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中表現水天一色,渾然一體的景色的詩句為什么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是闊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虛”,指高空。高空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這兩句是寫站在湖邊,遠眺湖面的景色。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后面的三四兩句,一個“蒸”字給人以云蒸霞蔚、龍騰虎躍、萬馬奔馳之勢;一個“撼”字,筆力千鈞,讀者仿佛看到巨瀾飛動,.描繪出洞庭湖雄偉景象。
【結論】:
根據原詩的意境你的理解應該是對的應該是第一句,不過我在網上查過,教師資料里面的標準答案就是【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所以你只有低頭了。
我覺得這里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詩詞賞析的內涵比較籠統,詩句的描繪比較朦朧,很難確切的百分之百的肯定一句詩的含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這一句是全市的靈魂和詩眼所在,可能教材上為了讓學生對這一句印象深刻所以稍微夸大了一點這一句詩的內容涵義。
二、關于大自然之美的文章、詩文
列車蜿蜒地穿行在天山山脈之中,耳邊伴隨著列車撞擊鐵軌發出的規律地嗒嗒聲,望著窗外時遠時所,綿延不斷的山脈,思緒終于寧靜下來,原本的人性,遠離了都市嘈雜的心靈,又回到了麻木的軀殼之中。
這里手機已經擺脫了都市中網絡的環抱,但是它還在努力地尋找著溝通世界的網絡,這里沒有了都市的喧哮,這里沒有了都市的匆忙,這里沒有了都市的零亂,這里沒有都市的欲望。來到這里,整個心靈靜寂了,整個軀殼涅盤了,呼吸變得舒緩起來,麻木、雜亂的大腦細胞活躍起來,仿佛甩掉了捆在上面的一層枷鎖似的,思緒飛了起來,胸口開闊起來。
車窗外,落日的余輝均勻地撒在山坡上,照得整個山麓金燦燦的,山坡上每一道溝,每一道坎錯落有致地分布著,一切地一切,沒有任何人工雕鑿地痕跡,全為天然形成,每一道溝,每一道坎都似無理,但他們都有千萬年的歷史可以講述,千百年來她們靜靜地扎根在這里,如果真得了少任何一道溝、一道坎,那都將失去自然的雄渾天成之美,她們的存在盛載著整個天山山脈的歷史。 列車緩緩前行,穿過天山山脈,展現在面前的是一望無際地戈壁,習慣了高樓大廈,習慣了花草成蔭的人們被這里的空曠震憾著,沒有了障目的高樓,沒有吵雜的汽車喇叭,天地之間原來有如此之寬闊,世界原來有如此之大。
在視野的盡頭,天與地渾然為一體,在這里,你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天空如同一個碩大無比的藍色鍋蓋蓋在一望無際、平坦的大地之上,而你就站在大地的中心。在這里,你可以感受空況之美,一切渾然天成,未有斧鑿的痕跡,一切都是大自然呈現給你的美。
美呀!自然之美!震憾之美!寧靜之美!空曠之美! 看過好友非言非語的MSN'SPACE,覺得挺好的,同時好友勸我也做一個,可是拿什么開篇呢?倒是讓我犯愁了,突然想起去新疆返途中,在火車突然有感而發而寫的東西,姑且拿來用之,全當開篇之作。 邂逅東山魁夷是在子夜時分。
春雷滾過,外面淅淅瀝瀝地下起了小雨,屋內青燈黃卷,音樂低回,我獨坐窗前。如東山魁夷邂逅他心中的風景一般,我邂逅了東山的美文。
捧讀東山的《美的情愫》,給我帶來生命的感動,正如劉白羽所說:我像把美的世界擁抱在自己懷中了。我真想能有更多的人與我一同去體驗這種感動,去感受東山筆下的風景,去欣賞風景之美。
東山魁夷是日本當代著名的風景畫家。也惟有高超的風景畫家才有這樣一雙如此敏銳的眼睛:于凡常之中見出不凡,于自然之中發現真諦。
然而,更重要的卻是東山有一顆摯愛的心和美麗的靈魂。他說過,“別開生面的風景是自己內在的東西與外在的世界相呼應而產生的印象”,“倘使沒有心靈的感動為基礎,就不可能看到風景是美好的”。
于是,東山魁夷這顆“與大自然和諧而發出的樸素的心”和眼中見到的風景渾然一體、融合無間,東山筆下的風景也就展現出動人的情致。 與風景邂逅只有一次機會,因為大自然是活生生的,甚至可以說是瞬息萬變,佛家所言的“瞬間三世”或許也就是這個道理。
同時,觀賞風景的我們自身每天也都在成長變化。而東山卻用他那飽蘸生命對風景之美的領受和感動的筆,把風景擺在我們面前,使這難得的瞬間偶然的邂逅成為永恒。
作為出色的散文家,東山魁夷寫下了《探索日本的美》、《與風景對話》、《聽泉》、《我遍歷的山河》和《我的窗》等散文集。《美的情愫》一書是由唐月梅女士從東山散文集中選譯部分表現日本風景之美和書寫日本藝術之美的文章匯編而成的。
在這些篇章中,大多都是以一個畫家的視角來摹寫自然之美、風景之美,尤其是最能代表日本島國的山和海。 而更能集中顯現東山魁夷的生命之思和心靈之美的就是內中的《聽泉》和《一片葉子》。
《一片葉子》第三節以對生長于庭院樹木枝椏上的一片葉子的凝望作為切入角度,讓我感覺熟悉而親切。因為川端康成那個縈繞著淡淡憂傷的的小說《古都》,也正是以千重子對老楓樹樹干上的紫花地丁的注視作為起筆。
也不奇怪吧,川端和東山本來就是為美而跋涉的一對難得的知心朋友,他們的靈魂或許是可以相通的。 通過細致觀察庭院樹木中這片葉子的生榮死枯,從萌生發芽到回歸大地,東山發現,“一片葉的凋零,絕不是無意義的,它與整株樹的生是密切相關的”。
萬物生息,四季流轉,人作為自然之子,也得欣然接受同樣的命運。返觀自身,東山說:“一個人的死,也與整個人類的生相關。
毫無疑問,誰也不喜歡死,但是因此應想到的是要珍惜自然給予的生,同時也要珍惜他人的生。生命終結之時,回歸大地,這就是幸福。”
《聽泉》是一篇散文詩式的文字,也是我所讀到的東山魁夷散文中最美最純粹的一篇。在《聽泉》一文中,通過描寫群鳥飛過原野和叢林,然后在林間的一泓清泉旁休憩歇息,臨水照影,聽泉水叮咚,進而返躬自身,關照人類大生命。
他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股清泉。但這泉聲卻往往在日常煩憂中消息了。
倘使夜半醒來,從內心深處響起輕幽的聲音,這無疑是清泉的竊竊私語吧。”東山經常從這心靈的清泉領受到點教:“要謙虛,要樸素,要拋棄孤傲和偏執”,“只有舍掉自我,才能發現真實”…… 。
三、描寫自然之美的詩歌或散文
家鄉的秋天 小時候的秋天也是家鄉的秋天,總是藍藍的,讓人心醉,偶爾飄過的云朵,變換著各種圖形,任你遐想無際。
然而中年的秋天也是異鄉的秋天,總是不見那時的思緒。前幾日到臨沂,在高速路上,望著窗外的藍天與白云,似又回到了童年與故鄉。
秋天象征著成熟,能給人們帶來收獲的喜悅。記得在霜地的黃昏里,在不遠處的裊裊炊煙里,抱著又圓又大的地瓜,那心情用現在的話說是多么的“爽”啊!再大些,用枯葉燒起的黃豆稞里,尋覓著無盡的秋香,我敢說那是這世界上最美味的豆香!至少在現在的城里從來還沒有聞到過! 秋天又是“焜黃物華衰”的季節。
原本翠綠的樹葉漸漸地失去了生命的本色,在風霜雪雨的侵襲下,一天比一天枯黃,然后悄悄地隨風漂落。在那欣賞美景的時刻,不得不用線將那精美的黃葉穿成一串,晾掛在屋檐下,等待享用它燃燒后上面飄來的大煎餅的清香。
快流口水了吧,能干的小伙子一氣能吃進十個去。離家之后的飄蕩中,再也沒有聞到這么親切的香味! 那時家鄉的落葉,哪有什么悲傷,如今異鄉的落葉,只是無數的悵惘,在心底里,偶爾冒出的點點思緒和安慰,是面對這靜默的毀滅,會將是一次如火的涅盤,抑或是一次生命的嬗變。
秋 景 有人說:“秋天真美!”我聽了特別想去尋找秋天。 秋天在田野里。
田野里的稻子都熟了,黃澄澄的,仿佛是一塊大金子。東邊,人們開著收割機,正向這邊開來,他們讓每一粒稻子都進了倉庫。
秋天在樹林里,各種樹木的葉子都黃了,一片一片地落在了池塘、地上。然而松樹仍然抬頭挺胸,一動也不動地站在風里,身上的葉子還是那么蔥綠。
秋天在花園里。花園里菊花怒放,紅的,黃的,綠的,白色,橘紅的……這些菊花的花瓣就像細細的蘿卜絲一樣。
有的菊花的花瓣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花芯;有的菊花才展開兩三瓣;還有的菊花的著朵兒,好像馬上就要展開花瓣似的。 秋天在果園里,果園里的蘋果、桔子、香蕉等果實都成熟了。
叔叔阿姨們拿著籃子,把果子一個一個地摘了下來。那些沒有摘下的果子,好像在說:“快把我們摘下來吧!那些要買水果的人們等著我們呢!” 秋天在人們的身上。
人們身穿著毛衣、背心、羊毛衫等等。 秋天到底在哪兒呢?秋天就在小朋友們的眼睛里,只要我們不斷地探索、發現,我們就會得到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故都的秋 郁達夫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
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沈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
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象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樣。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曲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的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么?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象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
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
四、秋水共長天一色 落霞與孤鶩齊飛 類似這樣很美的詩句 寫作中常用到的
高唐行雨落云間,青冥浩蕩巫山懸。
自來巫山出云雨,偏教迷蒙尋山月
月照江水生云煙,秋夜勝水寒明月。
夢飛江渚駕輕舟,神女凌巔要長風。
玉袂當風長空里,飄飄欲攬天上月。
月明天涯秋霜飛,閬宮仙子月中寒。
裂天披云窺下界,碧海青天秋心夜。
神女私語傳仙娥,欲解人間巫山情。
千年萬古話嬋娟,癡情已換神仙夢。
鴛鴦兩飛人情苦,秋旻雙減清輝月。
古月已逝故人稀,滄海桑田不見君。
今月清泠照流水,江水自流獨不語。
江水到海洗秋月,新月生雨濕寒兔。
仙娥長思憶流年,神女馳心懷月輪。
江水轉急孤舟扁,云裳卷我上云巔。
仙語消散云煙來,月靜幽谷巫峽長。
倏爾長煙一空明,但見水送千江月。
江水流月到滄海,月升滄海復照水。
潮水撲崖崖枕海, 仙娥泣月月生潮。
神女望月指巫山,告余人皆同此情。
世人只道云雨意,未解巫山朦朧月。
此物最是長相思,隱山伴水意滄海。
月仙悒悒看巫山,解情千年化云煙。
今夕會汝聆茲事,且托作辭明月情。
世人若解巫山月,月送神女歸云間。
仙娥屈心亦清明,明月玉影豈常孤?
神女揮裳踏云去,余孤橫舟意彷徨。
白云走馬失煙霞,明月當年舊滄海
五、四年級下冊那兩句詩表現了塞外風景蒼涼,悲壯雄渾的意境
飲酒 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是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去彭澤令、決心隱居后所作。詩人通過描寫農村的美好風光,展現自己閑適的生活和超脫的心境。
此詩的語言平淡樸素,但又不失韻味。以毫不夸張的手法,用家常話寫出沁人心脾的境界,顯得自然而又耐人尋味。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這句話把這首詩的語言特色表達得淋漓盡致。 以景為詩源,以情為詩緣,以理為詩尾。
前四句的“心”與“地”正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的關系。只要你“心遠”,無論在何地都不會受世俗喧囂的干擾。
你,一邊采著菊,一邊賞著山,人景融為一體。日夕的山氣,歸還的飛鳥,構成一幅美好的風景。
其中蘊藏著人生的真諦,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物我相融,意味無窮。
全詩清新自然,無任何矯情,寫出詩人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的感情。若是沒有他超凡脫俗的品性,和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心境,如何能有如此海闊天空的詩作。
欲 人都有欲。人欲無忌,而人欲有異;人欲無邊,而人欲有限。
活到哪種年紀就有哪種欲望。無欲望便無希望。
但欲因人生,人因欲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不同的欲望造就不同的人。
立欲必正,驗欲必果。人生如何,重在立欲。
欲系福禍,各自把握。唯非分之欲是過。
欲壑難填,莫墜其淵!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
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使至塞上 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這是一首邊塞詩,全詩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達了詩人對守邊戰士的愛國精神以及邊塞奇異風光的贊美之情。
首聯交待詩作緣由及寫作的地點。“欲問邊”,是出使的目的。
“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規格不高。后一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為詩中描繪的風光景物的根據。
頷聯緊承上聯,轉入對塞上景物的描寫。此句詩人把自己比作飄飛不定的蓬草,表達了自己被排擠出朝廷的傷感和怨憤。
寫法上以“征蓬”與“歸雁”為對,“出漢塞”與“入胡天”為對,一“征”一“歸”,一“出”一“入”,對比強烈,于凄涼中含有悲壯。頸聯描繪出一幅蒼涼壯觀的塞外風光圖。
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大漠無邊,長天空闊,在這廣闊的背景上,一縷直上青天的輕煙,以及滾滾的黃河呼嘯著奔騰而去,在河的盡頭,是一輪又紅又大的圓圓的落日。
這里用了一個“直”字,一個“圓”字,給人以剛勁有力,親切喜悅的感覺。“直”字荒涼孤獨中透著挺拔雄偉,表現初到邊塞的詩人對塞上景色的驚異之感; “圓”字準確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蒼茫壯闊中盡顯柔和溫暖。
尾聯以事作結,詢知都護此時所在,詩人的使命也即將完成。詩的收束,順其自然。
這首詩用樸素自然的語言,描繪出大自然的本色美,雄奇瑰麗,意境雄渾,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長河”,“落日”一聯極其出色,歷來被傳誦為寫景的名句。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煩雙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
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征。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
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后句寫水,上承次句。
寫山為遠望 ,寫水為俯瞰。落木而說“蕭蕭”,并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 滾滾”,并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
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
詩篇后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里”,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后,順勢帶出,并應合著“ 登高 ”的節候。下句寫孤病之態。
“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 ;“登臺”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表現渾然一體的美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