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經》中的關于愛情的詩的分析,舉例
關 雎 詩 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此詩是《詩經》三○五篇的第一篇。
先看漢儒對它的解釋。《毛詩序》曰:“《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
“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這里所謂后妃指周文王妃太姒。
《毛詩序》認為《關雎》的主題是頌美后妃之德,她見到窈窕淑女便寤寐思求,以配文王,毫不縱恣己色以求專寵。如此說來,這是一首美詩了。
而申培《魯詩故》的解釋正相反,他說:“后夫人雞鳴佩玉去君所。周康后不然,詩人嘆而傷之。”
認為這首詩諷刺康后不遵禮法,以致康王晚起誤了朝政。薛漢《韓詩章句》也認為“詩人言關雎貞潔慎匹,以聲相求,必于河之洲,隱蔽于無人之處。
……今時大人內傾于色,賢人見其萌,故詠關雎、說淑女、正容儀,以刺時也。”毛、魯、韓三家對此詩的解釋雖有所不同,但都認為與王、妃有關,是一首關乎政治教化的作品。
這種解釋一直被承襲下來,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固然是如此,宋朱熹的《詩集傳》也是如此。《詩集傳》曰:“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為之配。
宮中之人,于其始至,見其有幽閑貞靜之德,故作是詩。言彼關關然之雎鳩,則相與和鳴于河洲之上矣。
此窈窕之淑女,則豈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與和樂而恭敬,亦若雎鳩之情摯而有別也。”朱熹以淑女指文王之妃太姒,認為《關雎》是宮中之人頌美她和文王相與和樂而恭敬的關系,這與毛詩的講法大同小異,仍然是一脈相承的。
漢儒解詩有很大的弊病,他們主觀地認為《詩經》都是為圣道王功而作,是先王用以“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所以對詩的解釋多有穿鑿附會之處,而且常常往政治教化的大題目上牽扯,于是許多作品被曲解了。今人看到漢儒的毛病,以另一種眼光讀《詩經》,遂有不少新的發現。
《關雎》這首詩遂不再視為頌美后妃之德,而認為它是一首民間的情歌了。例如聞一多《風詩類鈔》說:“女子采荇于河濱,君子見而悅之。”
余冠英《詩經選擇》說:“河邊一個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個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苗條形象使他寤寐不忘,他整天地想;要是能熱熱鬧鬧地娶地到家,那是多好!”北大中文系所編《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也說:“這是一首描寫男子追求女子的民間情歌。”顯然,這種解釋比漢儒、宋儒的解釋更切合實際。
然而再往細處追究,《關雎》的風格和《詩經》中其他一些民間情歌如《木瓜》、《狡童》、《溱洧》有所不同。即使風格不同我們可以用地域特點來解釋,那么《關雎》里那位“君子”的身分畢竟是不能回避的一個問題。
“君子”可釋為人君,也可釋為貴族男子。如果釋為人君,這正符合漢儒的解釋。
如果釋為貴族男子,則此詩是一個公子哥在思念一個鄉間姑娘,也未必妥貼。幸好“君子”還有另外的意思,就是有才德的人。
如《論語·學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述而》:“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論語·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荀子·勸學》:“故君子結于一也。”《禮記·曲禮》:“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我看《關雎》里的“君子”就是指這種人。那位“窈窕”的“淑女”是配得上一個“君子”的,而“君子”也正思念著這樣的姑娘。
娶這樣的姑娘必須有隆重的儀式,彈奏琴瑟以表示親愛(琴瑟友之),敲鐘打鼓以使之歡樂(鐘鼓樂之),豈能輕易就得到她呢?那么,“窈窕淑女”究竟是怎樣的女子呢?《毛傳》:“窈窕,幽閑也。”即幽雅閑靜的意思。
《方言》卷二:“秦晉之間,美心為窈,美狀曰窕。”秦晉與《周南》地理位置不合,《方言》著于漢代,“窈窕”又是聯綿字,似不宜拆開解釋,所以此說可以不取。
“淑”者,《毛傳》:“善也。”意思是說她是個好姑娘;“窈窕”形容她怎么個好法,她不是輕簿放蕩之輩,她有高尚的品德。
“淑女”配“君子”正相宜,所以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的配偶)。” 那么,這“淑女”是不是正在采擇荇菜呢?我看詩的原意并非如此。
這與《采葛》不同,《采葛》說:“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明明用了一個“彼”字,指出是思念那個采葛的姑娘。
在《關雎》里并沒有類似的提示。我看,與其說采荇的是淑女,還不如說是那君子,或者說這只是一個比喻。
我們不要忽略“參差”二字,“參差”是長短不齊的樣子。還不可忽略“左右”二字,“左右”有到處尋找的意思。
那“流”字釋為“求”,似乎暗示并不易得。那“采”字和“芼”字,都有擇取的意味。
采荇,是要從那些參差不齊的荇中采到那最好的荇;求女,是要從眾女中求到那“窈窕淑女”。這和“采采芣苜,薄言采之。
采采芣苜,薄言有之”不同,這里有一番選擇。在這一點上和《關雎》接近的倒是《出其東門》:“出。
二、詩經中對于愛情詩的分析理解(另類)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創作,其中描寫愛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
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詩經》中的愛情詩,熱烈而浪漫,清純而自然,是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碰撞。后世的很多愛情詩,浮艷而做作,在文學價值上遠遠不及《詩經》。
《詩經》中描述的事情跨越時間很大,達五百多年,因此我們分析時也要看到在不同時間,不同地域,其愛情詩所具有的不同特點。整體來說,周代婚姻戀愛的習俗是一個由開放到保守的過程。
周初,禮教初設,古風猶存,青年男女戀愛尚少禁忌,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自由的。 《鄭風 溱洧》便是極具代表性的一篇。
詩寫的是鄭國陰歷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會之事。陽春三月,大地回暖,艷陽高照,鮮花遍地,眾多男女齊集溱水、洧水岸邊臨水祓禊,祈求美滿婚姻。
一對情侶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著春天的氣息,享受著愛情的甜蜜。他們邊走邊相互調笑,并互贈芍藥以定情。
這首詩如一首歡暢流動的樂曲,天真純樸,爛漫自由。按封建衛道士的觀點,《溱洧》通篇“皆為惑男之語”,實乃“淫聲”,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觀地看,這種未經禮教桎梏的、道學家口中的所謂“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種活潑生命的體現,是真正意義上的對天地精神的遵從。
它標志著和諧、自由、平等,散發著愉快與天真的氣息。 《周南 關雎》這首詩作者熱情地表達了自己對一位窈窕美麗、賢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熱戀和追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表達了對與她相伴相隨的仰慕與渴望,感情單純而真摯,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傷,展現了男女之情的率真與靈動。 《衛風 木瓜》,“投我予木瓜,報之以瓊琚。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表達了遠古時候青年男女自由相會,集體相會、自由戀愛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給集會上的意中人,男子則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為定情物回贈給心中的姑娘。這首詩帶有明顯的男女歡會色彩,一是互贈定情物,表示相互愛慕,一是邀歌對唱,借以表白心跡。
《召南 有梅》是少女在采梅子時的動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愛情的熱切心聲; 《衛風 淇奧》這首詩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贊美了一個男子的容貌、才情、胸襟以及詼諧風趣,進而表達了對該男子的綿綿愛慕與不盡幽懷。 《邶風 靜女》描寫男女幽會: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一個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
情人既來,并以彤管、茅荑相贈,他珍惜玩摩,愛不釋手,并不是這禮物有什么特別,而是因為美人所贈,主人公的感情表現得細膩真摯。雖然都是通過男子表現對于愛情的甜蜜與酸澀,但是也可以從側面看出當時女子對于愛情同樣是有著美好期盼的。
自由戀愛漸漸受到家庭等各方面的束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許多人不能與心上人結為愛侶,其中失落與心酸,誰能道盡說完! 《鄭風 將仲子》里的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這些禮教。“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
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對于仲子的愛和父母、諸兄及國人之言成為少女心中糾纏不清的矛盾,一邊是自己所愛的人,另一邊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辦呢?幾多愁苦,幾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說清呢? 《鄘風 柏舟》, “髧彼兩髦,實維我儀。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這個女子如此頑強地追求婚姻愛情自由,寧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現出她在愛情受到阻撓時的極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強烈愿望。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女性追求戀愛自由、自由婚姻的迫切愿望。
又很多詩細膩地描寫出思念情人的憂郁苦悶心理。如《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寘彼周行。”詩中女子懷念遠方的愛人,在采卷耳時心里想的都是他,以致采了許久那個籮筐都沒填滿。
又如《鄭風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里面就含有對情人的埋怨與不滿。還有《狡童》,“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
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情人不理會她,使她寢食難安。
《鄭風 風雨 》,“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寫的則是見到情人時的欣喜心情,可見思念之深之切! 《秦風 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詩中寫的是單相思,對于所愛的人,可望而不可即,幾多愁苦,幾多思念! 思念妻子或丈夫的詩也是情深意切,于樸實的語言中透露出那種深厚纏綿的感情。 《邶風 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對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們花前月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想起如今生離死別、天涯孤苦,豈能不淚眼朦朧、肝腸寸斷?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
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
三、《詩經》中的關于愛情的詩的分析,舉例
蒹 葭蒹 葭 蒼 蒼 , 白 露 為 霜 .
所 謂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從 之 , 道 阻 且 長 .
溯 游 從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蒹 葭 凄 凄 , 白 露 未 晞 .
所 謂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從 之 , 道 阻 且 躋 .
溯 游 從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謂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從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從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注釋]
蒹葭:蘆葦蒼蒼:茂盛的樣子伊人:那人,指所愛的人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從:追尋阻:艱險溯 游:順流而下宛:好像,仿佛.萋萋:茂盛的樣子晞:干湄:岸邊,水草交接的地方躋:登,上升坻:水中小洲采采:茂盛,眾多未 已:還沒有完 已:停止涘:水邊右:彎曲沚:水中沙灘你同意以下對《蒹葭》主題的理解嗎?這首詩歌抒寫了對意中人的傾慕之情,以及欲見而不可得的惆悵之情.
歌者思念的對象可能在遙遠的地方,只能懷想而無法見面,因而心情惆悵,
無法抑制.時間越久,阻隔越遠,感情越深.
四、詩經中的愛情詩及其解析
《詩經?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
又《漢書?匡衡傳》記載匡衡疏云:“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論《詩》,一般都是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
他們的著眼點是迂腐的,但對詩的本義的概括卻基本正確。問題在于它所表現的是什么樣的婚姻。
這關系到我們對《風》的理解。朱熹《詩集傳》“序”說:“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
又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說:“《詩》在于聲,不在于義,猶今都邑有新聲,巷陌競歌之,豈為其辭義之美哉?直為其聲新耳。”朱熹是從詩義方面論述的,鄭樵則從聲調方面進行解釋。
我們把二者結合起來,可以認為《風》是一種用地方聲調歌唱的表達男女愛情的歌謠。盡管朱熹對《關雎》主題的解釋并不如此,但從《關雎》的具體表現看,它確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愛情的追求。
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論語?八佾》)此后,人們評《關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記?孔子世家》)。但《關雎》究竟如何呢? 這首詩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
鄭玄從文義上將后二章又各分為兩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現在用鄭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詩。第二章的“參差荇菜”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洲上生長之物即景生情。
“流”,《毛傳》訓為“求”,不確。因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處不當再有“求”義,應作流動講。
這是以荇菜流動從而比喻淑女的難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詩都在表現男子對女子的追求過程,即從深切的思慕到實現結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發求之而不得的憂思。這是一篇的關鍵,最能體現全詩精神。
姚際恒《詩經通論》評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辭義悉協。今夾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樂之’二章之上,承上遞下,通篇精神全在此處。
蓋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樂’二義快足滿意。若無此,則上之云‘求’,下之云‘友’、‘樂’,氣勢弱而不振矣。
此古人文章爭扼要法,其調亦迫促,與前后平緩之音別。”姚氏對本章在全詩中的重要性分析最為精當。
應當補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氣,而且寫出了生動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禎《漁洋詩話》所謂“《詩》三百篇真如畫工之肖物”。林義光《詩經通解》說:“寐始覺而輾轉反側,則身猶在床。”
這種對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寫,可謂“哀而不傷”者也。第四、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
極寫快興滿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謂“樂而不淫”。通篇詩是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毛傳》云:“興也。”什么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
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托。
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
這種手法的優點在于寄托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余的效果。 這首詩還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
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兒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并茂。
劉師培《論文雜記》云:“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葉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此詩雖非句各葉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采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
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對《關雎》,我們應當從詩義和音樂兩方面去理解。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
五、談談對《詩經》中愛情詩的理解
周代,禮教初設,古風猶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戀愛尚少禁忌,所謂:“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
(《周禮·媒氏》)在《詩經》中有許多男女戀情詩,而戀人之歌,多集于《國風》。風即指音樂曲調,國是地區、方城之意,“國風”即各地區的樂調 。
《國風》取材于各地的民間歌曲,反映了當時各地的民俗風情。而男女戀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國風》中也頗多涉及。
《詩經》第一首便是以愛情為題材的詩歌《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以《關雎》為始篇,例來眾多注家的評價多為淑女以配君子,說明在我國古代愛情便成為了詩歌的重要主題之一。 《毛詩·大序》中說“詩者,志之所至也。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詩歌由內心的感發所產生,而愛情是人類最純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詩歌來歌頌的。《詩經》中的愛情詩類型多種多樣,涉及到愛情的酸酸甜甜:有寫幽會親昵的《邶風·靜女》,有寫情侶春游的歡快的《鄭風·溱洧》,有寫兩情野合歡娛的《召南·野有死麕》,有寫飽含思念的《王風·采葛》,有寫情女想情郎的《鄭風·子衿》,有寫情侶鬧別扭的《鄭風·狡童》,有寫意中人不可求空余恨的《周南·漢廣》,有寫表現意中人難以親近的《秦風·蒹葭》,有寫失戀苦澀的《召南·江有汜》,有寫遭到家長干涉的《鄭風·將仲子》,還有反抗家長干涉的《王風·大車》。
從以上的這些列舉中我們可以看出,《詩經》中的愛情詩廣泛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快樂與挫折痛哭,在閱讀中我們能夠體會出詩歌中充滿坦誠、真摯的感情。 在愛情詩歌中很多是用女性的口吻來寫的,她們對于愛情的追求是大膽的而且熱烈的,這也許是因為那時古樸的民風使然吧。
如《鄭風·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思我,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讀后給人一種民生純樸的感覺,《詩經》里這一篇僅用短短幾句對話,便把情人相戲的情景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除了以女性口吻來寫的以外,以男性口吻來寫的詩也很能體現女性在戀愛中開愛的情趣。
如《邶風·靜女》這首詩便以男子的口吻寫幽期密約的樂趣: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躑躅。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可愛的姑娘按照約定在城角樓等他,也許為了逗著玩,他把自己隱藏起來,他來時見不著她,急得搔首躑躅。等到他發現姑娘已經來了而且情意深長的帶給他一些禮物時,便大喜過望。
幽靜的城角,情侶來調情,一派溫情脈脈的場景。 愛情的自然流露和表白充滿了甜蜜,然而現實卻給人們的感情增加了許多束縛。
在那個時代男女的婚姻大事已經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參與,不再是完全的自由的了。《禮記·曲禮》中講:“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
《禮記·坊記》中有:“伐柯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藝麻如之何?橫從其母。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可見,那時對男女之情已經有所限制了。而具體到對女性而言,受到的束縛更多,既不愿舍棄情郎,又不敢違反父母的命令,《鄭風·將仲子》就描寫了這樣一位為情所困的女子: 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
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
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
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孟子·滕文公下》中寫道:“丈夫生而愿為有官,女子考而愿為有宗,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將仲子》里的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這些禮教。對于仲子的愛和父母、諸兄及國人之言成為少女心中糾纏不清的矛盾,一邊是自己所愛的人,另一邊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辦呢?幾多愁苦,幾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說清呢? 《詩經》的愛情詩對于女性的描寫是真實自然的,用“思無邪”來形容里面的感情真正是恰到好處。
另外,《詩經》作為一部古代的詩歌總集,里面記載的詩歌并非一時一地之作,而我們從這些愛情詩中也可以看出在不同地域,不同時間,民間的風俗是不同的。對于一些詩歌的具體年代我們不甚清楚,但從整個歷史的發展來看,古代的婚姻戀愛的風俗應該是一個由開放到保守的過程,各個諸侯國和不同的地區風俗也有所差異。
如評注者常說“鄭聲淫”,從現在的觀點來看其實只不過鄭國的詩歌多是大膽表露男女之情的詩歌,只是更大膽更熱烈而已。而從《褰裳》到《將仲子》,同為《鄭風》又可以看到有所差別,前者更加開放,后者卻顧慮重重,這也許是因為時間不同,也許是因為作者身份不同,但總體來看,當時的婚姻制度并非如后來封建時期有嚴格的規定,較之封建時期還是相對自由的。
《詩經》中的愛情詩為我們記錄下了中國古代人們。
六、詩經愛情詩特點
我看《詩經》愛情詩《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創作,其中描寫愛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
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詩經》中的愛情詩,熱烈而浪漫,清純而自然,是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碰撞。后世的很多愛情詩,浮艷而做作,在文學價值上遠遠不及《詩經》。
《詩經》中描述的事情跨越時間很大,達五百多年,因此我們分析時也要看到在不同時間,不同地域,其愛情詩所具有的不同特點。整體來說,周代婚姻戀愛的習俗是一個由開放到保守的過程。
周初,禮教初設,古風猶存,青年男女戀愛尚少禁忌,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自由的。《鄭風 溱洧》便是極具代表性的一篇。
詩寫的是鄭國陰歷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會之事。陽春三月,大地回暖,艷陽高照,鮮花遍地,眾多男女齊集溱水、洧水岸邊臨水祓禊,祈求美滿婚姻。
一對情侶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著春天的氣息,享受著愛情的甜蜜。他們邊走邊相互調笑,并互贈芍藥以定情。
這首詩如一首歡暢流動的樂曲,天真純樸,爛漫自由。按封建衛道士的觀點,《溱洧》通篇“皆為惑男之語”,實乃“淫聲”,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觀地看,這種未經禮教桎梏的、道學家口中的所謂“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種活潑生命的體現,是真正意義上的對天地精神的遵從。
它標志著和諧、自由、平等,散發著愉快與天真的氣息。《周南 關雎》這首詩作者熱情地表達了自己對一位窈窕美麗、賢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熱戀和追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表達了對與她相伴相隨的仰慕與渴望,感情單純而真摯,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傷,展現了男女之情的率真與靈動。《衛風 木瓜》,“投我予木瓜,報之以瓊琚。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表達了遠古時候青年男女自由相會,集體相會、自由戀愛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給集會上的意中人,男子則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為定情物回贈給心中的姑娘。這首詩帶有明顯的男女歡會色彩,一是互贈定情物,表示相互愛慕,一是邀歌對唱,借以表白心跡。
《召南 有梅》是少女在采梅子時的動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愛情的熱切心聲;《衛風 淇奧》這首詩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贊美了一個男子的容貌、才情、胸襟以及詼諧風趣,進而表達了對該男子的綿綿愛慕與不盡幽懷。《邶風 靜女》描寫男女幽會: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一個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
情人既來,并以彤管、茅荑相贈,他珍惜玩摩,愛不釋手,并不是這禮物有什么特別,而是因為美人所贈,主人公的感情表現得細膩真摯。雖然都是通過男子表現對于愛情的甜蜜與酸澀,但是也可以從側面看出當時女子對于愛情同樣是有著美好期盼的。
自由戀愛漸漸受到家庭等各方面的束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許多人不能與心上人結為愛侶,其中失落與心酸,誰能道盡說完!《鄭風 將仲子》里的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這些禮教。“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
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對于仲子的愛和父母、諸兄及國人之言成為少女心中糾纏不清的矛盾,一邊是自己所愛的人,另一邊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辦呢?幾多愁苦,幾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說清呢?《鄘風 柏舟》, “髧彼兩髦,實維我儀。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這個女子如此頑強地追求婚姻愛情自由,寧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現出她在愛情受到阻撓時的極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強烈愿望。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女性追求戀愛自由、自由婚姻的迫切愿望。
又很多詩細膩地描寫出思念情人的憂郁苦悶心理。如《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寘彼周行。”詩中女子懷念遠方的愛人,在采卷耳時心里想的都是他,以致采了許久那個籮筐都沒填滿。
又如《鄭風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里面就含有對情人的埋怨與不滿。還有《狡童》,“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
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情人不理會她,使她寢食難安。
《鄭風 風雨 》,“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寫的則是見到情人時的欣喜心情,可見思念之深之切!《秦風 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詩中寫的是單相思,對于所愛的人,可望而不可即,幾多愁苦,幾多思念! 思念妻子或丈夫的詩也是情深意切,于樸實的語言中透露出那種深厚纏綿的感情。《邶風 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對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他們花前月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想起如今生離死別、天涯孤苦,豈能不淚眼朦朧、肝腸寸斷?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
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七、詩經中的愛情詩對大學生的影響
愛情是人類恒久不變的話題,也是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筆下經常捕捉的閃亮元素。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以愛情為主題的篇章更是占據了相當的比例。《詩經》的精華在《國風》,《國風》中又以描寫愛情、婚姻為主題的“婚戀詩”最為精彩動人。
在《國風》160篇作品中,有52篇是直接描寫愛情的,此外還有許多以家庭婚姻為題材的詩歌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愛情內容。對《詩經》中的愛情詩進行分析,不僅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古代女子純正、健康的愛情觀,對現代女性也有很好的啟示,可以讓我們領略到愛情的真諦所在,對愛情有更理性的認識和更高尚的理解。
一、熱切地渴求愛情 《國風?召南》中的《摽有梅》就體現了少女對愛情的無限渴望。詩中描繪了一位姑娘在春末看到梅子成熟落地,聯想到歲月匆匆,青春易逝,紅顏易老,而自己仍然待字閨中,所以姑娘以落梅比興,委婉卻又大膽地吐露出對青春的珍惜和對愛情的渴求。
二、大膽地追求愛情 當時女子既敢于表達自己對愛情的渴望,更敢于去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如《王風?大車》中的姑娘為了與心愛的人在一起,不顧家人反對,與心上人海誓山盟,一起私奔,駕著大車,追求他們理想中的幸福生活。
三、勇敢地捍衛愛情 《鄘風?柏舟》就塑造了這樣一位勇敢捍衛自己愛情的女子。她選中的夫婿未能得到母親的認可,所以她憤然反抗母親,大聲疾呼:“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諒人只!”,誓死捍衛自己的愛情。詩中女子為了爭取愛情自由而勇敢反抗的意識在當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她也成為了一位爭取婚姻自由,大膽反抗禮教束縛的先鋒。
四、執著地堅守愛情 《詩經》中有很多思婦詩,丈夫遠征在外,作為妻子,她們在家中默默等待丈夫的歸來,飽嘗相思之苦但卻堅貞如一,沒有紅杏出墻或者另嫁他人。 五、理智地對待愛情 在古代社會,女子地位低下,她們作為男人的附屬,常常成為婚姻和愛情的犧牲品,避免不了慘遭拋棄的命運。
可是她們也并非一味的沉溺于痛苦中,向不公的命運妥協。在愛情中,她們表現出自己的理智和反抗。
如《衛風?氓》就給我們塑造了這樣一位女子。戀愛時期,女子對氓一往情深,拋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身相許。
而婚后的生活卻并不美滿,她付出了很多,也承擔了很多,“靡室勞矣”、“靡有朝矣”,對丈夫的暴虐也全無怨言,盡管她忍辱負重,卻依然被丈夫拋棄。她也曾自怨自艾,,“躬自悼矣”,但她并沒有一直傷痛下去,而是大聲控訴丈夫的暴行和社會的不公,敢于表達對丈夫的不滿。
詩的最后,女子決絕的喊出:“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明了她與氓的徹底決裂,也表現了她對封建社會的反抗。
她在婚姻破裂時保持了一種難得的理智和自主,保持了一種人性的獨立。 漫步在各高校的校園里,常常見到成雙成對的情侶在校園各處。
對于他們的戀愛觀點,大致有以下幾種 (1) 不想過早談戀愛,但是受周圍觀念的影響 一到周末總覺得很寂寞和孤單;有經驗的師兄提醒;周圍人都談,自己不談不好意思 (2)只要符合自己的要求就行 只要能給我快樂就行了;有人認為只要有錢;有的則認為能給我安全感就行了;有的說只要是漂亮的溫柔體貼就好。 (3)追求物質享受 一旦追到自己心中所愛,追方從一開始就會倍加珍惜,為維持那份情感的長久性,千方百計討好對方并對之言聽計從。
(4)目的不單純 有的為了亨用追方的錢財,假惺惺地對追方說:我也喜歡你!有些純粹為了接觸異性,只是滿足好奇心。 更有甚者只是為了利用對方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
愛情應該是神圣而偉大的。但是不少大學生卻缺乏這種意識,對之缺乏深刻的理解,故常常在有意無意中采取簡單、錯誤的方式去追求、看待和對待愛情,對對方缺乏最起碼的尊重,故使戀愛變成玩弄感情、傷害對方的工具而失去其應有的價值和尊嚴,最后導致雙方分道揚鑣甚至反目為仇。
《詩經》中的愛情詩,是古人用詩歌詮釋對愛情看法的典范,通過分析和梳理《詩經》中的愛情詩,可以使我們領略古時候人們那種情真意切,不含任何雜質的美好感情,可以使我們學習到古代女子那種健康、純真、積極的愛情觀。它是現代人的愛情課堂,它能凈化我們的心靈,教會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愛情,把握好自己的幸福。
所以,詩經中關于愛情的詩對于我們還是有很大的指導和教育意義的,我們要用純潔的心去尋找我們的真愛,遠離物質社會的污染,為我們的愛情留下凈土。
八、詩經愛情
愛情詩這類作品在《詩經》中共有七十首左右,除《小雅》部分幾首之外,絕大多數都集中于《國風》部分,占全部風詩的三分之一以上。
太多了…………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婚戀詩的內容:男女的相戀相思,如《靜女》、《鄘風·柏舟》、《蒹葭》; 詩經》婚姻愛情詩的內容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反映男女之間互相悅慕、愛戀、思念的愛情詩,《詩經》中的愛情詩真實地再現了周代男女之間相戀相愛的世俗生活,其內容豐富而多彩。 其中有的寫男女之間互相的悅慕,如《鄭風·出其東門》、《叔于田》等;有的描寫了男女歡會的場景,如《鄭風·溱洧》、《邶風·靜女》等;有的寫男女之間真切深摯的相思,如《王風·采葛》、《鄭風·子衿》等;有的寫求而不得的惆悵,如《秦風·蒹葭》等,有的寫婚姻愛情自由的追求,如《鄘風·柏舟》、《鄭風·將仲子》等。
《詩經》婚戀詩的第二方面內容是描寫男女結合的婚嫁詩,其中有的描寫了結婚的儀式和場景,表達對新婚的祝賀和禮贊,如《衛風·碩人》、《召南·桃夭》等;有的表達了婚嫁中的歡樂、幸福、離別等各種情感,如《唐風·綢繆》、《邶風·燕燕》等。《詩經》婚姻愛情詩的第三方面內容是描寫婚姻不幸的棄婦詩,其中最典型的是《衛風·氓》。
婚姻愛情詩是《詩經》藝術價值最高的部分之一,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現實主義的寫實手法上,它真實地傳達了男女之間深摯的感情,再現了周代社會婚姻愛情生活的情況。婚姻愛情詩還通過直接的情感傾訴,塑造了許多鮮活生動的少男少女形象,少女的天真爛漫、窈窕嫵媚、莊重矜持,少男的孔武有力、倜儻瀟灑甚至嬉皮笑臉,都栩栩如生。
《詩經》婚姻愛情詩的景物描寫也頗具特色,其中多有興寄,如《蒹葭》用凄清的秋景襯托求而不得的惆悵感傷,《桃夭》用絢爛的桃花暗示婚禮的熱烈氣氛和新嫁娘如花的美麗。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情景交融的抒情詩,含有婉轉不盡的情蘊,對后世影響極大。
婚姻愛情詩多是民歌,其語言風格也非常生動活潑,如《鄭風·溱洧》寫男女間的調笑,《搴裳》寫女子對男子的戲謔,都充滿了生動活潑的民歌風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