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居易的傷情詩句
感傷的詩化表達──白居易《長恨歌》 白居易《長恨歌》因其所包含巨大的意義潛勢,致使對它的歷史理解和現代詮釋異彩紛呈,尤其是其主題之爭,千載以還,聚訟紛紜,莫衷一是。
鼎足而三的意見是“諷諭君王說”、“歌頌愛情說”、兼有諷諭與愛情的“雙重主題說”。第一種意見“諷諭君王說”的主要證據是陳鴻《長恨歌傳》所言“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者也。”
第二種意見“歌頌愛情說”立足文本分析,結合白居易的感情經歷,以現代愛情觀念來觀照李、楊二人纏綿悱惻、生死不渝的愛情悲劇,認為作者表達了“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愛情理想和這一愛情理想泯滅后的深沉喟嘆。第三種意見“雙重主題說”認為作品融諷諭與愛情、集批判與同情于一體,此說力求辯證而不無折衷的企圖。
以上三種主要觀點,無論偏執一隅還是辯證折衷,都有各自的邏輯起點和立論依據,都從不同視角和層面揭示了《長恨歌》的思想意蘊,甚至達到了黑格爾所說的“片面的深刻”。然而,從文本的開放性和文學的主體性來看,以上諸說的共同缺陷是拘泥于對作品中政治和愛情元素形而下的闡釋,缺乏對作者主觀體驗的深度把握和凸現,因而難以體認作品的情感指歸,也難以擺脫各種解釋的困境。
筆者試圖從尋繹作者的主觀體驗入手,通過對“感傷”的界定及其情感內核的揭示,認為《長恨歌》作為希代之事與出世之才、多情之人白居易在中唐因緣際會的產物,它熔鑄了詩人深刻的人生體驗和時代感傷情調,彌漫著詩人對命運憂傷無奈的感傷氣息。作者將這種世俗情感升華為審美情感,完成了感傷體驗的詩化表達。
一、感傷:淡淡的彌散的持久的憂傷無奈 感傷是人類情緒的一種,本質上是一種心境,是人類情感的特殊形態。它既是情緒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又是藝術表現的一種普遍情緒和文學傳統。
情緒心理學認為,情緒和情感是主體對客體是否滿足其需要的一種心理反映,二者屬同一類而不同層次。對人類而言,情緒離不開情感,是情感的具體的生物性表現,而情感是在情緒的穩定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社會性存在。
作為人類情緒的一種,感傷本質上是一種心境。“心境是一種深入的、比較微弱而持久的情緒狀態,……心境具有彌散性,不是關于某一事物的特定體驗,而是由一定情境喚起后在一段時間里影響主體對事物的態度的體驗。”
從人類情緒體驗的強度看,感傷不同于狂喜、憤怒、沮喪、絕望、極度悲傷等強烈的、爆發式的激情,感傷是一種低強度的、淡淡的憂傷無奈,它是內斂而不是外傾的。南宋詞人蔣捷《虞美人》是一個生動的標本:“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人生的況味在時間的浸泡中,從馥郁的濃香轉向苦澀渾濁而終至清淡透明;心靈在歲月的遷徙輾轉中從喜到悲而終至于無奈的一聲長嘆。人生歷練是培育感傷的溫床。
從人類情緒體驗的廣度看,感傷既有空間上的彌散性又有時間上的持久性。我們通常可以體驗到,當一個人處在某種心境之中,他往往以同樣的情緒狀態看待一切事物。
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愁腸百結之時,觸目生憎;春風得意之際,滿眼是春。感傷由一定情境喚起之后,往往表現出一種深沉的、淡淡的向四周擴散的情緒狀態。
同時,心境往往因事件之重大或事物之重要而更持久,如朝代的更迭、歲月的流逝、繁華的凋敝、美的斷送、愛情的埋葬等等,這類事物最容易引起持久的感傷。 從人類情緒體驗的表達看,也存在著比較穩定的個體差異。
詩人天生多情、稟賦敏感,對同一體驗對象,詩人往往能超越普通人的庸常體驗,不僅將情緒體驗細密而有層次地展開,而且能夠在理性的支配下,將各種情緒體驗上升到審美體驗的高度,使之成為他的內在審美需求并衍化為一種深邃綿長的詩化美感。 感傷是藝術表現的普遍情緒和文學傳統,它往往在衰亡的時代得到廣泛的表現,從而在藝術的盛衰更迭中形成固有的傳統。
如十八世紀下半葉歐洲感傷主義遍布藝術的各個領域,形成了繼古典主義之后重要的藝術流派,它以病態的感傷和凄美的情調描寫自然和人的內心世界,訴說著封建貴族沒落的普遍憂傷無奈。在中國文學中,幾乎每個衰亡時代都彌漫著感傷情緒,戰國末期屈原的《離騷》,東漢末年文人的《古詩十九首》,特別是中晚唐和宋季之詞,更主要的抒寫了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良辰易逝,盛事難再的永恒主題,至于《紅樓夢》,更是一聲繁華消逝、無力回天的千年浩嘆。
歌德說:“衰亡時代的藝術重主觀。”這說明古今中外文人的思維、情感和藝術表現具有共通性:面對時間的剎那與永恒、空間的咫尺與天涯、靈魂的脆弱與堅強、文明的釋放與擠壓,文人的感傷油然而生,所以,根本上而言,“感傷起源于藝術家對時間、空間、靈魂和文明的超常的敏感。
基于以上論述,我們大致可以對“感傷”作出這樣的闡釋:感傷本質上是一種心境,是客觀事物不能滿足主體需要時的一種負面的主觀體驗,它表現為一種淡淡的彌散的持久的憂傷無奈,源于人類無。
二、白居易鳥的詩
一、原文:
鳥
唐.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二、譯文:
誰說這群小鳥的生命微小,與所有的生命一樣都有血有肉。
勸你不要打枝頭的鳥,幼鳥正在巢中等候著母鳥回來。
【注釋】
道:說。
莫:不要。
三、詩文賞析:
詩人在詩中發出勸戒之聲,勸導人們愛惜鳥類,表現出詩人的善良、仁愛之心。
四、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受傷的小鳥想到白居易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