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有關項羽的詩句
1 四面楚歌已響起,
有多少人為你而泣。
即便身陷十面埋伏,
你也可以乘舟東去。
但你漫拭英雄淚,
溫語與姬別。
揮劍自刎烏江岸,
空留千古后人嘆。
可敬豪氣比天,
可贊柔情勝水。
2
楚歌難掩霸王氣
烏江之畔魂何依
且化奔騰東流水
年年月月待虞姬
3 生當為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烏江岸
魂猶望江東
4
【詩歌·唐風宋韻】沁園春·思項羽【編輯推薦】
遙憶當年,秦室身微,天下怒興。
有沛中高祖,斬蛇義起;霸王項羽,巨鹿鏖兵。
逐鹿中原,咸陽約定,證取豪中世上英。
鴻門宴,一時千古恨,分劃溝鴻。
風煙楚漢相爭。
歷五載、雙軍垓下逢。
嘆烏騅已逝,十方漢幟;虞姬猶伴,四面楚聲。
義氣悲歌,寧求身死,不與江東父老重。
烏江畔,水流融碧血,一世英雄。
5 生當為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6傳說中的項羽
他的眼晴是重瞳
他說:我也可以取而代之
于是,整個阿房宮沒有了
包括一個王朝
沒有人可以抵擋他的步伐
但仍倒塌在流氓的手里
劉邦說:分一杯給我吧~~
在烏江,你悲愴的低下頭
是哪位兄弟要了我的首級
以邀功以新的主子
煉獄里咆哮聲是唯一的怒火
只是為了虞姬
還有四面的悲愴楚歌
烏龍駒沉入了永遠的海底
千百年來有一個女子一直呼喊著你的名字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唯有我,淹沒于滾滾紅塵里
一個人孤獨的面對歷史
其實這個世界是沒有道理的
流氓與英雄有著不一樣的歸宿
轟轟烈烈后只是一杯黃土
而流氓卻可以萬古留名~~~
我自然不是項羽
更不是流氓
我只是蒼海中一滴微小的水珠
因為宿緣來到了這里
我親愛的人兒啊
請你張開你的手臂
我在五百年前便變成了樹
為你迎風而立~~~
7不肯過江東
說書人唱到痛處,緩緩從袖口里
扯出一條手絹,緩緩地,就象扯出
西楚霸王灼熱的斷腸……
此刻,每一只瓷杯里都能聽到
聽到那匹烏騅馬
正在嗆水。
兩千年過去了,后排有人
猛拍自己的大腿——
二、有關項羽的詩句,評介
“吾起兵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愿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這段話不僅表現了項羽英勇善戰,叱咤風云項羽的淚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后人讀到這里,無不為之涕泣。正如鄭板橋所嘆:“何以英雄駿馬與美人,烏江過者皆流涕。”與劉邦為了逃命而把親生兒女推于車下的殘酷無情相比,項羽是一個富于人性的和人情的偉丈夫,硬漢子。
項羽是我國歷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關的許多事跡后來逐漸演化為成語。在一人身上發生這么多的成語故事,實屬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經過會稽(今江蘇蘇州),項羽也隨眾人前往觀看。觀望中,項羽不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語,就表現出項羽的宏偉大志和英雄氣概。 先發制人 陳勝起義后,會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機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見項羽時說:“現在是滅秦的好時機。我聽說先發制人,后發則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點共同起兵。”出身貴族的項羽豈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計劃,項羽殺死了聲稱“先發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開樹起了起義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當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巨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為了表現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決心,項羽帶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率軍斷秦軍糧道,與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較量,“楚戰士無不以一當 十” 。秦損兵折將,項羽乘勝追擊,逼使章邯率其殘部投降。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項羽在鴻門(今陜西臨潼附近)設宴招待劉邦。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擊殺劉邦,但項羽因不忍而不予理會。于是,范增便讓項莊以舞劍助興為名,想借機刺殺劉邦。劉邦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說:“現在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噲帶劍擁盾進入宴會廳,指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氣勢所折服,劉邦借機脫離險境。 沐猴而冠 滅秦之后,項羽引軍入咸陽,大肆燒殺,咸陽火三日不絕。謀臣勸項羽說:“關中山河四塞險阻,土地肥美,可以作為霸王之都。”而項羽以“富貴不歸故里,如同夜間穿錦綾走路,沒有人知道”為借口加以拒絕。勸他的人感嘆道:“人們說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項羽聞聽此言,就殺了說這話的人。 四面楚歌 因剛愎自用和性情殘暴而失去謀臣和百姓的支持,項羽最終在“楚漢之爭”中敗下陣來,在垓下(今安徽靈壁南)被劉邦軍隊圍得水泄不通。夜間軍營四面皆楚歌,項羽大驚,見大勢已去,率眾殺出重圍,逃至烏江邊,因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此外,還有“坐不安席”、“秋毫無犯”、“不拘小節”、“暗渡陳倉”等成語與項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此處不再一一贅述。
三、求一首關于項羽的詩歌
所謂詩說,只不過就是戲說,隨便用四庫的軟件查了一下,竟然發現評論項羽的詩有15首之多,其中有不少值得玩味的地方。
項羽想來不用多介紹了,也許用文康先生的“兒女英雄”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吧,他有男兒氣概,也有兒女情長,他可以冷酷的血腥屠殺,也可以蕩氣回腸的柔情似水,他的人生是一個巨大的悲劇,我想,悲劇有時候是最誘人的,加上他傳奇的經歷,這些或許就是后世的詩家愿意垂青他的緣故。 先來看一首《詠項羽》: “北伐雖全趙,東歸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作者于季子是初唐高武后時期的進士,關于他生平的文字已經沒有了。
四句詩列舉了項羽生平,在純粹的描述史實之外,表達了對項羽烏江自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激賞。 表達于季子同樣感情的詩歌有《烏江》 “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 《項王》“騅馬虞兮可奈何,漢軍四面楚人歌。
烏江恥學鴻門遁,亭長無勞勸渡河”。 這三首詩的作者不是中過進士當過小官,就是清閑的文人,骨子里面文人理想的氣質很是濃厚,對項羽的自殺給予了極大的同情和理解,甚至于可以把它們的態度看成是一種欣賞。
同樣表達這種感情,上述三首詩都遜色于李清照的《絕句》詩: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詩以言志,不光是用來對歷史空發感慨的,詩歌更是詩人個人情感的表達,從這個意義上說,使得前面三首等而下之了,有人說李的這首絕句比豪放派的詞還要豪放,一個女子在看到國破家亡,而南宋歌舞升平,沒有人表現得像個男人的時候,抒發了自己極大的憤慨,也難怪,此刻的岳飛才初出茅廬。 還有表達另外一種感情的,如杜牧的《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這個喜歡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獨特見解的杜牧覺得項羽應該忍辱回江東,還覺得卷土重來未可知。這首詩唐人李山甫跟著唱和, 《項羽廟》 “為虜為王盡偶然,有何羞見渡江船?停分天下猶嫌少,可要行人贈紙錢?” 可能杜牧和李山甫的過分的書生氣讓大政治家王安石看不下去吧,200年以后遠遠的和了一首同名的七絕:“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當然政治家有政治家的眼光,從形勢上項羽東山再起的可能已經微乎其微了,但王安石盡管也是成就巨大的文學家,但卻少了詩人的浪漫主義。 張耒的《項羽》從另外的角度總結了項羽失敗的原因,其詩曰 “:沛公百戰保咸陽,自古柔仁伏暴強。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蓋世故應亡。” 殘暴,有能人而不能用,他必然走向失敗。
張耒是“蘇門四學士”,跟東坡一樣懷才不遇,故而詩家的憤怒在詩歌里宣泄了出來。 與之表達同樣感情的詩有陸游的《項羽》: “八尺將軍千里騅,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盡無施處,路到烏江君自知。” 像陸游那樣英雄無用武之地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學成文武藝,并不見得可以貨賣帝王家,這首詩的同調實在不少: 《過項羽廟》宋 陳洎 “八千子弟已投戈,夜帳猶聞怨楚歌。
學敵萬人成底事,不思一個范增多” 《過項羽廟》宋 “蓋世英雄力拔山,豈知天意主西關。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嘆身亡頃刻間。”
連蘇軾的弟弟在悲嘆虞姬的詩中也發此感慨,《虞姬墓》 “布叛增亡國已空,摧殘羽翮自令窮。艱難獨與虞姬共,誰使西來敵沛公” 真正對項羽感興趣,寫下詩論最多的是以《圓圓曲》聞名的吳偉業,先是洋洋灑灑寫下《下相懷古》: “驅車馬陵山,落日見下相。
憶昔楚項王,拔山氣何壯。太息取祖龍,大言竟非妄。
破釜救邯鄲,功居入關上。殺降復父仇,不比諸侯將。
杯酒釋沛公,殊有君人量。胡為去咸陽,遭人扼其吭。
亞父無諍言,奇計非無望。重瞳顧柔仁,隆準至暴抗。
脫之掌握中,骨肉俱無恙。所以哭魯兄,仍具威儀葬。
古來名與色,英雄不能忘。力戰兼悲歌,西風起酸愴。
廢廟枕荒岡,虞兮侍帷帳。烏騅伏坐傍,踣地哀鳴狀。
我來訪遺跡,登高見芒碭。長陵竟抔土,萬事同惆悵”。
又寫下了《項王廟》:“戰馬臺前拜魯公,興亡何必定關中。故人子弟多豪杰,弗及封侯呂馬童。”
接著寫下了《虞兮》:“千夫辟易楚重瞳,仁敬居然百戰中。博得美人心肯死,項王此處是英雄。”
此公對游覽各地名勝充滿了興趣,各地的名勝又因他提供給游人許多許多談資。 也許是清代的皇帝大興文字獄,文網森嚴留給文人的壓抑太多了,只好把精力浪費在對歷史人物的品頭論足上,上有吳偉業,下有孫原湘的一組《題仲瞿西楚霸王之墓詩后》: 一杯熱血奠幽宮,空祭靈旗颯楚風。
死有人爭分五體,生無天命枉重瞳。 范增不解留韓信,項伯徒知翼沛公。
百戰河山成底事,誰將成敗論英雄。 ——之一 玉玦三看赤帝愁,鴻門一誤又鴻溝。
無心殺季真仁度,并力除秦是本謀。 獨棄關中酬故將,平分天下與諸侯。
雌雄劉項分明在,本紀原應楚出頭。 ——之二 杜默清狂有替身,檀槽鐵拔為迎神。
敢將文字翻遷史,欲吊英雄用美人。 鬼馬怒嘶陰雨夜,山花紅作戰場春。
霸陵弓劍長陵士,一代匆匆萬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