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風五十九首 其三》 李白 這首詩到底寫什么
古 風(其三)李白 秦王掃六合, 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云, 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 大略駕群才。 收兵鑄金人, 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 聘望瑯邪臺。 刑徒七十萬, 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 茫然使心哀。 連弩射海魚, 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岳, 揚波噴云雷。 鬐鬣蔽青天, 何由睹蓬萊。
徐市載秦女, 樓船幾時回? 但見三泉下, 金棺葬寒灰。 此詩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規諷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內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見卓識,但就其動蕩開合的氣勢、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而言,實堪稱獨步。全詩大體可分前后兩段,前段為賓,后段為主。
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揚,忽翕忽張,最后蓋棺論定。 前段從篇首至“騁望瑯邪臺”,頌揚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統一業績。
頭四句極力渲染秦始皇消滅六國平定天下的威風。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掃”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張揚了秦王之赫赫聲威。
再用“虎視”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覺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勢”。
緊接著寫統一天下的具體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云”象征當時天下混亂陰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劍一揮,則寰區大定,一人“決”字,顯得何其果斷,有快刀斬亂麻之感。
于是乎天下諸侯皆西來臣屬于秦了。由于字字擲地有力,句句語氣飽滿,不待下兩句贊揚,贊揚之意已溢于言表。
“明斷”句一作“雄圖發英斷”,但不管“明斷”、“英斷”也好,“雄圖”、“天啟”、“大略”也好,總算把對政治家的最高贊詞都用上了。詩篇至此,一揚再揚,預為后段的轉折蓄勢。
緊接“收兵”二句寫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所采取的鞏固政權兩大措施,亦是張揚氣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間兵器,熔鑄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東方交通的咽喉函谷關便可敞開了。
二是于瑯邪臺、會稽山等處刻石頌秦功德,為維護統一作輿論宣傳。“會稽嶺”和“瑯邪臺”一南一北,相距數千里,詩人緊接寫來,有如信步戶庭之間。
“騁望“二字形象生動地展示出秦王當時志盈意滿的氣概。秦之統一措施甚多,擇其要者,則綱舉目張,敘得簡勁豪邁。
對秦王的歌頌至此臻極,然而物極必反,這猶如《過秦論》的開篇,直是轟轟烈烈,使后來的反跌之筆更見有力。 后段十二句,根據歷史事實進行生動藝術描寫,諷刺了秦王驕奢淫侈及妄想長生的荒唐行為。
先揭發其驪山修墓奢靡之事。秦始皇即位第三十五年,發宮刑罪犯七十多萬人建阿房宮和驪山墓,揮霍恣肆,窮極民力。
再揭發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舉。始皇二十八年,齊人徐市說海上有蓬萊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藥,于是始皇遣徐市帶童男女數千人入海追求,數年無結果。
此即“采不死藥”事。“茫然使心哀”是擔心貪欲未必能滿足的恐懼和空虛。
這四句對于前段,筆鋒陡轉,真如駿馬注坡。寫始皇既期不死又筑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欲令智昏的內心世界。
但詩人并沒有就此草草終篇,在寫其求仙最終破產之前,又掀起一個波瀾。據史載徐市詐稱求藥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魚阻礙之故,于是始皇派人運著連續發射的強弩沿海射魚,在今山東煙臺附近海面射死一條鯨。
此節文字運用浪漫想象與高度夸張手法,把獵鯨場面寫得光怪陸離,有聲有色,驚險奇幻:赫然浮現海面上的長鯨,驟然看來好似一尊山岳,它噴射水柱時水波激揚,云霧彌漫,聲如雷霆,它鬐鬣張開時竟遮蔽了青天……。詩人這樣寫,不但使詩篇增添了一種驚險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為篇終致命的一跌作勢。
長鯨征服了,不死之藥總可求到吧。結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這是最后的反跌之筆,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驚心動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筆力陡健,而口吻冷雋。想當初那樣“明斷”的英主,竟會一再被方士欺騙,仙人沒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讓方士大討其便宜。
歷史的嘲弄是多么無情啊。 此詩雖屬詠史,但并不僅僅為秦始皇而發。
唐玄宗和秦始皇就頗相類似:兩人都曾勵精圖治,而后來又變得驕侈無度,最后迷信方士妄求長生。據《資治通鑒》載:“(玄宗)尊道教,慕長生,故所在爭言符瑞,群臣表賀無虛月。”
這種蠢舉,結果必然是貽害于國家。可見李白此詩是有感而發的。
全詩史實與夸張、想象結合,敘事與議論、抒情結合,欲抑故揚,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現實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風》中的力作。(胡國瑞)。
二、李白的詩歌頌的秦始皇的功績是什么
古風(其三) 李白 秦王掃六合, 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云, 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 大略駕群才。 收兵鑄金人, 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 騁望瑯邪臺。 刑徒七十萬, 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 茫然使心哀。 連弩射海魚, 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岳, 揚波噴云雷。 髻鬣蔽青天, 何由睹蓬萊。
徐市載秦女, 樓船幾時回? 但見三泉下, 金棺葬寒灰。 從篇首至“騁望瑯邪臺”,頌揚秦王的雄才大略和統一業績。
頭四句突出地刻劃秦始皇消滅六國平定天下的威風。不直說平定四海,而寫“掃”空“六合”,顯揚了秦王之赫赫聲威。
再用“虎視”表現其勃勃雄姿,更覺咄咄逼人。緊接著寫統一天下的具體情事。
三句“浮云”代指當時天下混亂陰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劍一揮,則寰宇大定,一個“決”定,顯得何其果斷,有快刀斬亂麻之感。于是乎天下諸侯皆西來臣屬于秦了。
由于字字擲地有聲,句句語氣飽滿,贊揚之意已溢于言表。“明斷”句又作“雄圖發英斷”,都是對一個政治家和君王的盛贊之辭。
詩篇至此,一揚再揚,為后段的轉折蓄勢。緊接“收兵”二句寫秦始皇得天下后所采取的安邦治國的兩大措施,亦是張揚氣派。
一是收集天下民間兵器,熔鑄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秦和東方交通的咽喉函谷關因此得以敞開了。二是于瑯邪臺、會稽山等處刻石頌秦功德,為維護統一造聲勢。
“會稽嶺”和“瑯邪臺”一南一北,相距數千里,詩人緊接寫來,有如信步戶庭之間。“騁望”二字形象生動地表現出秦王志盈意滿的氣概。
對秦王的歌頌至此臻極,使后來的反跌之筆更顯有力。 這首詩后半部分,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諷諭唐玄宗之迷信方術。
(略)。
三、贊美秦始皇的詩句有哪些
1. 秦王掃六合, 虎視何雄哉!—李白《古風》其三
2. 《秦始皇》宋·王安石
天方獵中原,狐兔在所憎。
傷哉六孱王,當此鷙鳥膺。
搏取已掃地,翰飛尚憑凌。
游將跨蓬萊,以海為丘陵。
勒石頌功德,群臣助驕矜。
舉世不讀易,但以刑名稱。
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堅冰。
3. 火烏日暗崩騰云,秦皇虎視蒼生群。—李賀《白虎行》
4. 甘愿受驅使,唯君命是從—巨岳《始皇尋鼎》
5. 徑欲隨關令,龍沙萬里強。—李商隱《玄微先生》
四、李白評價秦始皇的詩
秦王掃六合 李白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瑯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岳,揚波噴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賞析】 這是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中的第三首。此詩開篇盛贊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統一中國的業績,繼而諷刺他追求神仙的荒唐行為。
據《資治通鑒·天寶九載》記載,唐玄宗“尊道教,慕長生”。李白此詩似為玄宗慕仙事而發,以古喻今,借秦始皇來諷刺玄宗。
五、李白評價秦始皇的詩
秦王掃六合 李白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瑯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岳,揚波噴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賞析】 這是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中的第三首.此詩開篇盛贊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統一中國的業績,繼而諷刺他追求神仙的荒唐行為.據《資治通鑒·天寶九載》記載,唐玄宗“尊道教,慕長生”.李白此詩似為玄宗慕仙事而發,以古喻今,借秦始皇來諷刺玄宗.。
六、描寫秦始皇的詩歌
秦王掃六合 李白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瑯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岳,揚波噴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王飲酒 李賀 秦王騎虎游八極,劍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聲,劫灰飛盡古今平。
龍頭瀉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棖棖。 洞庭雨腳來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銀云櫛櫛瑤殿明,宮門掌事報六更。 花樓玉鳳聲嬌獰,海綃紅文香淺清, 黃娥跌舞千年觥。
仙人燭樹蠟煙輕,青琴醉眼淚泓泓。 李白、李賀是唐代不同時期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們的創作風格各具特色。
同是描寫秦始皇的詩篇,李白的《古風》(其三·秦王掃六合)與李賀的《秦王飲酒》,寫法不同,但各出機杼,各呈異彩,成為交相輝映,珠聯璧合的名作。 先看李白的《古風》(其三)。
詩歌前半部分肯定了秦始皇統一天下、鞏固天下的歷史功績。秦始皇順應了歷史的愿望和要求,使國家由戰國紛爭的割據混亂局面走向統一、太平,維護了百姓的利益,歷史功績彪炳千古。
所以詩人開篇即滿懷激情地謳歌:“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統一六國后,為了進一步鞏固統一局面,詩人接著敘述了秦始皇的“大略”:始皇采取兩種措施,一是二十六年盡收天下之兵器,鑄成金人(銅像)十二,存于宮內;一是刻石紀功(見《史記·秦始皇本紀》),彰顯天下。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二十八年,南登瑯邪,“乃徙黔首三萬戶瑯邪臺下;復十二歲,作瑯邪臺,立石刻,頌秦德”,肯定了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制定法律以及中央集權等措施;三十七年,“上會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批判了六國諸侯企圖復辟叛亂的行為,從輿論上防止了六國貴族的反抗,維護了天下統一。于是“函谷正東開”,天下才真正歸于一統。
詩歌中詩人用“虎視”形容秦王,表現他目光如電,氣勢如虎的王氣;又通過他揮動天子之劍“上決浮云,下絕地紀”的動作,刻畫了秦始皇神采飛揚、大義凜然的霸氣。 而《古風》的后半部分,從詩歌的章法上講明顯由“起”和“承”進入“轉”和“合”。
李白根據歷史記載,通過生動的藝術描寫,對秦始皇修筑陵墓、采藥求仙等荒唐行為進行了批判和諷刺。秦始皇動用七十萬人在驪山修墓、置銅棺,派遣方士徐芾入海求仙、架弩射魚,《史記·秦始皇本紀》都有記載。
在寫法上,后半部分詩人通過秦王種種行為,揭示其自私、愚昧的內心世界。他勞民傷財,揮霍民脂民膏修建陵墓,這還不夠,“尚采不死藥”,借之托長生。
所謂“神仙”之說,本來就是荒誕不經之談,哪里能采到成仙不死之藥呢?但“茫然使心哀”之后,秦始皇并沒有就此罷休,又派了海船連弩射鯨,被方士接二連三地欺騙,卻始終執迷不悟。最后,詩人用“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來“合”修陵墓、求長生之事,筆力雄勁簡潔,寓意深邃冷雋,從對秦始皇故事的敘述中,回到詩人創作的當下現實中來,諷刺入木三分,力透紙背。
結尾雖說只有兩句十字,卻勝過千言萬語 。 李白是一個久享盛名的詩人,面對這樣一個詩歌圣手,后來者李賀沒有卻步。
沒有卻步,在于沒有模仿因襲,而是意匠經營,獨辟蹊徑,獨出機杼,把相同的題材作了不同的處理,使《秦王飲酒》同樣取得了成功,秘訣就在于創新。 《秦王飲酒》的前四句,正面歌頌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
這四句詩,同李白詩的前四句內容相同,但寫法上卻獨具特色。李賀把李白詩的前兩句壓縮成了一句,寫秦王能威服猛虎:在秦王面前,猛虎由威鎮山林的獸中王,變成了坐下騎,它服從秦王的指令,馱著他巡游八極,進行統一中國的戰爭,這樣的描寫使秦王形象披上了一層神話般的浪漫主義色彩。
“劍光照空天自碧”,突出了秦王統一中國時的無比威力,仿佛他連劍都不用揮動,只要劍光一照,天空就會呈現一派碧色,立即實現天下統一。正如《莊子·說劍》所云:“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
真是所向無敵,何等輕而易舉!“劫灰飛盡古今平”比“諸侯盡西來”更具有夸張意味,更強調了秦王統一中國的深遠意義。
七、贊美秦始皇的詩句
秦始皇
作者:王安石
天方獵中原,狐兔在所憎。
傷哉六孱王,當此鷙鳥膺。
搏取已掃地,翰飛尚憑凌。
游將跨蓬萊,以海為丘陵。
勒石頌功德,群臣助驕矜。
舉世不讀易,但以刑名稱。
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堅冰。
李白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瑯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岳,揚波噴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這首詩仙李白歌頌秦始皇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