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飛花令”是什么意思
“飛花令”本是中國古代一種喝酒時用來罰酒助興的酒令。不過,它比“五魁首,六六六”之類的民間酒令高難多了,沒有詩詞基礎的人根本玩不轉它,所以這種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們的最愛。
追根溯源,“飛花”一詞出自唐代詩人韓翃《寒食》詩中“春城無處不飛花”一句。最基本的飛花令詩句中必須含有“花”字,而且對“花”字出現的位置同樣有著嚴格的要求。這些詩可背誦前人詩句,也可現場吟作。行令人一個接一個,當作不出詩、背不出詩或作錯、背錯時,由酒令官命其喝酒。
例如:花開堪折直須折,第一字是花;落花人獨立,第二字是花;感時花濺淚,第三字是花……以此類推。
此外,還有另外一種行令方法:行“飛花令”時,詩句中第幾個字為“花”,即按一定順序由第幾個人喝酒。如巴金的《家》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淑英說一句‘落花時節又逢君’,又該下邊的淑華吃酒。”
擴展資料
古代的飛花令要求,對令人所對出的詩句要和行令人吟出的詩句格律一致,而且規定好的字出現的位置同樣有著嚴格的要求。這些詩可背誦前人詩句,也可臨場現作。
行飛花令時可選用詩和詞,也可用曲,但選擇的句子一般不超過七個字。比如說,酒宴上甲說一句第一字帶有“花”的詩詞,如“花近高樓傷客心”。乙要接續第二字帶“花”的詩句,如“落花時節又逢君”。
丙可接“春江花朝秋月夜”,“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丁接“人面桃花相映紅”,“花”在第四字位置上。接著可以是“不知近水花先發”、“出門俱是看花人”、“霜葉紅于二月花”等。
到花在第七個字位置上則一輪完成,可繼續循環下去。行令人一個接一個,當作不出詩、背不出詩或作錯、背錯時,由酒令官命令其喝酒。
在酒宴上,行令方式還可以有一些變化,如直接說一句帶“花”字的詩,“花”字在詩中的位置對應到某客人,此客人再接,如果正好對應到自身,則罰酒。如行令人說“牧童遙指杏花村”,“花”在第六字位置上,從行令人開始數到第六人接令,如果第六人剛好是行令人自己,則行令人喝酒。
此外還有另外一種行令方法:行“飛花令”時,詩句中第幾個字為“花”,即按一定順序由第幾個人喝酒。如巴金的小說《家》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淑英說一句‘落花時節又逢君’,又該下邊的淑華吃酒。”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飛花令
二、"衰"字的詩詞里的讀音
此詩中,“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字,應該讀作“cuī”而不該讀為“shuāi”。
另有杜牧《山行》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字,按古音,應該讀作“xiá”,而不讀作“xié”。
李白的《望天門山》里,“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回”字,應該讀作“huái”而不是“huí”。
以上幾首詩中的“斜”、“衰”、“回”,它們都應保留古音的讀法,如此,念起來才順口、押韻、合乎平仄,如果按照今天的讀音去念,是既不合轍也不押韻的。
又如蘇軾的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中,“高處不勝寒”的“勝”字讀音,也應念作平聲“shēng”, 而不是念去聲“shèng”。
一般說來,讀音要以現代字典上的普通話標音為準,不是有特定要求的,不要再讀古音。至于一些異讀字,則要根據具體情況處理。 只要是不影響文字的表達和含義的情況下,我們是可以按照普通話的讀音去讀的,但是,如果影響了其文字的意義和表達,那就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處理了。
如像上面提及的詩詞中的那些字詞 ,就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處理,也就是說應該照顧和考慮到古詩詞的音韻和平仄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其讀音。 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柳永的《雨霖霖·寒蟬凄切》兩詞中,就有此情況。 《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早生華發”的“華”,柳永的《雨霖霖·寒蟬凄切》中“執手相看淚眼”的“看”和“更與何人說”的“說”,就應當按古音分別讀作“華(huā)”、“看(kān)”、“說(yuè)”,而不應讀作“華(huá)”、“看(kān)”、“說(shuō)”。
“早生華發”句 ,根據 《念奴嬌》 的平仄, 此處應是“仄仄平平”,“華”在此應是平聲,這方才合乎詞牌格律。如讀為上聲,就不合格律了。 同樣,《雨霖霖》中“執手相看淚眼”句,其平仄為“仄仄平平仄”,“更與何人說”處 ,應為“仄仄平平仄” 。根據詞牌格律,“相看” 處的 “看”、“何人說” 處的 “說”,自然應念 “ 看kān)”和“說(yuè)”。
確定相應詩詞中的字音讀法,關鍵問題是,一定要考慮這些字在詩詞中的位置和作用。如果僅片面地理解按照現代規范的普通話去確定讀音,那么這些詩詞就既不合轍又不押韻了,而我們在閱讀這些詩詞的時候,就不會享受到原來詩詞中音韻的曲折回環鏗鏘之美,這樣,勢必影響了我們對這些作品的認識與理解,也影響了我們對作品的欣賞、領悟,作品的審美價值也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怎樣根據普通話的讀音來確定其古詩文中的一些異讀字呢?很簡單,那就是在不影響文詞的表達和文意的時候,就可以按照普通話的讀音去念。如在《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句,照古音“野”應讀作“yǎ”,在此如果按照今音讀作“yě”,并不影響其表達及意義,故完全可以從今音。
如 《阿房宮賦》 中的“阿房”二字, 就可以不再按照古音讀作“ē páng ”,而取今天讀音讀作“ā fáng ”,因為在這里不論讀作何音,既不影響其意義,也不影響音韻平仄。
我們在根據有關的規定對文言和古詩詞進行閱讀的時候 , 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處理”,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
古詩、古文中字的兩讀現象在中小學課本中較為常見。教材中把這類字回歸其最常用的讀音,可能是為了便于學生接受、理解。教師可以先按書本上的教,但最好再向學生介紹其原來的讀音,以增加孩子在古詩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