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句話 表示細雨綿綿打濕衣服的詩句是什么 細雨潤濕衣
表示細雨綿綿打濕衣服的詩句是“細雨濕衣看不見”,該詩句出自唐代詩人劉長卿所作的《別嚴士元》,全詩原文如下: 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
東道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 白話文意思是:水國的天氣帶著初春的寒意,忽晴忽陰,忽好忽壞;在這春風乍起的日子,我所乘的船停泊在蘇州城外。
蒙蒙細雨潤濕了衣服,自己卻沒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飄落到地上,聽不到聲響。 薄暮夕陽下,江上孤帆遠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綿延萬里。
或許有朋友會問到我的境遇,請轉告他們,我這個一介書生,命途多舛,已被“青袍”所誤。 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劉長卿(約726 — 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
后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玄宗天寶年間進士。
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后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歷中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
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這首詩氣韻流暢,景物描寫細膩委婉,耐人尋味。
詩中抒情,于惜別中流露出愁哀,使人感到深沉凝重。"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
"水國指蘇州一帶,因這一帶多江河水流而名。這一聯說,在春風乍起的時節,詩人將起程作萬里之行,船停靠在蘇州城外,故友嚴士元前來送別。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明白如話,但細細體味,會覺得韻味無窮。
雨細得讓人無從感覺,直到衣服由潮漸濕,方才知道。以靜反襯出二人心中的不靜和無限憂郁。
作者將要遠行,對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懷著依依惜別之情,所以觀察的格外細致。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
"這是寫作者想象中的景象,由兒體的細寫轉向宏觀景致的粗描。薄暮夕陽下,孤帆遠去;湖南碧草如茵,愈發勾起作者的情思。
尾句指臨行之前,關照朋友,若遇到打聽我的知己,請轉告他們,已被"青袍"所誤。
二、毛毛細雨濕衣裳的韓語翻譯是什么
【今日俗語】 ???? ? ?? ? ??? 毛毛細雨濕衣裳 【對話舉例】 ??: ??? ??? ???? ? ??? ??? ? ? ??? ?? ????. ??: ???? ? ?? ? ?????! 【對話翻譯】 小哲:每天只買一包餅干吃吃而已,一個月居然花掉了這么多錢。
英姬:所以說“毛毛細雨濕衣裳,小事不防上大當”! 【俗語解釋】 ???? ? ?? ? ??? ??? 毛毛雨,小雨 ?? 淋濕,弄濕 ?/? ? ??? 不知道 這句話和“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有相似之處。
三、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全詩句
[出自] 僧志南 《絕句》
僧志南,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
詩名: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注釋:
①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稱.
②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
③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譯文1:
在參天古樹的濃陰下,系了小船,拄著藜仗,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粘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另人陶醉.
譯文2:
在岸邊參天古木的綠蔭下系上了小船,然后,一個人拄著拐仗,慢慢走過小橋,欣賞橋東的春色.在這陽春三月,在這杏花盛開的時節,綿綿的細雨好像故意要打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那撲面而來的徐徐春風,也洋溢著溫馨與柔情,還有融融的醉意.
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游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游,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游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
游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游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東”,有些時候便是
“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詩的后兩句尤為精彩:
“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于畫意.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
“杏花雨”,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系起來.“沾衣欲
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
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賞下去,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詩的首句說:“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四、絕句 志南的翻譯
《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作者:僧志南,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
“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于畫意。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譯文:
在參天古樹的濃陰下,系了小船,拄著藜仗,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粘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
參考資料:
五、蒙蒙細雨下久了,也會淋濕我們干凈的衣服怎么說比較詩意
1、但覺衣裳濕,無點亦無聲。——白居易《微雨夜行》
2、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劉長卿《別嚴士元》
3、拓展:
微雨夜行
白居易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覺衣裳濕,無點亦無聲。
別嚴士元
劉長卿
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
東道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細雨打濕了衣裳的詩句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