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祜《題金陵渡》提到的西津渡是指哪里
張祜《題金陵渡》詩云:“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愁。”
金陵 津渡,指的就是今江蘇鎮江的西津渡,自古有著“江南第一渡口”的美稱。 春秋時期起,西津渡就已經成為連通吳楚、北上江淮的必經之路。
傳說 中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頭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在西津渡形成的初期,主要的功能是軍事防御,誰控制了這里,誰就能 主導江南的半壁江山。
東漢末年,孫權在京口筑“鐵甕城”,此即為鎮江建城 池的開端,周瑜領導的東吳水師,駐扎在蒜山之下。無論劉備還是諸葛亮,要 到東吳議事,必須從西津渡登岸。
諸葛亮和周瑜在蒜山定下火燒赤壁的計謀, 所以后人還把蒜山稱為“箅山”。 南朝宋齊梁陳偏安江南,長江天塹無疑是歷代統治者安身立命的天然防 線。
無論北上還是南下,西津渡都是歷代兵家的必爭之地。在西津渡口的千年 歷史中,也見證過許多名垂千古的重大戰役。
從韓世忠大戰金兵、宋元決戰、鄭成功克復瓜洲,直到鴉片戰爭中的鎮江之戰,西津渡前的長江江面炮聲轟 隆,無不成為硝煙彌漫的主戰場。 隋代大運河貫通南北,在鎮江與長江交匯,西津渡又成為漕運的必經水 道和重要樞紐,有“七省糧道”之稱。
直到清代,由鎮江轉運的漕糧都要從西 津渡江面運往金山之后,再從對岸的瓜洲北上。 隨著南北交流的頻繁,西津渡從軍事要塞轉變為水運要地,從唐代開始 便慢慢繁榮、熱鬧起來。
二、鎮江西津渡解說詞,把具體景點說清楚,字數在兩百以內
「西津古渡街」坐落在鎮江市西邊的云臺山麓,是一條有著千年歷史,令人稱奇叫絕的古街,全長雖僅五百公尺,但有自唐宋以來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時期的樓閣,都是別具風情的建筑,沿坡而建的幾道石門古色古香,門楣上歷代名人的題字清晰可見,西邊的小碼頭街仍保持著唐宋風韻,漫步在這條古老的街道上,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內散步,可以領略當年古城地處要塞,商旅繁榮的風貌。
「西津古渡」原為古渡口,后因江面南漲北坍,原本是江水的位置,逐漸形成道路,古老的渡口邊就再也看不到長江水,唐代鎮江名金陵,故稱為金陵渡,當時許多大詩人如李白、孟浩然等都曾在此候船待渡,宋熙寧元年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船到瓜洲時,見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些歷史的印記,無不向我們娓娓訴說著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走在這條被車輪磨出深深印轍的青石板路上,使我們感受到無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但這卻是再也不會重演的歷史景像,「西津古渡」已在歷史的洪流及動蕩中走向衰落,千年古渡,已荒廢殘缺。
。 由于地處山麓,經濟開發價值不如那些一馬平川的開闊之地,于是幸運地躲過了近年來老城改造和旅游開發的破環…… 整個西津渡街全長約1000米,從刻有“西津渡街”的頭道券門至待渡亭大約500米,從待渡亭到長江邊500米,而其中濃縮的歷史遺存最多、建筑藝術最精的則是從頭道券門至待渡亭的500米。
如果從云臺山腳下的蒜山石崖仰望的話,西津古街實際上是一條依附于云臺山麓的棧道,雕檐翹角的亭臺樓閣仿佛是以一顆顆古樸典雅的傳統建筑為“珍珠”鑲嵌在云臺山麓上的精美“項鏈”。 走過兩座香煙繚繞的亭狀香爐,過第二道券門,雖建筑風格未變,體量卻明顯大了一號,磚木結構,雕花飛檐的窗欄和立柱一律被漆作朱紅色,與二道券門上“飛閣流丹”一詞呼應得恰到好處。
然而更為引人注目的則是立于古街之上的一座過街石塔,白色的喇嘛塔矗立于通道的上方,讓人頓生敬畏之感,塔基之下有修葺紀念碑,上書“西津渡過街塔又稱昭關石塔、觀音洞喇嘛塔、瓶塔,系元武宗海山皇帝命畫塑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劉高仿京剎梵相而作的金山般若禪院的一部分。竣工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或稍前”。
由此可見這一建于元代的過街塔至今已經歷過600多年的風雨滄桑,且與北京老城中的白塔寺還有著嫡親淵源。此塔為江南獨一無二,全國亦不多見。
穿過昭關石塔,是一座黑色鐵質香爐,香爐正對的門洞上書有“觀音洞”三字,觀音洞臨街而建,高大古樸,雖然風雨斑駁了立面,卻依舊顯示出宗教的肅穆莊嚴。在數百近千年的時間跨度中,當西津渡已經成為橫渡長江的重要港口時,長江天塹之于當時的交通工具仍然意味著巨大的風險,面對難以卜測的風浪,人們只有祈求于宗教的護佑。
走出觀音寺前的“共渡慈航”券門,西津古道開始沿階而下,直至待渡亭,坡道上的青石板中間有一坡面,坡面當中留有深深的車轍,坡面一來作雨天快速排水之用,二來用于在西津渡上岸或離港的大宗貨物運輸之用,那些車轍痕跡則來自當年運貨所用之獨輪車,這些歷史的印跡,令人遙想當年西津渡人來貨往的繁盛景象。 沿觀音洞一路下行,踏在青石板路上,一直到現在的長江路,當年的老街店面,諸如“吉瑞里西街?1914”、“民國元年春長安里”、“德安里”等匾額至今猶在。
據當地老人家說,在這短短幾百米長的街道上當年有各式店鋪150多家,從行業種類上看,有飲食方面的,有生活和文化方面的,當然,還有許是專門為船家服務的店鋪,諸如木匠店、纜繩店等。解放前這里還專門設有一個警察分局,一條街儼然就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小社會。
到了建于清朝的待渡亭,就走完了西津渡街現存最完美的部分。“待渡亭”顧名思義就相當于現在的港口碼頭的候客處,當年的商旅們想來曾在此俯視滾滾長江,懷著各式心情等待著一次難以預測的遠行。
從待渡亭繼續下行,穿過一片老式民居,約摸500米距離處有一塊高聳壁立的石崖,這就是蒜山石崖。當年石崖之下即為滾滾長江,石崖也成了扼守江岸的屏障。
然而隨著歲月流轉,原先緊臨長江的西津渡口,自清代以后,由于江灘泥沙淤積,導致江岸北移,當年拱衛西津渡口的蒜山石崖如今距離長江江岸已有300多米的距離,一條新建的長江路橫亙在當年的西津渡與滾滾長江之間。 古代鎮江,一直就是溝通大江南北的要沖。
無論春秋時代的朱方,秦代的丹徒,三國的京口,金陵渡都是當時的軍事重地和交通要津。隋唐以后,朝廷打壓六朝古都的南京,貶為縣級,鎮江卻升為潤州,再由于南北大運河的修通,鎮江地位日顯重要。
在那漫長的歲月里,它是我國東南地區漕糧、絲綢等物質北運京師的重要港口。 西津渡街的繁盛正得益于這一地理優勢,其創建始于六朝,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近兩千年的積淀,才有了如今的規模。
沿街而行,行人能感知到近千年的歷史,更能觸摸到鎮江老城的“文脈”和“底蘊”。 近千年的歷史文化的積。
三、關于北固樓的詩句
《南鄉子》 年代:宋 作者: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袞袞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潤州》 年代:宋 作者: 釋輝
北固樓前一笛風,斷云飛出建章宮。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細雨中。
《瓜州》 年代:宋 作者: 蔡槃
煙際擊孤舟,蘆花兩岸秋。江空雙雁落,天迥一星流。
急鼓西津渡,殘云北固樓。商人茅店下,沽酒話揚州。
四、題金陵渡古詩的意思
張祜 : 題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州。
譯文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樓,輾轉難眠心中滿懷旅愁。
斜月朦朧江潮正在下落,對岸星火閃閃便是瓜洲。
注釋
⑴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蘇省鎮江市附近。
⑵津:渡口。小山樓:渡口附近小樓,作者住宿之處。
⑶宿:過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當。
⑷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遠處三三兩兩像星星一樣閃爍的火光。
⑸瓜州:在長江北岸,今江蘇省邗江縣南部,與鎮江市隔江相對,向來是長江南北水運的交通要沖。
五、幫忙找一找有哪些古文或是詩句中有帶“津
送李端明知河中府
梅堯臣
才業人終服,聰明帝所聞。
來希段干木,去識大馮君。
金絡鳴津口,朱旗颭雁群。
山河虞舊國,簫鼓漢橫汾。
古堞臨秋月,高樓等白云。
應同羊叔子,緩帶隔囂氛。
和李明府
駱賓王
傳聞葉懸履,飛向洛陽城。
馳道臨層掖,津門對小平。
霞殘疑制錦,云度似飄纓。
藻掞潘江澈,塵虛范甑清。
詎憐沖斗氣,猶向匣中鳴。
病中書事上集賢錢侍郎
王禹偁
日日春朝請,病多仍食貧。
揶揄應有鬼,九俟豈無人。
鳳閣十年筆,烏紗九陌塵。
集仙知己在,應為指迷津。
送李余及第歸蜀
賈島
知音伸久屈,覲省去光輝。
津渡逢清夜,途程盡翠微。
云當綿竹疊,鳥離錦江飛。
肯寄書來否,原居出亦稀。
過京口
王冕
瓜洲正對西津渡,金山焦山江水中。
過客放船忌險阻,何人擊楫問英雄?
白云渺渺生秋樹,黃葉蕭蕭落晚風。
鐵甕城頭一登眺,天南天北思無窮。
六、古詩∶《題金陵渡》
《題金陵渡》
唐代:張祜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州。
譯文: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樓,輾轉難眠心中滿懷旅愁。斜月朦朧江潮正在下落,對岸星火閃閃便是瓜洲。
擴展資料
這是詩人漫游江南時寫的一首小詩。張祜夜宿鎮江渡口時,面對長江夜景,以此詩抒寫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現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涼。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把美妙如畫的江上夜景描寫得寧靜凄迷,淡雅清新。
這首詩的境界,清美之至,寧靜之至。那兩三星火與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襯,融成一體,如一幅淡墨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