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月亮當成人來寫月亮(
皓月毫不吝惜的把澄凈的清輝灑到了長滿綠蒲的白石灘上,聽著浣紗女的陣陣歡歌,嬋娟似乎也被自己創造的這一夜景而陶醉。
自王維的《白石灘》改寫:“清淺白石灘,綠蒲尚堪把。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理科生,筆力有限,還請海涵。
其實看到樓主的提問,第一反應是李商隱的《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然而太過出色,不敢改寫。
樓主的問題有幾種方法:
第一種是直接用人物來代替月亮,比如“月亮婆婆”,“月光女神”……這么寫比較穩妥,不過多少有些稚拙。
第二種就像我的第一句改寫,用一些動詞將至擬人化。
第三種就是為之注入情感,比如我的后半,當然遠遠不能和李商隱的詩篇比肩。但能做到這一點,那一定可以做得很出色。
雖然樓主沒給出是仿寫句子還是段落,不過我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論是十句話的短句還是三百字的段落,樓主的才智也都能拿下了吧?
二、有關月亮(色)的詩句
不見鄉書傳雁足,惟見新月吐蛾眉。——王維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張若虛
春秋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陶淵明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李賀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晏幾道
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傾如熔金。——劉禹錫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白居易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
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 ——蕭詩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梅花雪,梨花月,總相思。自是春來不覺去偏知。——張惠言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杜甫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山遙水皆有情。——梁章鉅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蘇軾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歐陽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孟浩然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
三、把月亮當成人寫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擬人是一種修辭方法。擬人是指把物(包括物體、動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擬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個性或情感的這樣的修辭手段。擬人可以通過形容詞、動詞或名詞表現出來。 擬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當作人,寫成和人一樣的有感情、有語言、有動作。 擬人手法有什么好處?
擬人化的寫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具體,既能生動形象地寫出某事物的某個特點,又有了擬人化之后特有的效果。
比如《天上的朋友》這篇作文較好地運用了這一表現手法。如果不作擬人化的處理,月亮只能是月亮,它只能高高懸掛在夜空,作者就不可能把月亮當作“姐姐”,當作“朋友”。而一旦月亮變成“姐姐”,變成“朋友”,整篇文章就變得自然親切了。
天上的朋友
鄧 韻
月亮姐姐,你是我天上的朋友。當我走夜路的時候,我不害怕,因為有你陪伴我。我走過那片小樹林,你也穿過樹梢跟隨著我。我跑過那片草地,你似乎離我更近了。
有時候,你被一片云彩吞沒,月亮姐姐,你走了嗎?忽然,你又從云彩里出來,把你的光輝灑我一身,我似乎感到了你的溫暖。
我覺得,我越走離你越近。如果一直往前走,我可以走到你的身邊嗎?那時候,我做你身邊的一顆小星星,月亮姐姐,你愿意嗎?
【作家點評】
這篇文章的最大特點是把月亮擬人化。
由于光影作用,月亮照在身上會有影子,這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但小作者卻說這是月亮在陪伴自己。有時,月亮被云彩吞沒,小作者會擔心月亮是不是“走了”;有時,月亮把光輝灑到他的身上,小作者會感到“溫暖”。
最妙的是,到了最后,小作者竟跟月亮說起了話:“如果一直往前走,我可以走到你的身邊嗎?那時候,我做你身邊的一顆小星星,月亮姐姐,你愿意嗎?”瞧,小作者可真把月亮姐姐當作朋友了。
由于作了擬人化的處理,整篇文章讀來親切自然。
——網上資料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