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樂景寫哀情的詩句有哪些
柳永的《雨霖鈴》的結尾“此去今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雖說是“虛設”,但終是美景,但詩人心中卻蘊涵著難以排解的愁苦。
杜甫《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句,描寫了花兒含露欲放,鳥兒林間鳴叫,本是賞心悅目的美景,但感時憂國、思家念親的詩人以含情之目視物,物也就生情了。花兒露珠晶瑩,就好象花兒淚聚眼角,飛鳥囀鳴,也好似鳥在驚啼。這就突出了詩人悲痛的深切。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現了一片溫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詩人卻因送故人遠別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悵。可見,樂景寫哀情,更能突出詩人送別朋友的悲傷和對朋友“西出陽關無故人”后生活的關心和同情。
白居易《長恨歌》中在寫安史之亂起,唐玄宗逃入蜀后對楊貴妃的懷念以及回宮后對貴妃的入骨相思時,就運用了“樂景寫哀情“的寫法。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在寂寞悲涼的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若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
回長安后,“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比如何不淚垂”,由于環境和景物的觸發,物是人非,更讓唐玄宗禁不住潸shan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仿佛看到楊貴妃的容貌,這就突出了唐玄宗由于苦苦相思而產生幻覺的哀痛,這就像柳永所說那樣“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唐玄宗即使滿對良辰美景,那也只是“虛設”,心中卻是難以排解的相思之苦。
二、以樂景寫哀情的詩句有哪些
1柳永的《雨霖鈴》“此去今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分析:雖說是“虛設”,但終是美景,但詩人心中卻蘊涵著難以排解的愁苦. 2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分析:這句描寫了花兒含露欲放,鳥兒林間鳴叫,本是賞心悅目的美景,但感時憂國、思家念親的詩人以含情之目視物,物也就生情了.花兒露珠晶瑩,就好象花兒淚聚眼角,飛鳥囀鳴,也好似鳥在驚啼.這就突出了詩人悲痛的深切. 3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分析:這句展現了一片溫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詩人卻因送故人遠別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悵.可見,樂景寫哀情,更能突出詩人送別朋友的悲傷和對朋友“西出陽關無故人”后生活的關心和同情. 4白居易《長恨歌》中在寫安史之亂起,唐玄宗逃入蜀后對楊貴妃的懷念以及回宮后對貴妃的入骨相思時,就運用了“樂景寫哀情“的寫法. 5《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分析:依依楊柳,美好春色讓人沉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鄉之時!前者是樂景寫哀,后者是哀景寫哀,而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6 李煜《采桑子》“可奈情懷,欲睡朦朧入夢來。”
分析:無奈之下朦朧入睡,卻見伊人入夢來。這里用的也是“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三、語文 詩歌鑒賞中的"以樂景寫哀 以哀景寫樂情"請問: 詩歌鑒賞中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以樂景寫哀情,用讓人心情愉悅的景物描寫來反襯人物的悲傷;以哀景寫樂情,用讓人心情悲傷的景物描寫來反襯人物的歡樂。 《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依依楊柳,美好春色讓人沉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鄉之時!前者是樂景寫哀,后者是哀景寫哀,而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李煜《采桑子》中的“可奈情懷,欲睡朦朧入夢來”,無奈之下朦朧入睡,卻見伊人入夢來。這里用的也是“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杜甫《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美景卻更讓詩人傷心,這里用的也是“以哀景寫樂情”的手法。 以哀景寫樂情的事例少見,暫未找到。
四、一些以樂景襯哀情的詩句
柳永的《雨霖鈴》的結尾“此去今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雖說是“虛設”,但終是美景,但詩人心中卻蘊涵著難以排解的愁苦.
杜甫《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句,描寫了花兒含露欲放,鳥兒林間鳴叫,本是賞心悅目的美景,但感時憂國、思家念親的詩人以含情之目視物,物也就生情了.花兒露珠晶瑩,就好象花兒淚聚眼角,飛鳥囀鳴,也好似鳥在驚啼.這就突出了詩人悲痛的深切.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現了一片溫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詩人卻因送故人遠別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悵.可見,樂景寫哀情,更能突出詩人送別朋友的悲傷和對朋友“西出陽關無故人”后生活的關心和同情.
白居易《長恨歌》中在寫安史之亂起,唐玄宗逃入蜀后對楊貴妃的懷念以及回宮后對貴妃的入骨相思時,就運用了“樂景寫哀情“的寫法.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在寂寞悲涼的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若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
回長安后,“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比如何不淚垂”,由于環境和景物的觸發,物是人非,更讓唐玄宗禁不住潸shan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仿佛看到楊貴妃的容貌,這就突出了唐玄宗由于苦苦相思而產生幻覺的哀痛,這就像柳永所說那樣“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唐玄宗即使滿對良辰美景,那也只是“虛設”,心中卻是難以排解的相思之苦.
五、古詩中著名的“以樂景襯哀情”的詩句有哪些
為你奉上三則,請你參考:
1、《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依依楊柳,美好春色讓人沉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鄉之時!前者是樂景寫哀,后者是哀景寫哀,而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2、李煜《采桑子》中的“可奈情懷,欲睡朦朧入夢來”,無奈之下朦朧入睡,卻見伊人入夢來。這里用的也是“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3、杜甫《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美景卻更讓詩人傷心,這里用的也是“以哀景寫樂情”的手法。
六、古文中出現的有以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的句子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翻譯:
想我當初告別父親,遠離家門時,路上的楊柳被風吹的招搖,那碧綠色晃了滿眼。如今時光飛逝,當初的少年意氣消泯殆盡,我穿著多年的舊襖,風從破漏的的地方灌入身體,大雪滿途的路上我遍體生寒!我艱難地走在雪地上,渾濁的泥土絆住腳尖,我蹣跚的穩住了腳步,饑餓寒冷令我無法忍受,可我能怎樣呢。隊伍緩慢的移動著,慘白的風雪掩住視線,我想抬頭看看前面的道路,但寒風讓我睜不開眼,哎,仗是打贏了,多少年也過去了,我想起離家時那老父與妻子,他們如今都怎樣《采薇》一詩的最后一章是全詩中抒情意味最濃的章節。作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表達了戍邊戰士在回鄉途中的復雜內心世界。
李煜《采桑子》中的“可奈情懷,欲睡朦朧入夢來”,無奈之下朦朧入睡,卻見伊人入夢來。這里用的也是“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以樂景寫哀情: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層。)
以哀情寫樂景: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絕 句
杜 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注】本詩作于廣德二年(764),當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
解讀:通過作者及正文我們感受到這是一首漂泊在外的游子思鄉之詩,感情基調應是哀婉傷感的。作者是怎樣表達出傷感的情緒呢?詩的前兩句是寫景,這些景有江山花鳥,并且分別敷以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但是抒發的是哀婉思鄉之情,這就可以認為是以樂景寫哀情的表現手法。看到這么美的景色,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不起游玩興致,反而更勾起漂泊的感傷。
駱谷晚望
韓琮
秦川如畫渭如絲,去國還家一望時。
公子王孫莫來好,嶺花多是斷腸枝。
【注】韓琮于宣宗時出為湖南觀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將石載順等驅逐,此后失官,無聞。此詩當是其失位還鄉之作。
解讀:通過題目正文及小注我們知道這首詩寫于作者失官之后的傍晚,心情應該是失落悲憤的,詩人登上駱谷,晚霞似錦,遠嶺近巒,濃妝淡抹,眼前出現一副錦山秀水的美麗畫面。但詩中“去國還家”使作者“斷腸”透露出詩人失官還鄉的愁懷。這就出現了情和景相反的情況,所以應考慮到以樂景寫哀情的表現手法。
以哀景寫樂情
錢起的《暮春歸故山草堂》:“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一二兩句渲染出春光逝去,了無蹤跡的凋零空寂的氣氛,反襯出三四句詩人對幽竹“不改清陰待我歸”的欣喜之情。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琵琶行中以樂景寫哀情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