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贊美辛苦的勞動豐收的果實的詩句
唐樂府·李坤
憫農 鋤禾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紳,字公垂。他不僅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而且是寫新樂府詩的最早實踐者。元稹曾說過:“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蓋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寫了五十首,并改名《新樂府》。可見李紳創作的《新題樂府》對他們的影響。所謂“不虛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意思嗎?可惜的是李紳寫的《新樂府》二十首今已不傳,不過,他早年所寫的《憫農二首》(一稱《古風二首》),亦足以體現“不虛為文”的精神。
詩的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 “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后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后,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里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誰都應該知道的。但是,現實又是怎樣呢?詩人沒有明說,然而,讀者只要稍加思索,就會發現現實的另一面:那“水陸羅八珍”的 “人肉的筵宴”,那無數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為土”的罪惡和那“船中養犬長食肉”的驕奢。可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于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李紳當然不懂得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道理,但是,我們從幾十年之后唐末農民起義的“天補平均”的口號中,便不難看出這兩首詩在客觀上是觸及到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的。
《憫農二首》不是通過對個別的人物、事件的描寫體現它的主題,而是把整個的農民生活、命運,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現實作為抒寫的對象。這對于兩首小詩來說,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詩篇卻沒有給人這種感覺,這是因為作者選擇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那個畸形社會的矛盾,說出了人們想要說的話。所以,它親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詩人還用虛實結合、相互對比、前后映襯的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因此它雖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卻無單調淺薄之弊,能使人常讀常新。在聲韻方面詩人也很講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絕形式,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寫;另一方面也使詩具有一種和內容相稱的簡樸厚重的風格。兩首詩都選用短促的仄聲韻,讀來給人一種急切悲憤而又郁結難伸的感覺,更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二、贊美果實豐收的詩句
1、浣溪沙·徐州藏春閣園中 宋代:蘇軾 慚愧今年二麥豐,千畦細浪舞晴空。
化工余力染夭紅。 歸去山公應倒載,闌街拍手笑兒童。
甚時名作錦薰籠。 譯文 難得今年大麥和小麥豐收,千畝地綠浪渲染了整個天空。
天工造化,花朵顏色極為鮮艷。 山簡晚上回來時酩酊無所知而被兒童嘲笑,瑞香花花色妖紅,氣如熏香。
2、禾熟 宋代:孔平仲 百里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竇谷登場。 老牛粗了耕耘債,嚙草坡頭臥夕陽。
譯文 陣陣西風,吹過平原,帶來了禾黍的芳香;濺濺流泉,瀉入溝渠,打谷場上一片繁忙。 只有它——經過了一年辛勤耕耘的老牛,閑適地躺在山坡上,嚼著草,沐浴著金色的夕陽。
3、喜晴 宋代:范成大 窗間梅熟落蒂,墻下筍成出林。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譯文 窗戶之間的梅子熟了之后落了下來,墻下的竹筍長成了竹林。 雨不斷地下,晴下來的時候甚至不知道春天已經過去,夏天都很晚了。
4、夢江南·蘭燼落 唐代:皇甫松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
人語驛邊橋。 譯文 更深燭盡,燭光暗淡,畫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我昏昏欲睡,終于進入了夢鄉,夢中是我久別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時,江南雨季,我獨自在一艘船上,手握竹笛,和著船外那蕭蕭的夜雨盡情的吹奏,時而聽見橋上驛亭邊人語,操著那久違的鄉音,訴說著難忘的故事。 5、百憂集行 唐代:杜甫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
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
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譯文 年少之時,無憂無慮,體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氣蓬勃。
當梨棗成熟之時,少年杜甫頻頻上樹摘取,一日至少千回。 可又想現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動不便,因此坐臥多而行立少。
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來卻勉作笑語,迎奉主人。不禁悲從中來,憂傷滿懷。
一進家門,依舊四壁空空,家無余糧,一貧如洗。老夫老妻,相對無言,滿面愁倦之色。
只有癡兒幼稚無知,饑腸轆轆,對著東邊的廚門,啼叫發怒要飯吃。
三、形容果實豐收的成語
碩果累累、滿載而歸、年豐時稔、五谷豐登、麥穗兩歧1、碩果累累讀音:shuò guǒ léi léi 解釋:秋天豐收時樹上的果實茂盛的樣子。
現在常引申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處:霍達《補天裂》第十三章:七百年來,子孫不息,人才輩出,歷代科舉,碩果累累。
2、滿載而歸讀音:mǎn zài ér guī解釋:載:裝載;歸:回來。裝得滿滿地回來。
形容收獲很大。出處:明·李贄《焚書·又焦弱侯》:“彼無一任不往,往必滿載而歸。”
白話釋義:他沒有一次不去,去了一定會滿載而歸。3、年豐時稔讀音:nián fēng shí rěn解釋:稔:莊稼成熟。
年成好,莊稼大豐收。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4回:“今歲倒也年豐時稔,怎么這觀里作荒吃人。”
白話釋義:今年不是莊稼大豐收,怎么你在這里吃人。4、五谷豐登讀音:wǔ gǔ fēng dēng解釋:登:成熟。
指年成好,糧食豐收。出處: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四十回:自后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白話釋義:從那以后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5、麥穗兩歧讀音:mài suì liǎng qí解釋:一根麥長兩個穗。
比喻年成好,糧食豐收。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張堪傳》:“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
’”白話釋義:百姓唱歌說:桑樹沒有分支,一根麥長兩個穗。
四、形容果實豐收的成語
碩果累累、滿載而歸、年豐時稔、五谷豐登、麥穗兩歧
1、碩果累累
讀音:shuò guǒ léi léi
解釋:秋天豐收時樹上的果實茂盛的樣子。現在常引申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出處:霍達《補天裂》第十三章:七百年來,子孫不息,人才輩出,歷代科舉,碩果累累。
2、滿載而歸
讀音:mǎn zài ér guī
解釋:載:裝載;歸:回來。裝得滿滿地回來。形容收獲很大。
出處:明·李贄《焚書·又焦弱侯》:“彼無一任不往,往必滿載而歸。”
白話釋義:他沒有一次不去,去了一定會滿載而歸。
3、年豐時稔
讀音:nián fēng shí rěn
解釋:稔:莊稼成熟。年成好,莊稼大豐收。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4回:“今歲倒也年豐時稔,怎么這觀里作荒吃人。”
白話釋義:今年不是莊稼大豐收,怎么你在這里吃人。
4、五谷豐登
讀音:wǔ gǔ fēng dēng
解釋:登:成熟。指年成好,糧食豐收。
出處: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四十回:自后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白話釋義:從那以后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5、麥穗兩歧
讀音:mài suì liǎng qí
解釋:一根麥長兩個穗。比喻年成好,糧食豐收。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張堪傳》:“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
白話釋義:百姓唱歌說:桑樹沒有分支,一根麥長兩個穗。
五、形容果實成熟的詩句有哪些
1、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
出自:唐·張籍《成都曲》。
譯文:錦江西面煙波浩瀚水碧綠,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經成熟。
2、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出自:明·楊基《天平山中》。
譯文:細雨蒙蒙打濕了楝花,在南風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樹的果實都慢慢變熟了。
3、引猿秋果熟,藏鶴曉云深。
出自:唐·尚顏《送徐道人東游》。
譯文:秋果成熟引猿猴戲耍,曉云深深難以尋找仙鶴的蹤影。
4、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出自:宋·戴復古《初夏游張園》。
譯文:在這宜人的天氣里,邀約一些朋友,載酒宴游了東園又游西園。風景如畫,心情格外舒暢,盡情豪飲,有人已經醉醺醺了。園子里的枇杷果實累累,像金子一樣垂掛在樹上,正好都摘下來供酒后品嘗。
5、兩岸荔枝紅,萬家煙雨中。
出自:宋·李師中《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
譯文:江水清澈,兩岸的荔枝,嬌紅欲滴,蒙蒙的細雨,籠罩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