜夏日的長久。(因為夏日是收割麥子的時期,夏日越長也就收的越多。)表現了農民在特殊的時期轉變出不同尋常的感情。
與白居易寫的另一首詩《賣炭翁》相似。這首詩寫了炎炎烈日下,丁壯婦孺在辛勤勞作,卻因租稅繁重而“家田輸稅盡”的貧婦,再撿拾別人丟下的麥穗。面對著一幅畫面,詩人想到自己四體不勤卻飽食祿米,內心十分慚愧。
直敘其事,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http://**question/*
七、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是哪首古詩里的
觀刈麥(唐)白居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選自《白氏長慶集》《觀刈麥》是一首諷喻詩。全詩描寫了農民冒著酷暑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一位貧窮婦女之口,暴露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沉重,反映了農民生活的痛苦,表達了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封建官員的白居易對自己不事農桑卻豐衣足食的生活表現出深深的愧疚,這在封建時代是很難得的。本詩虛實與抒情緊密結合。
這首詩不但寫了事,而且寫了作者本人的心,因為作者的心被耳聞目睹的景象震撼了,所以需適當中有著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字里行間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白居易的詩語言通俗,瑯瑯上口,相傳老嫗也能聽懂。
全詩無論是敘事還是抒情都質樸自然,明白如話。而這種“俗”,又不傷“雅”,真可謂雅俗共賞。
摘自《初中古詩文必背》。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詩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