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嵇康的詩詞
亂離
年代:【唐】 作者:【孟郊】
天下無義劍,中原多瘡痍。哀哀陸大夫,正直神反欺。
子路已成血,嵇康今尚嗤。為君每一慟,如劍在四肢。
折羽不復飛,逝水不復歸。直松摧高柯,弱蔓將何依。
朝為春日歡,夕為秋日悲。淚下無尺寸,紛紛天雨絲。
積怨成疾疹,積恨成狂癡。怨草豈有邊,恨水豈有涯。
怨恨馳我心,茫茫日何之。
言懷
年代:【唐】 作者:【李群玉】
白鶴高飛不逐群,嵇康琴酒鮑昭文。
此身未有棲歸處,天下人間一片云。
感事六言
年代:【宋】 作者:【陸游】
李白嶔崎歷落,嵇康潦倒粗疏。
生世當行所樂,巢山喜遂吾初。
詠史下·嵇康
年代:【宋】 作者:【陳普】
銅駝荊棘夜深深,尚想清談撼竹林。
南渡百年無雅樂,當年猶惜廣陵音。
夏日覽物思古人三首·嵇康
年代:【宋】 作者:【韓維】
翛然柳下鍛,豈不遺世喧。
一忤貴公子,鳴弦竟誰冤。
性烈才且雋,有味孫登言。
聽彈廣陵
年代:【宋】 作者:【李處權】
時風正薰彈廣陵,亂世掩抑咿嚘聲。
孰謂嵇康敢不臣,此心炯炯難自明。
荒楸古墓鬼神嘯,大澤深山龍鳳驚。
我來聽此可無語,天乎孰謂得其平。
五君詠·嵇康
年代:【宋】 作者:【錢選】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形解驗默仙,吐論知凝神。
立俗迕流議,尋山洽隱淪。
鸞翮有時鏘,龍性誰能馴。
嵇康
年代:【宋】 作者:【徐鈞】
臥龍并論恐非倫,望重宜為世所珍。
大抵重名人敬仰,如何名重反傷身。
賢八詠·嵇康撫琴
年代:【宋】 作者:【姚勉】
先生人中豪,志不肯司馬。
一曲廣陵散,絕世不可寫。
這些都是描寫他的,滿意望采納
二、贊美嵇康的詩句
《中國名勝詞典》載:“嵇康墓在安徽省渦陽縣城東北30公里的嵇山南麓。
嵇康(774--763),字叔夜,三國曹魏時人。著名的文學家、音樂家,官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
其與當世名士阮咸、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為友,常駐聚會于竹林之下,時稱“竹林七賢”。因政治上擁護曹魏,反對司馬氏集團篡權,為司馬昭所殺。
臨刑前,他拒絕了二千太學生的營救,索賠琴彈了一曲已成絕響的《廣陵散》。后葬于此。
嵇康墓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又稱嵇中散墓,位于渦陽縣石弓鎮嵇山南麓(原屬濉溪之臨渙)。
渦陽建縣前屬宿州。清嘉慶10年(1805),宿州知州李清玉《重修嵇康墓》碑文中說:“宿州西百二十里有中散大夫嵇叔夜(字康)墓載在州乘”。
其墓依山鑿石而建,巨石封門,上覆山土,墓在山腹中,外表與山一體。現墓洞已被發現,但墓內被盜一空,只有空墓尚存。
從嵇康性格看待嵇康之死 嵇康是一個很具有性格的人,從他的詩歌里你可以看到一個真實的嵇康的形象。嵇康作為一個個人,但是他始終都不曾稍稍改變一下的性格,我認真地看了一下嵇康的作品,從他的言語中我看到他不羈的性格。
我認為嵇康的死正是因為他的性格所至的。 嵇康的死直接原因是他的性格。
嵇康詩的風格,《文心雕龍》評為:“嵇志清峻。”而《明詩》又說:“叔夜峻俠,故興高而采烈。”
我們注意到盡管這兩者評價不盡相同,但是又應該發現驚人的相似:就是嵇康有一個的詩在《文心雕龍》和《明詩》的作者的眼中都有一個“峻”的特點,由此可以看到嵇康性格中不能容人而又不能容于人的一面。在《后漢書·朱浮傳》中有這么一句話“以峻文詆之。”
這句話中的“峻”是“嚴酷,嚴厲”的意思,文如其人,由此我們可以揣度出嵇康的性格中一定有很難被人接受的地方,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揣測罷了。但是我認為這種揣測幷不是沒道理的。
在嵇康的《與山巨源頭絕交書》中表達出他自己有九不堪的地方,其中有“不喜吊喪,而人道以此為重,己未見恕者所怨,至欲見中傷者;雖瞿然自責,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亦終不能獲無咎無譽”和“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而發,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小心之性,統此九患,不有外難,當有內病,寧可久處人間邪?”可見嵇康性格中有一種不為世所累的性格,在嵇康的眼中塵世中有太多瑣事的煩擾了,而嵇康的本性中是不能忍受這樣的煩擾的。
而他向往的生活是忘掉世間的煩憂。嵇康《養生論》云:“萱草忘憂”。
萱草一名紫萱,又名忘憂草。吳中書生謂之療愁。
可見嵇康性情中是無法接受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他渴望的是超脫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正如他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表達出來的那樣“統此九患,不有外難,當有內病,寧可久處人間邪?” 其實他表達的意思是他無法接受這樣的時代,因為在人間就有送來迎往的憂擾的,這是不可避免的。
嵇康喜歡過無憂無慮的生活,所以他要過的生活是“游山澤,觀魚鳥”,幷且“心甚樂之。”他要過的這種生活完全是秉其本性行事的,不愿意稍稍地改變一下。
因為是人就有生老病死的事情,在當時社會人們把送葬看成一件大事,但是嵇康卻不愿意順從世俗,可見其倔強不羈的一面了。既然不能順從世俗,當然嵇康就希望能超脫他的那個世界——那個不能被他性情接受的世界。
他渴望超脫他的那個世界,因此他“聞道士遺言,餌術、黃精,令人久壽,意甚信之”。在嵇康的眼中他是對的,他的追求秉其本性而行的信仰也是對的,即使和他的那個時代的人完全不相同,但是他只是“循性而動,不為物移”。
我不由想到嵇康的觀念其實和屈原是很相似的,屈原的觀念是“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但是嵇康還是比屈原鋒芒收斂許多的,《晉書·列傳第十九》中有這樣的描寫“(康)性慎言行”。
或許是他不屑和世俗交往吧。 嵇康的行為在外人看來,真的是有點怪誕的,也是不能想象的,據晉書列傳第十九中記載“(康)性絕巧而好鍛。
宅中有一柳樹甚茂,乃擊水圍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鍛”。了解他的人對他的這種性情也就接受了,但是對于不了解他的人會是怎么看待他呢?其實嵇康還是很有才氣的一個人,所以山濤就推薦他出來做官,但是按照嵇康的性情他是不愿意接受的,因為按照嵇康他自己的說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就因為山濤推薦他出來做官嵇康就要和山濤絕交,其實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到嵇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為嵇康當初說“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自己認為最好的朋友,就因為這樣就結束了來往,也可以看到嵇康是把他自己的本性看得極其重要的,不容人去干涉他追求自然,即使是自己認為最親密的朋友。
從其一生來看嵇康也算得上一個言行一致的人,他說過“君子之行賢,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無邪,不議于善而后正也;不論于是而后為也。”嵇康的行為不是因為按照什么現成的規矩去行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本性。
所有的這些都是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體現。 正因為崇尚自然本性,所以他不愿意為世俗憂擾,而只愿意平平靜靜。
三、我要詩句要求如下嵇康蘇軾的詩句最好寫的要有豪情豪放要有氣魄我要
蘇軾的豪放詞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頭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四、關于嵇康的故事詩句
嵇康好竹,于居所植竹林數畝,林中結竹舍,以至一切物事皆為竹所成。
某日,阮籍來訪,康不欲見,乃于桌上書拒客詩一句,納身于內,詩曰:竹林深處有籬笆。阮籍見無人出招,以為康未歸,正道掃興,偶睹桌上詩句,墨跡猶新,乃提筆續為:籬笆難擋笛聲轉。
乃操桌上竹笛遣興,須臾,林外有人大笑,原是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五人相偕來訪,見桌上詩句,盡皆感興,乃為聯句,得七句詩云: 竹林深處有籬笆,籬笆難擋笛聲轉。笛聲換來知音笑,笑語暢懷凝筆端。
筆筆述志走詩箋,筆筆錄下珠璣言。箴語共話詠篁句。
嵇康于內室見眾人無去之意,只得出來相見,見聯句之中,句首皆關竹字,知俱為愛竹之人,乃為其完曰:篁篁有節聚七賢。 http://**content/080606/12/31708_*。
五、關于嵇康的名句
一
鴛鴦于飛。肅肅其羽。朝游高原。夕宿蘭渚。邕邕和鳴。顧眄儔侶。俛仰慷慨。優游容與。
二
鴛鴦于飛。嘯侶命儔。朝游高原。夕宿中洲。交頸振翼。容與清流。咀嚼蘭蕙。俛仰優游。
三
泳彼長川。言息其滸。陟彼高岡。言刈其楚。嗟我征邁。獨行踽踽。仰彼凱風。涕泣如雨。
四
泳彼長川。言息其沚。陟彼高岡。言刈其杞。嗟我獨征。靡瞻靡恃。仰彼凱風。載坐載起。
五
穆穆惠風。扇彼輕塵。奕奕素波。轉此游鱗。伊我之勞。有懷遐人。寤言永思。寔鐘所親。
六
所親安在。舍我遠邁。棄此蓀芷。襲彼蕭艾。雖曰幽深。豈無顛沛。言念君子。不遐有害。
七
人生壽促。天地長久。百年之期。孰云其壽。思欲登仙。以濟不朽。纜轡踟躕。仰顧我友。
八
我友焉之。隔茲山梁。誰謂河廣。一葦可航。徒恨永離。逝彼路長。瞻仰弗及。徙倚彷徨。
九
良馬既閑。麗服有暉。左攬繁弱。右接忘歸。風馳電逝。躡景追飛。凌厲中原。顧盻生姿。
十
攜我好仇。載我輕車。南凌長阜。北厲清渠。仰落驚鴻。俯引淵魚。盤于游田。其樂只且。
十一
凌高遠盻。俯仰咨嗟。怨彼幽縶。室邇路遐。雖有好音。誰與清歌。雖有姝顏。誰與發華。仰訊高云。俯托輕波。乘流遠遁。抱恨山阿。
十二
輕車迅邁。息彼長林。春木載榮。布葉垂陰。習習谷風。吹我素琴。交交黃鳥。顧儔弄音。感悟馳情。思我所欽。心之憂矣。永嘯長吟。
十三
浩浩洪流。帶我邦畿。萋萋綠林。奮榮揚暉。魚龍瀺灂。山鳥羣飛。駕言出游。日夕忘歸。思我良朋。如渴如饑。愿言不獲。愴矣其悲。
十四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流磻平皋。垂綸長川。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釣叟。得魚忘筌。郢人逝矣。誰與盡言。
十五
閑夜肅清。朗月照軒。微風動袿。組帳高褰。旨酒盈樽。莫與**。鳴琴在御。誰與鼓彈。仰慕同趣。其馨若蘭。佳人不存。能不永嘆。
十六
乘風高逝。遠登靈丘。托好松喬。攜手俱游。朝發太華。夕宿神州。彈琴詠詩。聊以忘憂。
十七
琴詩自樂。遠游可珍。含道獨往。棄智遺身。寂乎無累。何求于人。長寄靈岳。怡志養神。
十八
流俗難悟。逐物不還。至人遠鑒。歸之自然。萬物為一。四海同宅。與彼共之。予何所惜。生若浮寄。暫見忽終。世故紛紜。棄之八戎。澤雉雖饑。不愿園林。安能服御。勞形苦心。身貴名賤。榮辱何在。貴得肆志。縱心無悔。
六、關于嵇康的名句
一 鴛鴦于飛。
肅肅其羽。朝游高原。
夕宿蘭渚。邕邕和鳴。
顧眄儔侶。俛仰慷慨。
優游容與。 二 鴛鴦于飛。
嘯侶命儔。朝游高原。
夕宿中洲。交頸振翼。
容與清流。咀嚼蘭蕙。
俛仰優游。 三 泳彼長川。
言息其滸。陟彼高岡。
言刈其楚。嗟我征邁。
獨行踽踽。仰彼凱風。
涕泣如雨。 四 泳彼長川。
言息其沚。陟彼高岡。
言刈其杞。嗟我獨征。
靡瞻靡恃。仰彼凱風。
載坐載起。 五 穆穆惠風。
扇彼輕塵。奕奕素波。
轉此游鱗。伊我之勞。
有懷遐人。寤言永思。
寔鐘所親。 六 所親安在。
舍我遠邁。棄此蓀芷。
襲彼蕭艾。雖曰幽深。
豈無顛沛。言念君子。
不遐有害。 七 人生壽促。
天地長久。百年之期。
孰云其壽。思欲登仙。
以濟不朽。纜轡踟躕。
仰顧我友。 八 我友焉之。
隔茲山梁。誰謂河廣。
一葦可航。徒恨永離。
逝彼路長。瞻仰弗及。
徙倚彷徨。 九 良馬既閑。
麗服有暉。左攬繁弱。
右接忘歸。風馳電逝。
躡景追飛。凌厲中原。
顧盻生姿。 十攜我好仇。
載我輕車。南凌長阜。
北厲清渠。仰落驚鴻。
俯引淵魚。盤于游田。
其樂只且。 十一 凌高遠盻。
俯仰咨嗟。怨彼幽縶。
室邇路遐。雖有好音。
誰與清歌。雖有姝顏。
誰與發華。仰訊高云。
俯托輕波。乘流遠遁。
抱恨山阿。 十二 輕車迅邁。
息彼長林。春木載榮。
布葉垂陰。習習谷風。
吹我素琴。交交黃鳥。
顧儔弄音。感悟馳情。
思我所欽。心之憂矣。
永嘯長吟。 十三 浩浩洪流。
帶我邦畿。萋萋綠林。
奮榮揚暉。魚龍瀺灂。
山鳥羣飛。駕言出游。
日夕忘歸。思我良朋。
如渴如饑。愿言不獲。
愴矣其悲。 十四 息徒蘭圃。
秣馬華山。流磻平皋。
垂綸長川。目送歸鴻。
手揮五弦。俯仰自得。
游心太玄。嘉彼釣叟。
得魚忘筌。郢人逝矣。
誰與盡言。 十五 閑夜肅清。
朗月照軒。微風動袿。
組帳高褰。旨酒盈樽。
莫與**。鳴琴在御。
誰與鼓彈。仰慕同趣。
其馨若蘭。佳人不存。
能不永嘆。 十六 乘風高逝。
遠登靈丘。托好松喬。
攜手俱游。朝發太華。
夕宿神州。彈琴詠詩。
聊以忘憂。 十七 琴詩自樂。
遠游可珍。含道獨往。
棄智遺身。寂乎無累。
何求于人。長寄靈岳。
怡志養神。 十八 流俗難悟。
逐物不還。至人遠鑒。
歸之自然。萬物為一。
四海同宅。與彼共之。
予何所惜。生若浮寄。
暫見忽終。世故紛紜。
棄之八戎。澤雉雖饑。
不愿園林。安能服御。
勞形苦心。身貴名賤。
榮辱何在。貴得肆志。
縱心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