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山連山,山與山重疊的宋詞
大有 九日 潘希白 戲馬臺前,采花籬下,問歲華、還是重九。
恰歸來、南山翠色依舊。簾櫳昨夜聽風雨,都不似、登臨時候。
一片宋玉情懷,十分衛郎清瘦。紅萸佩、空對酒。
砧桿動微寒,暗欺羅袖。秋已無多,早是敗荷衰柳。
強整帽檐欹側,曾經向,天涯搔首。幾回憶,故國莼鱸,霜前雁后。
潘希白,字懷古,號漁莊,永嘉人。理宗寶佑中進士。
干辦臨安府節制司公事。恭宗德佑中,起史館檢校,不赴。
周密《絕妙好詞》,收有此詞。 上片,首句“戲馬臺”,有三處:一,在河南臨漳縣西,又稱閱馬臺。
后趙石虎所筑。石虎于臺上放鳴鏑,為軍騎出入之節;二,在江蘇銅山縣南,晉義熙中,劉裕大會賓僚,賦詩于此。
三,揚州亦有戲馬臺。從詞的內容看,應指賦詩所在銅山戲馬臺。
開頭四句是說,在戲馬臺前賦詩,東籬采菊,問起時間,又是九月九日重陽節了。這四句點明了“九日”題意。
“恰歸來,南山翠色依舊。”潘希白,永嘉人。
這兩句是說,正巧這時我回到永嘉,江山依舊,而人的感情已大不一樣了,引起了下面四句的深沉的感慨。窗外昨夜的風雨,已不像是登高的時候了。
潘希白處在南宋滅亡的前夕,國勢岌岌可危,哪里有心情去登高游覽。“一片宋玉情懷,十分衛郎清瘦。”
宋玉,屈原的學生,曾入仕楚頃襄王。他期望對國家有所作為,受到黑暗勢力的排擠而失職窮困,在他的作品《九辯》中,表示嘆老嗟卑的傷感與哀愁。
“衛郎”,古有衛玠、衛協、衛恒諸人,協與恒為書法家,且年老,不合“衛郎”身份。衛玠似頗合詞意。
玠衛恒之子,風神秀異,官太子洗馬,后移家建業,觀者如堵,終身無喜慍之色,年二十七而卒。這兩句是說,他內心里充滿了宋玉般傷時感事的情懷和衛玠般的愁瘦。
這兩句反映了宋代末世知識分子的苦惱情緒。 下片,主要抒發詞人在重陽這一天內心的痛苦。
“紅萸佩、空對酒。”重九是插茱萸、飲酒賦詩的時節。
“空對酒”用一個“空”字,表現了他深沉的痛苦,意思是說,在這個國家遭到異族的侵略,瀕于滅亡的前夕,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德佑中(1275至1276),起用他任史館檢校,他不肯赴任,三年后,宋朝滅亡。這個“空”是包括了他無限的憂愁與苦悶。
“砧桿動微寒,暗欺羅袖”,這是寫秋景,說秋風已吹入了他襟袖。“秋已無多,早是敗荷衰柳。”
這個“秋”不是單純地指秋天,也暗寓了趙宋王朝滅亡在即的意思。“強整帽檐欹側,曾經向、天涯搔首。”
勉強整頓了一下歪斜了的帽子,因為我曾經搔首問天。“天涯搔首”在無言中又吐露了他無窮的苦恨。
“幾回憶、故國莼鱸,霜前雁后。”江南秋天的鱸魚是很美的,這些也只成為對往事的回憶了。
在淳佑年間(1241—1252),京城臨安附近,經濟徹底崩潰,物價猛漲,“殍饉相望,中外凜凜”高斯得作詩說:“人生衣食為大命,今已剿絕無余遺”。老百姓連飯都沒有吃,“莼鱸”美味,自然只是回憶中的事了。
詞的末尾,是這個時代背景的寫照。(何林天) 沁園春 丁酉歲感事 陳人杰 誰使神州,百年陸沉,青氈未還。
悵晨星殘月,北州豪杰;西風斜日,東帝江山。劉表坐談,深源輕進,機會失之彈指間。
傷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風寒。說和說戰都難。
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嘆封侯心在,鳣鯨失水;平戎策就,虎豹當關。
渠自無謀,事猶可做,更剔殘燈抽劍看。麒麟閣,豈中興人物,不畫儒冠。
這是一首抒寫愛國情懷的愛國詞章。 1234年,蒙古與宋聯合滅金。
開始,蒙古先約宋攻金,金亡后,蒙古卻趁宋收復西京洛陽時,進行襲擊,宋軍敗還,自此揭開了蒙古軍侵宋的戰幕。兩淮、荊襄一帶,經常受到蒙古軍的侵襲。
丁酉歲,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蒙古兵自光州、信陽進至合肥。戰爭使人民流離失所,朝廷驚惶失措。
面對這一危急形勢,作者不禁感慨萬端,寫下了這首激奮人心的詞篇。 詞上片,寫局勢的危急。
起首三句,說北宋覆亡已百年有余,中原故土始終沒有收復。“百年陸沉”,借用西晉王衍等人,清談誤國,使中原淪亡的事。
《晉書·桓溫傳》:“溫自江陵北伐……與諸寮屬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青氈未還,典出《晉書·王獻之傳》:“夜臥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盜物都盡。
獻之徐曰:‘偷兒,青氈吾家舊物,可特置之。’”這里用以比喻中原故土。
于是,作者發出了感嘆:“悵星辰殘月,北州豪杰;西風斜日,東帝江山。”東帝,在楚地,《楚辭·九歌·東皇太一》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云東皇。”
這里指南宋王朝。在這里,作者感嘆中原豪杰寥若晨星,南宋江山岌岌可危!“劉表坐談,深源輕進,機會失之彈指間。”
劉表,漢獻帝時的荊州刺史。《三國志·魏書》載王粲對劉表的評價:“劉表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北可規。
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深源,東晉穆帝時的中軍將軍、揚州刺史,連年北伐,后因先鋒姚襄叛變而喪失敗績,因此被廢為庶人。
作者用這兩個歷史人物的經歷,告訴人們,空談坐觀時變或輕易出師北伐,都會使中原恢復的機會,失之于彈。
二、那首詩帶有重重疊疊山的詩句
九溪十八澗,
山中最勝處。
昔久聞其名,
今始窮其趣。
重重疊疊山,
曲曲環環路。
丁丁東東泉,
高高下下樹。
這首詩是清末學者俞樾所描繪的這一景致,是距杭州西湖僅十里之遙的“九溪十八澗”景區。他對白居易贊冷泉“最余杭而甲靈隱”不以為然,他說,“九溪十八澗乃西湖最勝處,尤在冷泉之上。”并且別出心裁,于是作疊字詩贊九溪.
九溪十八澗中 最勝處是“山 路 泉 樹 ”,聞其名 就是美名遠楊,窮其趣的意思就是其趣無比,各有情趣,別有情趣!
過龍井山再走幾里路,一股清涼澄澈的溪流映入眼簾,這是九溪北去的清流,溪水發源于楊梅塢。我沿這條溪流上行,是從龍井開始的。
過龍井山數里,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發源于楊梅塢,余之溯溪,則自龍井始。
溪流是流經萬山叢中而來的。這些山并不陡峭卻很多溝壑,山腳相互交叉,樹木叢生,茂盛蒼翠,看不清上山的路徑。沿著溪流找山路,看見東邊又看不見西邊;前面象是路阻斷了,走上去卻發現有路。凡是水沒有流進溪的都叫做澗,一共有十八條澗,正好是九條溪的一倍。
溪流道萬山中,山不峭而塹,踵趾錯互,蒼碧莫辨途徑。沿溪取道,東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得路。水之未入溪號皆曰澗,澗以十八,數倍于九也。
我往上走,遇到澗就停下細看。流過山澗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塊橫阻在中間。流水和石塊撞激,使水面的水草來往舞動。溪流寬有四五尺,水淺的地方是淺灘,水從草叢中流過去;稍深一點的地方,雖然水積得深,但還看得清水下的石子和沙底。
余遇澗即止。過澗之水,必有大石亙其流,水石沖激,蒲藻交舞。溪身廣四五尺,淺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雖淬蓄猶見沙石。
山上茶樹多,楓樹多,松樹多。走過了小石橋,在通向安理寺路上,巖石更加怪異。春筍開始脫殼,在巖頂上隨風擺動,象是老人稀稀的頭發。怪石重重疊疊,在山腰隱現,有的象櫥,有的象桌子,有的象一函書的形狀。,向樹林預上望去,淡淡地罩著云氣。杜鵑花正盛開,點綴著山路。太陽一時被巖石遮住一時又露面。我們走出山坳,已經是中午了。
其山多茶樹,多楓葉,多松。過小石橋,向安理寺路,石猶詭異。春籜始解,攢動巖頂,如老人晞發。怪石折疊,隱起山腹,若櫥,若幾,若函書狀。即林表望之,滃然帶云氣。杜鵑作花,點綴山路。巖日翳吐,出山巳亭午矣。
這次游覽是在光緒二十五年三月初六。和我同游的,是達縣人吳小村,長樂人高鳳岐、錢塘人邵伯絅。
時光緒己亥三月六日,同游者達縣吳小村、長樂高鳳岐、錢塘邵伯絅。
三、有關“重疊”的詩詞有哪些
1、《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唐代:溫庭筠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譯文:眉妝漫染,疊蓋了部分額黃,鬢邊發絲飄過。潔白的香腮似雪,懶得起來,畫一畫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遲遲。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對了前鏡,又對后鏡,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剛穿上的綾羅裙襦,繡著一雙雙的金鷓鴣。
2、《采樵作》
唐代:孟浩然
采樵入深山,山深樹重疊。橋崩臥槎擁,路險垂藤接。
日落伴將稀,山風拂蘿衣。長歌負輕策,平野望煙歸。
譯文:打柴打進深山里頭,山林幽深樹木重重疊疊。橋梁崩塌橫臥樹杈支撐,道路險阻垂藤纏繞連接。夕陽西落樵伴漸見稀少,山風吹拂身上的薜蘿衣。拄著輕便手杖放聲長歌,望著平野的炊煙款款而歸。
3、《石州慢·寒水依痕》
宋代:張元干
寒水依痕,春意漸回,沙際煙闊。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數枝爭發。天涯舊恨,試看幾許消魂,長亭門外山重疊。不盡眼中青,是愁來時節。
情切。畫樓深閉,想見東風,暗銷肌雪。辜負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心期切處,更有多少凄涼,殷勤留與歸時說。到得卻相逢,恰經年離別。
譯文:寒水緩緩消退,岸邊留下一線沙痕。春意漸漸回臨,空闊的沙洲煙靄紛紛。晴日朗照,溪邊的新梅香氣氤氳。數枝梅花爭相吐蕊,裝點新春。我獨在天涯滿腔怨恨,試想我現在是何等的悲愴傷神?長亭門外,群山重疊,望不斷的遠山遙岑,正是令人憂愁的節令時分。遙想深閨中的你,一定也是思緒紛紜。畫樓的層門緊閉,春風暗暗使你的容顏瘦損。我真是對不起你啊,讓你獨守空閨冷衾。辜負了多少尊前花月的美景,浪費了大好青春。你可知道,我也是歸心似箭,恨不得一步跨進閨門。更有多少酸甜苦辣,留著回去向你訴說詳盡。可等到我們再度相逢,恐怕又要過一年光陰。
4、《芳樹》
南北朝:蕭衍
綠樹始搖芳,芳生非一葉。一葉度春風,芳芳自相接。
色雜亂參差,眾花紛重疊。重疊不可思,思此誰能愜。
譯文:轉眼間樹木就變綠了,微風過處,散發著滿樹的芳香。這芳香并非一片葉子所能發出來的。一葉經歷春風,眾葉都開始散發芳香,芳氣相接,才有這般春風醉。只是秋天一來,樹木的葉子就要變黃枯萎了,顏色也在秋風的相逼下呈現出衰颯的樣子,眾花也紛紛而落。滿眼都是黃花堆積,看到這般蕭瑟的情景千萬不能想太多,勾起了年華易逝的感傷怎能讓人心情舒暢呢?
5、《訴衷情近·雨晴氣爽》
宋代:柳永
雨睛氣爽,佇立江樓望處。澄明遠水生光,重疊暮山聳翠。遙認斷橋幽徑,隱隱漁村,向晚孤煙起。
殘陽里。脈脈朱闌靜倚。黯然情緒,未飲先如醉。愁無際。暮云過了,秋光老盡,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譯文:雨過天晴,秋高氣爽,登上江邊樓臺佇立遠望。映入眼簾的是,遠方江水清澈明亮粼粼生光,山巒疊翠連綿起伏;眺望中漸漸辨認出西湖斷橋、幽深路徑、隱隱漁村以及傍晚時分遠處獨起的炊煙。夕陽里,我含情靜倚樓闌,陷入沉思,不禁動了傷別情緒,未飲先醉了。離別的憂愁無邊無際。黃昏的彩云已經飄過了,秋日的風光景色已經遲暮,故人遠隔千里,我無奈地整日白白凝睇不語。
四、關于山峰的詩句
題平都山
蘇軾
足躡平都古洞天, 此身不覺到云間。
抬眸四顧乾坤闊, 日月星辰任我攀。
平都天下古名山, 自信山中歲月閑。
午夢任隨鳩喚覺, 早朝又聽鹿催班。
《題西陵壁》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望岳》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山中留客》唐 張旭
山光物態弄春暉,
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
入云深處亦沾衣。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唐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硭,
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作身千億,
散向峰頭望故鄉。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山峰重疊處用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