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風光過后被朋友落井下石”的古詩有哪些
1、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代: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難著 一作:猶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2、行路難·其一
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羞 通:饈;直 通: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雪滿山 一作:雪暗天)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碧 一作:坐)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3、過故人莊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代: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隨風 一作:隨君)
5、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作:客舍依依楊柳春)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二、來日方長、落井下石出自哪首詩
“來日方長、落井下石”并非出自古詩,其出處分別如下:
“落井下石”詞語出處:
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落井下石是指看見人要掉進陷阱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頭。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在現實社會中,這種類型的人也常有,違背做人原則落井下石,因此,在生活過程中,尋求最基本的原則是很重要的。
“來日方長”詞語出處 :
宋·文天祥《與洪瑞明云巖書》:“某利郡后,頗與郡人相安,日來四處無虞,早收中熟,覺風雨如期,晚稻亦可望,惟是力綿求牧,來日方長。
來日方長,意為未來的日還很長,表示事有可為,或勸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三、落井下石的歷史人物指那個古代詩人
語本唐代韓愈《柳子厚墓志銘》。
韓愈和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國兩位杰出的文學家。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中,唐代有兩位,這兩位就是韓愈和柳宗元。
韓愈長柳宗元七歲,而柳宗元卻死在韓愈之前,僅活了四十六歲。 韓愈是柳宗元的好朋友。
柳宗元去世后,韓愈責無旁貸地寫下了《柳宗元墓志銘》。韓愈在銘文中先概述了柳氏先世的事跡,然后敘說柳宗元仕途的不幸和在文學上的成就。
柳宗元被貶官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地區)時,劉禹錫也將同時被貶往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地區)。當時播州新建,地處偏遠,生活艱苦,瘴癘時作,“非人所居”;而劉禹錫則上有高齡老母,“萬無母子俱往之理”。
于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的危險,上書朝廷,請求以柳州換播州。 銘文激動地指出:“嗚呼!士窮乃見節義。”
這是韓愈給柳宗元崇尚仁義、忠厚待友的崇高評價。接著,筆鋒陡轉,描述群小的行徑。
這些人平時和睦相處,也能一塊兒吃吃喝喝,臉上總是堆滿笑容 ,有時還握著對方的手,蹦出幾句掏心窩子的話,還滿臉熱淚地指天發誓:“哥們兒,咱們死也得死在一塊!”這一切全像是最真實的,好像他最值得信任。但是,一旦遇到毛發般的蠅頭利益,這種人便立即翻臉不認人,好像壓根兒就不認識你這個人了。
“落陷阱(通‘井’)不一引手援,反擠之,又下石焉”——看到有人要掉進井里,不立即拉他一把,反而把他擠下井,還往井里扔石頭。這種行為連禽獸都干不出來,他自己卻洋洋然以為揀了個大便宜。
這號人如果得知子厚的高風義舉,多少也應該有點慚愧吧。 文中“落陷阱 又下石”后被煉為典故“落井下石”。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鄙視那些落井下石的人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