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涵蓋了夏和雨的詩句
涵蓋了夏和雨的詩句:
李商隱的《晚晴》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干后,歸飛體更輕.
賞析:
首聯說自己居處幽僻,俯臨夾城,時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讀似不涉題,上下兩句也不相屬,其實“俯夾城”的“深居”即是覽眺晚晴的立足點,而清和的初夏又進而點明了晚晴的特定時令,不妨說是從時、地兩方面把詩題一體化了——初夏憑高覽眺所見的晚晴。
初夏多雨,嶺南尤然。久雨轉晴,傍晚云開日霽,萬物頓覺增彩生輝,人的精神也為之一爽。這種景象與感受,本為一般人所習見、所共有。詩人的獨特處,在于既不泛泛寫晚晴景象,也不作瑣細刻畫,而是獨取生長在幽暗處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虛處用筆,暗寓晚晴,并進而寫出他對晚晴別有會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輝而平添生意,詩人觸景興感,忽生“天意憐幽草”的奇想。這就使作為自然物的“幽草”無形中人格化了,給人以豐富的聯想。詩人自己就有著類似的命運,故而很自然地從幽草身上發現自己。這里托寓著詩人的身世之感。他在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時不期然地流露出對往昔厄運的傷感,或者說正由于有已往的厄運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這就自然引出“人間重晚晴”,而且賦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義。晚晴美麗,然而短暫,人們常在贊賞流連的同時對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與悵惘。然而詩人并不顧它的短暫,而只強調“重晚晴”。從這里,可以體味到一種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暫的事物的感情,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頷聯寫得渾融概括,深有托寓,頸聯則轉而對晚晴作工致的描畫。這樣虛實疏密相間,詩便顯得弛張有致,不平板,不單調。雨后晚晴,云收霧散,憑高覽眺,視線更為遙遠,所以說“并添高閣迥”(這高閣即詩人居處的樓閣)。這一句從側面寫晚晴,寫景角度由內及外,下句從正面寫,角度由外及內。夕陽的余暉流注在小窗上,帶來了一線光明。因為是晚景斜暉,光線顯得微弱而柔和,故說“微注”。盡管如此,這一脈斜暉還是給人帶來喜悅和安慰。這一聯通過對晚景的具體描繪,寫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體化了。
尾聯寫飛鳥歸巢,體態輕捷,仍是登高覽眺所見。“巢乾”、“體輕”切“晴”,“歸飛”切“晚”。宿鳥歸飛,通常是觸動旅人羈愁的,這里卻成為喜晴情緒的烘托。古詩有“越鳥巢南枝”之句,這里寫越鳥歸巢,帶有自況意味。如果說“幽草”是詩人“淪賤艱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鳥”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詩人的化身。
作為一首有寓托的詩,《晚晴》的寫法更接近于“在有意無意之間”的“興”。詩人也許本無托物喻志的明確意圖,只是在登高覽眺之際,適與物接而觸發聯想,情與境諧,從而將一剎那間別有會心的感受融化在對晚晴景物的描寫之中,所以顯得特別自然渾成,不著痕跡。
二、關于“端午節”的著名詩句有哪些
1.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浣溪沙·端午》
2.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蘇軾《浣溪沙·端午》
3.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張耒《和端午》
4.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趙蕃《端午三首》
5.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邊貢《午日觀競渡》
6.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舒頔《小重山·端午》
7.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8.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貝瓊《已酉端午》
9.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湯顯祖《午日處州禁競渡》
10.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蘇軾《浣溪沙·端午》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里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云:“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歷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與端五同義。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端午的多個名稱叫法:
端午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地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龍舟節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廣東地區,廣東地區稱之為扒龍船。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會。賽龍舟歷史悠久,已流傳兩千多年,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
當五汛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
天中節此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日本以五月五日為“男兒節”,可能也是據天中節而來,因其認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氣。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端禮節在湘南地區沿古俗,于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菖蒲節端午節除是古代圖騰祭祀節外亦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三、晚睛這首詩的詩意是什么
細膩地描畫晚晴景物,或許不算太難。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詩人獨特的感受與心境,特別是要不露痕跡地寓托某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使讀者在思想上受到啟示,這就需要詩人在思想境界和藝術工力上都“更上一層樓”。
首聯說自己居處幽僻,俯臨夾城(城門外的曲城),時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讀似不涉題,上下兩句也不相屬,其實“俯夾城”的“深居”即是覽眺晚晴的立足點,而清和的初夏又進而點明了晚晴的特定時令,不妨說是從時、地兩方面把詩題只體化了——初夏憑高覽眺所見的晚晴。
初夏多雨,嶺南尤然(此時詩人在桂林鄭亞幕供職)。久雨轉晴,傍晚云開日霽,萬物頓覺增彩生輝,人的精神也為之一爽。這種景象與感受,本為一般人所習見、所共有。詩人的獨特處,在于既不泛泛寫晚晴景象,也不作瑣細刻畫,而是獨取生長在幽暗處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虛處用筆,暗寓晚晴,并進而寫出他對晚晴別有會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輝而平添生意,詩人觸景興感,忽生“天意憐幽草”的奇想。這就使作為自然物的“幽草”無形中人格化了,給人以豐富的聯想。詩人自己就有著類似的命運,故而很自然地從幽草身上發現自己。這里托寓著詩人的身世之感。他在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時不期然地流露出對往昔厄運的傷感,或者說正由于有已往的厄運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這就自然引出“人間重晚晴”,而且賦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義。晚晴美麗,然而短暫,人們常在贊賞流連的同時對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與悵惘。然而詩人并不顧它的短暫,而只強調“重晚晴”。從這里,可以體味到一種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暫的事物的感情,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頷聯寫得渾融概括,深有托寓,頸聯則轉而對晚晴作工致的描畫。這樣虛實疏密相間,詩便顯得弛張有致,不平板,不單調。雨后晚晴,云收霧散,憑高覽眺,視線更為遙遠,所以說“并添高閣迥”(這高閣即詩人居處的樓閣)。這一句從側面寫晚晴,寫景角度由內及外,下句從正面寫,角度由外及內。夕陽的余暉流注在小窗上,帶來了一線光明。因為是晚景斜暉,光線顯得微弱而柔和,故說“微注”。盡管如此,這一脈斜暉還是給人帶來喜悅和安慰。這一聯通過對晚景的具體描繪,寫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體化了。
尾聯寫飛鳥歸巢,體態輕捷,仍是登高覽眺所見。“巢乾”、“體輕”切“晴”,“歸飛”切“晚”。宿鳥歸飛,通常是觸動旅人羈愁的,這里卻成為喜晴情緒的烘托。古詩有“越鳥巢南枝”之句,這里寫越鳥歸巢,帶有自況意味。如果說“幽草”是詩人“淪賤艱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鳥”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詩人的化身。
這里要交代一下作者入桂幕前后的一些情況。李商隱自開成三年(838)入贅涇原節度使王茂元(被視為李黨)以后,便陷入黨爭的狹谷,一直遭到牛黨的忌恨與排擠。宣宗繼立,牛黨把持朝政,形勢對他更加不利。他只得離開長安,跟隨鄭亞到桂林當幕僚。鄭亞對他比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溫暖;同時離開長安這個黨爭的漩渦,得以暫免時時遭受牛黨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種解放。正因為這樣,詩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鳥喜歸乾巢之感。
作為一首有寓托的詩,《晚晴》的寫法更接近于“在有意無意之間”的“興”。詩人也許本無托物喻志的明確意圖,只是在登高覽眺之際,適與物接而觸發聯想,情與境諧,從而將一剎那間別有會心的感受融化在對晚晴景物的描寫之中,所以顯得特別自然渾成,不著痕跡。
四、李商隱《晚晴》全詩
《晚晴》 李商隱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干后,歸飛體更輕。 注釋: 夾城 : 城門外的曲城 幽草 : 幽暗地方的小草 高閣 : 指詩人居處的樓閣 迥 : 高遠 微注:因是晚景斜暉,光線顯得微弱和柔和,故說“微注”。
越鳥 : 南方的鳥 翻譯: 一個人深居簡出過著清幽的日子,俯瞰夾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小草飽受雨水的浸淹,終于得到上天的憐愛,雨過天晴了。
登上高閣,憑欄遠眺,天高地迥,夕陽冉冉的余暉透過窗欞。 越鳥的窩巢已被曬干,它們的體態也恢復輕盈了。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的意思“老天爺同情那幽僻處的小草,人世間也珍惜著傍晚時的晴天。”這兩句詩寫久雨后傍晚轉晴的景象與感受。
幽草因天氣轉晴而恢復了生機,所以說是“天意”在憐惜它。轉晴時已在傍晚,時光是短暫的,但詩人仍以它十分珍視,因為它畢竟是經過長期盼望才出現的。
詩人寫此詩時正是他經歷了許多坎坷和不幸的遭遇后,獲得了一個自己比較滿意的安身之所,所以他借此詩來表示對目前處境的暫時的欣慰。 全詩賞析: 細膩地描畫晚晴景物,或許不算太難。
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詩人獨特的感受與心境,特別是要不露痕跡地寓托某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使讀者在思想上受到啟示,這就需要詩人在思想境界和藝術工力上都“更上一層樓”。 首聯說自己居處幽僻,俯臨夾城(城門外的曲城),時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乍讀似不涉題,上下兩句也不相屬,其實“俯夾城”的“深居”即是覽眺晚晴的立足點,而清和的初夏又進而點明了晚晴的特定時令,不妨說是從時、地兩方面把詩題一體化了——初夏憑高覽眺所見的晚晴。 初夏多雨,嶺南尤然(此時詩人在桂林鄭亞幕供職)。
久雨轉晴,傍晚云開日霽,萬物頓覺增彩生輝,人的精神也為之一爽。這種景象與感受,本為一般人所習見、所共有。
詩人的獨特處,在于既不泛泛寫晚晴景象,也不作瑣細刻畫,而是獨取生長在幽暗處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虛處用筆,暗寓晚晴,并進而寫出他對晚晴別有會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輝而平添生意,詩人觸景興感,忽生“天意憐幽草”的奇想。
這就使作為自然物的“幽草”無形中人格化了,給人以豐富的聯想。詩人自己就有著類似的命運,故而很自然地從幽草身上發現自己。
這里托寓著詩人的身世之感。他在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時不期然地流露出對往昔厄運的傷感,或者說正由于有已往的厄運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
這就自然引出“人間重晚晴”,而且賦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義。晚晴美麗,然而短暫,人們常在贊賞流連的同時對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與悵惘。
然而詩人并不顧它的短暫,而只強調“重晚晴”。從這里,可以體味到一種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暫的事物的感情,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頷聯寫得渾融概括,深有托寓,頸聯則轉而對晚晴作工致的描畫。這樣虛實疏密相間,詩便顯得弛張有致,不平板,不單調。
雨后晚晴,云收霧散,憑高覽眺,視線更為遙遠,所以說“并添高閣迥”(這高閣即詩人居處的樓閣)。這一句從側面寫晚晴,寫景角度由內及外,下句從正面寫,角度由外及內。
夕陽的余暉流注在小窗上,帶來了一線光明。因為是晚景斜暉,光線顯得微弱而柔和,故說“微注”。
盡管如此,這一脈斜暉還是給人帶來喜悅和安慰。這一聯通過對晚景的具體描繪,寫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體化了。
尾聯寫飛鳥歸巢,體態輕捷,仍是登高覽眺所見。“巢乾”、“體輕”切“晴”,“歸飛”切“晚”。
宿鳥歸飛,通常是觸動旅人羈愁的,這里卻成為喜晴情緒的烘托。古詩有“越鳥巢南枝”之句,這里寫越鳥歸巢,帶有自況意味。
如果說“幽草”是詩人“淪賤艱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鳥”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詩人的化身。 這里要交代一下作者入桂幕前后的一些情況。
李商隱自開成三年(838)入贅涇原節度使王茂元(被視為李黨)以后,便陷入黨爭的狹谷,一直遭到牛黨的忌恨與排擠。宣宗繼立,牛黨把持朝政,形勢對他更加不利。
他只得離開長安,跟隨鄭亞到桂林當幕僚。鄭亞對他比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溫暖;同時離開長安這個黨爭的漩渦,得以暫免時時遭受牛黨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種解放。
正因為這樣,詩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鳥喜歸乾巢之感。 作為一首有寓托的詩,《晚晴》的寫法更接近于“在有意無意之間”的“興”。
詩人也許本無托物喻志的明確意圖,只是在登高覽眺之際,適與物接而觸發聯想,情與境諧,從而將一剎那間別有會心的感受融化在對晚晴景物的描寫之中,所以顯得特別自然渾成,不著痕跡。
五、“江山不管興亡事,一任斜陽伴客愁”出自哪里
出租唐代包佶的《再過金陵》。
原文:
玉樹歌終王氣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興亡事,一任斜陽伴客愁。
譯文:
一曲《玉樹后庭花》,斷送幾多王業。秋風瑟瑟,大雁南飛。山川和江河并不管六朝興亡更替,依然任憑斜陽西照。
擴展資料
詩人包佶是當時頗有政績的財經官員,重過六朝古都金陵時寫下的吊古之作。之所以是“再過金陵”時才有這種“江山不管興亡事”的惆悵,大概那時國家的局勢已不容再樂觀了。
七絕《再過金陵》是一首詠史詩。
詩的前兩句,一曲《玉樹后庭花》,斷送幾多王業,秋風瑟瑟,大雁南飛,詩人再過金陵,面對六朝殘破的景象,涌起江山故國之思。
后兩句,那西落的夕陽,其實也是江河日下的唐王朝的象征。“一任斜陽伴客愁”,面對夕陽,無數詩人以自己的詩作營構出凄清晚照中的詩詞世界。
山川、江河依舊,它們并不管六朝興亡更替,誰主沉浮,也不管過往憑吊之客人發出的感嘆與悲愁,依然任憑斜陽西照。詩人目睹安史之亂后江山依舊,政事日非的現實,喻以古鑒今,發出深深的感慨,語調凄涼,心事沉重。
斜光照臨,日薄西山,處于社會動蕩或家業不幸中的人們,更易因以而產生江山己盡、家國衰敗的情懷。面對破碎江山,且又斜陽一片,江山不知愁苦,空懷一腔熱血,深感悲情萬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再過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