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朝氣的詩句
1、江漢 唐代: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疏。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譯文 我漂泊在江漢一帶,思念故土卻不能歸,在茫茫天地之間,我只是一個迂腐的老儒。
看著遠浮天邊的片云和孤懸暗夜的明月,我仿佛與云共遠、與月同孤。 我雖已年老體衰,時日無多,但一展抱負的雄心壯志依然存在;面對颯颯秋風,我覺得病情漸有好轉。
自古以來養老馬是因為其智可用,而不是為了取其體力,因此,我雖年老多病,但還是能有所作為的。 2、從軍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譯文 青海湖上烏云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
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3、對酒 清代:秋瑾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譯文 不吝惜很多錢去買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換酒也算得上豪邁,革命者要充分愛惜自己的生命,拋灑鮮血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 4、就義詩 明代:楊繼盛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 譯文 我本為浩然正氣而生,僅為國而死,浩氣當還于太空,雖我將死,但丹心可永存,可千秋萬代照耀后世。
生平早有報國心,卻未能報國留下遺憾,留下忠魂作厲鬼仍要為國除害殺敵作補償。 5、夜泊水村 宋代:陸游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譯文 腰上佩帶的羽箭已長期凋零,只嘆未到燕然山刻石記功名。
想老夫我尚能橫越那大沙漠,諸位何至于新亭落淚空悲鳴。 我雖有萬死不辭的報國之志,卻無奈雙鬢斑白不能再轉青。
應牢牢記住常年江湖泊船處,臥聞寒州上新雁到來的叫聲。
二、求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詩歌
相信未來作者 食指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 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 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 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撐那托住太陽的大海, 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 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 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 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 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們對于我們腐爛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悵、失敗的苦痛, 是寄予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 還是給以輕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諷, 我堅信人們對于我們的脊骨, 那無數次的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 一定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評定, 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 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 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 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三、贊揚年青人風華正茂朝氣蓬勃的古詩,運動會解說詞
很有氣勢的詩:
少年行 李白
擊筑飲美酒,劍歌易水湄。
經過燕太子,結托并州兒。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
因聲魯句踐,爭情勿相欺。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君不見淮南少年游俠客,白日球獵夜擁擲。
呼盧百萬終不惜,報仇千里如咫尺。
少年游俠好經過,渾身裝束皆綺羅。
蘭蕙相隨喧妓女,風光去處滿笙歌。
驕矜自言不可有,俠士堂中養來久。
好鞍好馬乞與人,十千五千旋沽酒。
赤心用盡為知己,黃金不惜栽桃李。
桃李栽來幾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
府縣盡為門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男兒百年且樂命,何須徇書受貧病。
男兒百年且榮身,何須徇節甘風塵。
衣冠半是征戰士,窮儒浪作林泉民。
遮莫枝根長百丈,不如當代多還往。
遮莫姻親連帝城,不如當身自簪纓。
看取富貴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后名。
四、描寫年輕人、學生朝氣蓬勃的精神,也可以是適合中學生朗誦的古詩有
1. 《勸 學》唐 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
2. 《明日歌》明 錢福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3. 《長歌行》宋 郭茂倩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4. 《周易》周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5. 《行路難》唐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
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五、表達積極向上,充滿朝氣的古詩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2、發奮忘食,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
《論語》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4、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 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9、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離騷》 10、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1、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史記·陳涉世家》 12、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后漢書·陳蕃傳》 13、有志者,事竟成。
《后漢書·耿弇傳》 14、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國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16、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17、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 18、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19、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北齊書·元景安傳》20、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將進酒》 21、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北宋神宗時期,王安石力主變法,反對因循保守,提出這一著名的“三不足”論斷。22、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夏日絕句》 23、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2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25、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26、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明日歌》27、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28、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板橋《竹石》 29、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30、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林則徐 =================================不知這些是否合乎你的要求?。
六、<;望岳>;中表現杜甫蓬勃朝氣和遠大抱負詩句
望 岳 一、整體把握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交了不少朋友。
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 詩中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
全詩可分兩大層,都是切著“望”字寫的。 前兩聯為第一大層,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寫遠望所見。泰山位于古代齊、魯兩國之間,其北為齊,其南為魯,齊、魯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結果。
“未了”,綿綿不盡之意。這里,詩人想說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個什么樣子嗎?請看,它那蒼翠的山色掩映著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
這是借齊魯兩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近望所見。
上句寫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虛筆。 為什么要用虛筆?因為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鐘,這是詩人的強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詩人心靈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寫泰山的高大,這是實寫。“陰陽”分指山的南、北兩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曉;山北日光不到,在曉猶昏。
“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兩聯為第二大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表現的是詩人的感受。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寫的是實景,乃細望所見。泰山極高,白日里可以望見山腰間的團團云氣,層出不窮;又極幽深,黃昏時可以望見歸巢的鳥兒漸漸隱入山谷之中。
詩人抓住這兩個景物細節表達了心情的激蕩和眼界的空闊,然后順理成章地寫出了他心底的愿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詩人早年就“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常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自任,沒有這樣的情懷,是寫不出如此動人的詩句的。
這首詩雖是八句四聯,中間兩聯又都是對仗,但它不是律詩而是古體詩,它不講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聲韻。 二、問題研究 《望岳》的藝術特色 杜甫曾到過泰山之巔,但沒有為此寫詩。
這是三十年后他在《又上后園山腳》這首詩里提到的:“昔我游山東,憶戲東岳陽。 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
“日觀”即日觀峰,位于泰山之巔的東南方,是游人觀日出的最佳處。以杜甫的才情,既已在此“矯首望八荒”,再寫幾首決非難事,可他為什么不寫呢?我們無妨做點推測——用后人的眼光來看,這大概是因為《望岳》一首已經寫盡了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示了詩人胸中才情,確實不需要再寫了。
我們讀這首詩,在領略泰山的高遠幽深、神奇秀麗的同時,也仿佛看到了詩人那卓然獨立的形象;特別是讀到它的末聯,更使人浮想聯翩,仿佛跟詩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絕頂之上,進一步感受到泰山的俯瞰群山的氣概,對詩人青年時代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也就洞若觀火了。正因為有如此深遠的意境,這首詩歷來被譽為詠泰山的絕唱。
在此,我們也不妨拿李白的《游泰山》組詩來做比較。組詩共六首,480字,可謂多矣,其中也不乏佳句,但意境則稍遜一籌,原因是李白用尋仙訪道的眼光看泰山,把泰山寫成了一個遠離人間的仙界,舉例如下: “玉女四五人,飄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 ”(其一) “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卻掩青云關。”(其二) “偶然值青童,綠發雙云鬟。”
(其三) “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其四) “緬彼鶴上仙,去無云中跡。”
(其五) “仙人游碧峰,處處笙歌發。”(其六) 李白長于想像,但這組詩給人的印象是泰山處處都有仙人在,反倒有損泰山的現實風貌。
前人曾謂《望岳》可以“俯視”李詩,的確是不刊之論。 二、關于《望岳》的參考資料 1.仇兆鰲《杜詩詳注》對這首詩的評注 此望東岳而作也。
詩用四層寫意: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上六實敘,下二虛摹。
岱宗如何,意中遙想之詞,自齊至魯,其青未了,言岳之高遠。 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鐘。
矗天而峙,昏曉于此判割。二語奇峭。
王嗣《杜臆》云:“蕩胸”句狀襟懷之浩蕩。“決眥”句狀眼界之空闊。
公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頂,所云“一覽眾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必再登絕頂也。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蕩胸由于曾云之生,上二字因下;決眥而見歸鳥之入,下三字因上。
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順句也。末即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
2.賞析例文(蕭滌非)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
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輕狂”的漫游生活。 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形容朝氣蓬勃的古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