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字開頭的詩有哪些
方其盛時必毀。——《素問》
方是時,博雞者以義聞于東南。——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莊子·庖丁解牛》
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荀子·勸學》
方喪三年。——《禮記·檀弓》。疏:“謂比方也。”
方舟設泭。——《國語·齊語》
方,并船也。象兩舟總頭形。——《說文》
方舟而濟于河。——《莊子·山木》
二、死后方知萬事空誰的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出自南宋詩人陸游的《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賞析
這首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占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后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并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望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孫。于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和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圣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三、“養兒方知父母恩”出自哪首詩
“養兒方知父母恩”只是一句農俗,而非一首詩。
出處:中國農俗
原文:當家才感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
譯義:是自己成家立業以后,才知道生活艱辛的滋味;自己有了子女,才知道養育子女不容易,從而感知、回報父母的恩情。
所謂“恩”,是指感恩、恩情的意思,這句話里主要指父母的恩情。
擴展資料:
其他感恩父母的俗語和詩句:
1、要知父母恩,懷里抱兒孫。
出處:日本諺語。
譯義:當你生育養護你的孩子的時候,才了解那種摻雜著幸福的累,才了解養護孩子的點點滴滴,才會體會到父母對你的恩情。
2、養兒方知娘辛苦,養女方知謝娘恩。
出處:日本諺語。
譯義:當你開始養育兒子的時候才知道母親養育你的辛苦,當你開始養育女兒的時候才知道感謝母親對你的恩情。
3、從小不知老娘親,育兒才知報娘恩。
出處:日本諺語。
譯義:小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的母親對自己的恩情,當自己開始養育孩子的時候才會知道養育孩子的辛苦,才知道報答母親的恩情。
4、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出處:《增廣賢文》。
譯義: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小烏鴉有銜食喂母鴉的情義,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母。
5、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出處:《游子吟》
作者:孟郊
譯義: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除此之外,慈禧也給母親寫了一首詩:“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現在有許多人都知道“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卻不知道它的出處,實際上這句話出自慈禧的詩句。”
四、形容知音的詩句
高山流水覓知音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撫鼓琴 題詩后 [唐]賈島 二句三年得, 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 歸臥故山秋。 席間詠琴客 [唐]崔玨 七條弦上五音寒, 此藝知音自古難。
唯有河南房次律, 始終憐得董庭蘭。 旅中懷孫路 [唐]貫休 暮塵微雨收,蟬急楚鄉秋。
一片月出海,幾家人上樓。 砌香殘果落,汀草宿煙浮。
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頭。 知音者誠希 [唐]韓愈 知音者誠希,念子不能別。
行行天未曉,攜酒踏明月。 長安書懷呈知己 [唐]項斯 江湖歸不易,京邑計長貧。
獨夜有知己,論心無故人。 一燈愁里夢,九陌病中春。
為問清平日,無門致出身。 相知在急難,獨好亦何益。
(唐)李白 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詩經》人生所貴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親。 《雁門集》合意友來情不厭,知心人至話投機。
(明)馮夢龍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易.系辭上》嬰其嗚矣,求其友聲 。
《詩經.小雅》樂莫樂兮新相知。 (戰國)屈原 刎頸之交。
漢書.諸葛豐傳》知音世所稀。 (唐)孟浩然 朋友切切思思。
《論語.子路》禮尚往來。 《禮記.曲禮》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顏淵》以財交者,財盡則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 《戰國策》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淮南子》以權利合者,權力盡而交疏。 《史記》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元曲選.爭報恩》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唐)張九齡 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
(唐)王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唐)李白 交情老更親。
(唐)杜甫 雖有兄弟,不如友生。《抱樸子.交際》君子淡如水,歲久情愈真。
小人口如蜜,轉眼如仇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張九齡> 少年樂新知,衰暮思故友。
韓愈> 以文常會友,唯德自成鄰。祖詠> 人生結交在終結,莫為升沉中路分。
賀蘭進明> 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杜甫> 君有奇才我不貧。
(清)鄭板橋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唐)白居易 友如作畫須求淡,山似論文不喜平。翁照>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高適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 (清)蒲松齡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戰國)莊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西晉)付玄 人生貴相知,何用金與錢。 (唐)李白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 布衣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壽 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 。
(宋)歐陽修 人生樂在相知心 。 (宋)王安石 冤家宜解不宜結,各自回頭看后頭。
(明)馮夢龍 于患難風豪杰。 (清)魏禧 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 。
(清)曹雪芹 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宋)顧夏 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漢書》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 鮑溶 大丈夫處世處,當交四海英雄。
《三國志.蜀書.劉巴傳》君子上交不謅,下交不瀆。 《周易》若知四海皆兄弟,何處相逢非故人。
陳剛中 朋友,以義合者。 (宋)朱熹 衣不如新, 人不如故。
《漢樂府》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 。 (宋)歐陽修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史記》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晉)陶淵明 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
(唐)杜甫 交心不交面,從此重相憶。 (唐)白居易 人生結交在終始,莫為升沉中路分。
(唐)賀蘭進明 今日樂相樂,別后莫相忘。 (三國)曹植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明)馮夢龍 一貴一賤交情見。 (唐)駱賓王。
五、"錢塘江上潮信起,今日方知我是我"是誰的詩句
1、“錢塘江上潮信起,今日方知我是我”不是詩句,是水滸傳里魯智深死前說出的一句偈語。
2、這句話意思是:這么多年的人生歷程中,現在自己的困惑像被洶涌的錢塘潮席卷而去,知道了自己是誰,并且也明白了人生的根本。意在表明魯智深已經悟道了。
3、偈語原文: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
忽地頓開金繩,這里扯斷玉鎖。
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4、白話翻譯:
我平生做人并不做善事,只喜歡殺人放火。
現在卻忽然頓時領悟到名利都只是虛妄,在這時掙脫了名利的束縛。
自己的困惑像被洶涌的錢塘潮席卷而去,知道了自己是誰,并且也明白了人生的根本。
擴展資料
“錢塘江上潮信起,今日方知我是我”偈語的背景:
八月十五中秋夜,在杭州六和寺,魯智深聽到錢塘江潮聲大作,如雷鳴戰鼓鋪天蓋地而來,寺中僧人告訴他那是潮信。
智深忽然想起師父智真送他的偈語:“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聞信而寂。”
果然,驗了活捉夏侯成,生擒方臘。智深拍掌笑著問明圓寂之意,笑道:“既然死乃喚做圓寂,灑家今夜必當圓寂。”
于是,他沐浴更衣,寫了頌語,焚一爐好香,盤腿打坐,圓寂涅槃。留頌曰:“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里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看世間,多少英雄白頭,多少美人遲暮,朝生暮死,脂粉變白骨,都不曾思考、認識真正的自己是什么。魯智深臨終絕筆,扯斷的是名韁利鎖、愛恨情仇的糾纏。
“今日方知我是我”, 這是不帶半點水分的大徹大悟。他是頂天立地的漢子,魯莽不羈的外表下有顆慈悲純真的佛心。
魯智深的一生充滿放棄又不斷完善,這么個豪俠,從不守清規的酒肉和尚,到一步步走向蓮臺,修成正果。大惠禪師用“滿空飛白玉,大地作黃金” 來形容魯智深的坐化,那是佛才能達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