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1月份的雨的詩句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
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宋?李清照《點絳唇》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宋?李清照《如夢令》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宋?李清照《聲聲慢》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 ——宋?劉??《雨后池上》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宋?柳永《雨霖鈴》 望處雨收云斷,憑欄悄悄,目送秋光。—宋?柳永《玉蝴蝶》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宋?歐陽修《蝶戀花》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宋?蘇軾《贈劉景文》 楊柳絲絲弄輕柔。
煙縷織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宋?王?《眼兒媚》 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宋?晏幾道《臨江仙》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宋?晏殊《浣溪沙》 花底離情三月雨。無情不似多情苦。
雨恨云愁,江南依舊稱佳麗。 —宋?王禹?牎兜沌?#8226;感興》 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
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宋?范成大《橫塘》 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宋?蔣捷《一剪梅》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宋?蔣捷《虞美人》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宋?陸游《卜算子》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宋?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石帆山下雨空?鰨認閾麓潴枧瘛F灰堵蹋せê歟厥墜γ幻沃小!???#8226;陸游《漁父》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
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
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
怕人尋問,咽淚妝歡。瞞!瞞!瞞!——宋?唐琬《釵頭鳳》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
二、為什么說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哀而不傷的古詩
重點用黑體字標明:
《春江花月夜》一詩歷來在中國詩壇享有盛名。仔細讀過,不得不贊嘆,這的確是一首極美的詩。
首先,這首詩的題目就很美。春、江、花、月、夜,這五個意象本身就是詩人們常常歌頌的對象,充滿了詩情畫意。而這五個意象之間也有聯系。比如春和花,月和夜,月與江也都是常常在一起出現的。“春江花月夜”雖然是樂府舊題,張若虛卻將它和自己的詩結合得非常精妙。通過這五個意象的組合,不僅點明主題,更讓它們本身所帶的意境進行自由組合,從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讓讀者未讀全詩之前便感受到豐沛的詩意,可謂是“未聞曲調先有情”,先聲奪人。
其次,是景物美。朱自清先生寫過一篇《河塘月色》。那里面描寫的是月下的河塘。他稱這河塘是“籠著輕紗的夢”,是“梵婀鈴上奏的名曲”。張若虛的月夜春江也是一個“籠著輕紗的夢”,但它不像月下河塘一般輕柔、靜謐。因為他開篇就寫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春天的江水隨著潮水上漲,幾乎和大海一樣平了。同時跟隨潮水漲起來的,是一輪又大又圓的月亮。水波粼粼,延伸向無限的遠方。哪一處的春江沒有明亮的月亮!
這是何等壯闊的筆力!詩一下子就將讀者帶入了一個開闊、壯美的世界。一個“連”字,寫出潮水的綿綿不絕之勢;一個“共”字,寫出月升之時矯健不凡之感。之后的兩句,將空間拓展。正所謂“千江水有千江月”,“滟滟”兩句一出,即刻打破了眼前之景的界限,將這“春江花月夜”之景擴展至全部的江流夜色中,營造出一種更為雄渾博大的,來自自然的共鳴。
之后的句子就是細寫月夜下的春江。“江”,“月”兩字為引,貫穿始終。如,有“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水”、“江潭”、“江樹”,有“明月”、“孤月”、“江月”、“月華”、“斜月”、“落月”。這些都是詩中原詞,還有些是作者隱著說的,也是講這“江”與“月”。讀這首詩,就像是做一次真正的游覽,移步換景,令人嘆為觀止。
再接著,是詩中的哲理美。張若虛在詩中問道“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是我們在面對浩蕩的江河,崇峻的山嶺時常常扣問自己的話。因為我們感受到了自然的永恒與人類自我的渺小。
就像蘇軾在《前赤壁賦》中說的那樣“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也是普遍存在于人類心中的一種情感。蘇軾是曠達之人,他以“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藏也”來開脫自己。那么張若虛又是怎么說的呢?他說“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一代又一代沒有終結,江月年年看起來卻是一樣的。這句話讓我想起了差不多與詩人同時代的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中的經典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還有接下來的兩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王勃的《滕王閣詩》中的“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也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些詩人,都在表達一種相同的情感,就是宇宙自然的常新與人生的速老。不是人人都能也愿意像東坡那樣給這個問題一個確切的回答,更多的人是對著眼前的江水明月疑惑、感嘆、惆悵。這些詩歌也因著這些難解的疑惑而籠上了一層輕愁。《春江花月夜》也是如此。
可是,《春江花月夜》雖然也有愁,卻是哀而不傷。讀這首詩的時候,總讓我想起十二三歲時候的自己。那時候,仿佛才剛從懵懂的狀態中覺醒,眼中常看見的似乎就是這籠在月下的,處于朦朧狀態的世界。心中縈漫的,也是這樣一股莫可名狀的孤獨與憂傷。但是,在這些孤獨與憂傷的背后,卻還有著對博大自然的驚嘆何對年輕生命的贊賞與喜悅。所以,盡管此詩也寫到了游子、思婦,卻沒有真正亂離時期詩歌描述的那樣哀婉入骨。詩人仍是隔了層月光織的紗去看他們。他們的形象也真像少年人看到的那樣,少了幾分為生計奔波的現實的無奈,多了幾分浪漫哀傷的詩意。
若是將唐朝比作一個人,那么張若虛所處的年代差不多可算是唐的少年時代。這篇《春江花月夜》也契合了時代的心聲。有人評論說,初唐時期的陳子昂和張若虛是唐代詩壇的先行者,他們為后世精品的出現掃平了道路。我贊成這個觀點。江波浩淼,奔向遠方,離開的是唐被月光籠罩的少年時代。在這之后,他將步入盛年。那是一個繁盛太平的時代,也是一個真正屬于詩人的,歌詩的盛世!
三、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舉詩經具體詩句分析.
在《論語·八佾》一篇中,他這樣評價了這首詩:“《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意思是說:“《關雎》這首詩,快樂卻不是沒有節制,悲哀卻不至于過于悲傷。”
在孔子看來,文藝所表現的情感不但要具備道德上的純潔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節制,講究適度、平和,不能過于放縱、任其泛濫。“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關雎》,表達的正是中和之美,歡樂而不放縱,悲哀而不傷痛,一切情感的外現都是那么的恰到好處。這里包含了孔子對人的生命的尊重與愛護,他期望人的生活與感情都是健康、正常的,反對沉溺哀樂、毀傷生命
四、為什么說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哀而不傷的古詩
重點用黑體字標明: 《春江花月夜》一詩歷來在中國詩壇享有盛名。
仔細讀過,不得不贊嘆,這的確是一首極美的詩。 首先,這首詩的題目就很美。
春、江、花、月、夜,這五個意象本身就是詩人們常常歌頌的對象,充滿了詩情畫意。而這五個意象之間也有聯系。
比如春和花,月和夜,月與江也都是常常在一起出現的。“春江花月夜”雖然是樂府舊題,張若虛卻將它和自己的詩結合得非常精妙。
通過這五個意象的組合,不僅點明主題,更讓它們本身所帶的意境進行自由組合,從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讓讀者未讀全詩之前便感受到豐沛的詩意,可謂是“未聞曲調先有情”,先聲奪人。
其次,是景物美。朱自清先生寫過一篇《河塘月色》。
那里面描寫的是月下的河塘。他稱這河塘是“籠著輕紗的夢”,是“梵婀鈴上奏的名曲”。
張若虛的月夜春江也是一個“籠著輕紗的夢”,但它不像月下河塘一般輕柔、靜謐。因為他開篇就寫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春天的江水隨著潮水上漲,幾乎和大海一樣平了。同時跟隨潮水漲起來的,是一輪又大又圓的月亮。
水波粼粼,延伸向無限的遠方。哪一處的春江沒有明亮的月亮! 這是何等壯闊的筆力!詩一下子就將讀者帶入了一個開闊、壯美的世界。
一個“連”字,寫出潮水的綿綿不絕之勢;一個“共”字,寫出月升之時矯健不凡之感。之后的兩句,將空間拓展。
正所謂“千江水有千江月”,“滟滟”兩句一出,即刻打破了眼前之景的界限,將這“春江花月夜”之景擴展至全部的江流夜色中,營造出一種更為雄渾博大的,來自自然的共鳴。 之后的句子就是細寫月夜下的春江。
“江”,“月”兩字為引,貫穿始終。如,有“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水”、“江潭”、“江樹”,有“明月”、“孤月”、“江月”、“月華”、“斜月”、“落月”。
這些都是詩中原詞,還有些是作者隱著說的,也是講這“江”與“月”。讀這首詩,就像是做一次真正的游覽,移步換景,令人嘆為觀止。
再接著,是詩中的哲理美。張若虛在詩中問道“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是我們在面對浩蕩的江河,崇峻的山嶺時常常扣問自己的話。
因為我們感受到了自然的永恒與人類自我的渺小。 就像蘇軾在《前赤壁賦》中說的那樣“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這也是普遍存在于人類心中的一種情感。蘇軾是曠達之人,他以“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藏也”來開脫自己。
那么張若虛又是怎么說的呢?他說“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一代又一代沒有終結,江月年年看起來卻是一樣的。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差不多與詩人同時代的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中的經典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還有接下來的兩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王勃的《滕王閣詩》中的“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也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些詩人,都在表達一種相同的情感,就是宇宙自然的常新與人生的速老。
不是人人都能也愿意像東坡那樣給這個問題一個確切的回答,更多的人是對著眼前的江水明月疑惑、感嘆、惆悵。這些詩歌也因著這些難解的疑惑而籠上了一層輕愁。
《春江花月夜》也是如此。 可是,《春江花月夜》雖然也有愁,卻是哀而不傷。
讀這首詩的時候,總讓我想起十二三歲時候的自己。那時候,仿佛才剛從懵懂的狀態中覺醒,眼中常看見的似乎就是這籠在月下的,處于朦朧狀態的世界。
心中縈漫的,也是這樣一股莫可名狀的孤獨與憂傷。但是,在這些孤獨與憂傷的背后,卻還有著對博大自然的驚嘆何對年輕生命的贊賞與喜悅。
所以,盡管此詩也寫到了游子、思婦,卻沒有真正亂離時期詩歌描述的那樣哀婉入骨。詩人仍是隔了層月光織的紗去看他們。
他們的形象也真像少年人看到的那樣,少了幾分為生計奔波的現實的無奈,多了幾分浪漫哀傷的詩意。 若是將唐朝比作一個人,那么張若虛所處的年代差不多可算是唐的少年時代。
這篇《春江花月夜》也契合了時代的心聲。有人評論說,初唐時期的陳子昂和張若虛是唐代詩壇的先行者,他們為后世精品的出現掃平了道路。
我贊成這個觀點。江波浩淼,奔向遠方,離開的是唐被月光籠罩的少年時代。
在這之后,他將步入盛年。那是一個繁盛太平的時代,也是一個真正屬于詩人的,歌詩的盛世!。
五、古人追悼亡妻的詩詞
第一首——《詩經·唐風·葛生》之:百歲之后,歸於其居!百歲之后,歸於其室!葛 生—— 詩經·唐風葛生蒙楚,蘞蔓于野。
予美亡此。誰與獨處!葛生蒙棘,蘞蔓于域。
予美亡此。誰與獨息!角枕粲兮,錦衾爛兮。
予美亡此。誰與獨旦!夏之日,冬之夜。
百歲之后,歸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后,歸於其室!【譯文】:葛生長覆蓋住荊條,蘞蔓生在田野。
我的愛人葬身此地,誰來陪伴孤獨的居處?葛生長覆蓋酸棗樹,蘞蔓生在墳頭。我的愛人葬身此地,誰來陪伴孤獨的睡眼?角枕燦爛啊,錦緞被子鮮明啊。
我的愛人葬身此地,誰來陪伴孤獨的白日?夏季的天酷長,冬季的夜漫漫。只有百年以后,到這兒共同居住!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長。
只有百年以后,到這兒共同居住!第二首——《詩經·邶風·綠衣》之: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綠 衣 ——詩經·邶風綠兮衣兮,綠衣黃里。
心之憂矣,曷維其已!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綠兮絲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無隕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譯文】:綠衣裳啊綠衣裳,綠色面子黃里子。
心憂傷啊心憂傷,什么時候才能止!綠衣裳啊綠衣裳,綠色上衣黃下裳。心憂傷啊心憂傷,什么時候才能忘!綠絲線啊綠絲線,是你親手來縫制。
我思亡故的賢妻,使我平時少過失。細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風鉆衣襟。
我思亡故的賢妻,實在體貼我的心。第三首——魏晉·潘岳《悼亡詩》三首之一: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
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 潘岳所做《悼亡詩》一共三首一荏苒冬春謝。
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
重壤永幽隔。私懷誰克從。
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
回心反初役。望廬思其人。
入室想所歷。幃屏無髣髴。
翰墨有余跡。流芳未及歇。
遺掛猶在壁。悵怳如或存。
回遑忡驚惕。如彼翰林鳥。
雙棲一朝只。如彼游川魚。
比目中路析。春風緣隟來。
晨溜承檐滴。寢息何時忘。
沉憂日盈積。庶幾有時衰。
莊缶猶可擊。二皎皎窗中月。
照我室南端。清商應秋至。
溽暑隨節闌。凜凜涼風升。
始覺夏衾單。豈曰無重纊。
誰與同歲寒。歲寒無與同。
朗月何朧朧。展轉盻枕席。
長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塵。
室虛來悲風。獨無李氏靈。
髣髴覩爾容。撫衿長嘆息。
不覺涕沾胸。沾胸安能已。
悲懷從中起。寢興目存形。
遺音猶在耳。上慚東門吳。
下愧蒙莊子。賦詩欲言志。
此志難具紀。命也可奈何。
長戚自令鄙。 三曜靈運天機。
四節代遷逝。凄凄朝露凝。
烈烈夕風厲。奈何悼淑儷。
儀容永潛翳。念此如昨日。
誰知已卒歲。改服從朝政。
哀心寄私制。茵幬張故房。
朔望臨爾祭。爾祭詎幾時。
朔望忽復盡。衾裳一毀撤。
千載不復引。亹亹朞月周。
戚戚彌相愍。悲懷感物來。
泣涕應情隕。駕言陟東阜。
望墳思紆軫。徘徊墟墓間。
欲去復不忍。徘徊不忍去。
徙倚步踟躕。落葉委埏側。
枯荄帶墳隅。孤魂獨煢煢。
安知靈與無。投心遵朝命。
揮涕強就車。誰謂帝宮遠。
路極悲有余。 第四首——南朝·沈約《悼亡詩》之:萬事無不盡,徒令存者傷!悼亡詩——沈約·南朝去秋三五月,今秋還照梁。
今春蘭蕙草,來春復吐芳。悲哉人道異,一謝永銷亡。
屏筵空有設,帷席更施張。游塵掩虛座,孤帳覆空床。
萬事無不盡,徒令存者傷!【背景】: 這首詩是沈約為悼念亡妻而作。沈約詩最突出的特點便是‘清怨’,這首詩集中體現了沈約的清怨之風。
詩的前半以大自然的永恒來反襯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 哀;后半將悲傷的情感同凄涼的環境融為一處,情狀交現,悲愴靡加。沈約的這首悼亡詩對后世以離別哀亡的為題材的詩詞作品有較大影響。
把南朝之前類似作品的 哀而不傷(如潘安《悼亡詩》)的境界真正推向哀傷并茂的新境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關于‘沈腰’之說。
《梁書·沉約傳》載:沉約與徐勉素善,遂以書陳情于勉,言己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以此推算,豈能支久?”后因以“沉腰”作為腰圍瘦減的代稱。
李煜詞中有“沈腰潘鬢消磨”一句,明代詩人夏完淳也有“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帶三圍恨沈郎”之詩句,均典指沈約。第五首——唐·元稹《離思》五首之四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離思·其四——元稹·唐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譯文】: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別處的云都黯然失色。花叢信步,我全無心思看那百化爭艷,一半是因為篤佛修道,一半是因為忘不了你。
【背景】: 元稹有離思詩五首,這是其中第四首,都是為了追悼亡妻韋叢而做。韋叢為當時太子少保韋夏卿之**,二十歲時下嫁元稹,其時元稹尚無功名,婚后頗受貧困之 苦,而她無半分怨言,元稹與她兩情甚篤。
七年后韋叢病逝,韋叢死后,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這一首表達了對韋叢的忠貞與懷念之情——曾經經過滄海的人,再看 到其他的水,不是壯闊可觀的水,看過巫山的云之后,便覺得別地方的云都不值得一看;即使從成千的美女中走過,都懶得回過頭看他們一眼,一半固然是為了修身 治學,一半是沒有忘情。
六、為什么《春江花月液》這首詩歌哀而不傷
海潮倒流入江,這春天的江水同海水相平,融成了一體,已經分不清哪是江水哪是海水了。躲藏在海底的明月,像是由海水悄悄的送了上來。月光下,浩浩蕩蕩的萬里長江,閃著銀鱗似的光。此時,哪兒的春江不在沐浴著月亮的光輝呢?曲折的江流,回繞著野草閑花的野岸,月光閃爍著岸上的繁花點點,恰如無數顆細小雪珠的美麗閃光,盡管看不到空中的霜花飛舞,但它似乎在空中暗暗的流動著呢!瞧!那河灘上不是覆蓋著細細的白沙,分明是鋪著一層銀灰色的寒霜呢!仰望碧空如洗,水天一色,映現著晶瑩透徹的一輪圓月,多美麗的江天月色啊!但不知誰是這第一個春江月夜的欣賞者?江畔的明月啊!又是那一年開始照見那第一個欣賞你的高人雅士呢?唉!短暫的人生,代代興衰更替是無窮無盡的,只有這江水長流,月華長照,明月伴著江流,年年代代,依然如故。但不知這多情的明月,年年都在等待、撫慰著誰呢?可是長江無語水東流,這無情的流水,總是隨著光陰的消逝,奔流的無影無蹤!令人惆悵的清楓浦啊!從此遠別的行人猶如那天上浮云一去無消息。對月懷人,如此良宵,那天涯漂泊的良人,又該如何排遣呢?那深鎖閨樓的怨婦,又是怎樣相思的呢?可嘆那多情的明月,又“何事偏向別時圓”?空勞你徘徊瞻顧,又該照見撫慰著什么呢?只有那思婦的冷落愁顏和寂寞無聲的梳妝鏡臺而已!可是卻更加撩起了思婦的離愁:可惱啊!進進出出老是這樣追隨著,撩撥著!出去吧,更亮;進來吧,放下簾子也擋不住它的光輝;閑空下來,卻是“月色惱人眠不得”;忙著的時候,它也一個勁兒的纏著跟隨在搗衣石上,掃也掃不開它。多情的明月啊!你既然如此垂顧多情,何不把我的相思之情也帶給他呢?何不讓我化成你的流輝跟隨著你一道去照耀著遠方的他呢?是你照不到那漂泊在天涯海角的遠方的他嗎?魚和龍在深而廣闊的江海里,只要悄然躍動一下,就能激起反射著明月流輝的層層漣漪和浪花。可是慣于長飛的鴻雁啊,你能不能把我“愿逐月華流照君”的一片心意和著月華一起度向遠方的他呢?昨夜夢中閑步江潭,愁見那水流花落的情景,猛然使我警覺到一番春事又將結束了,可是遠別的良人呢依然未歸!眼見春天就這樣隨著水流花落而飄然遠逝!這江上的明月啊,也已漸漸西沉,靜悄悄的偷藏到霧海漫漫的深處了。云山飄渺,春去無蹤,又叫我何處望歸人呢?落月猶自多情的在江上、林中灑滿了它告別的余輝,可是踏月歸來的人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