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蘇軾的愛情詩句
1. 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 蘇軾《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2. 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 —— 蘇軾《賀新郎·夏景》
3. 秾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 蘇軾《賀新郎·夏景》
4. 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訶池上,作一詞。 —— 蘇軾《洞仙歌·冰肌玉骨》
5.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6. 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 —— 蘇軾《賀新郎·夏景》
7.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蘇軾《江城子·記夢》
8.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蘇軾《江城子·記夢》
9.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軾《卜算子》
10.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蘇軾《江城子;記夢》
二、蘇軾的愛情詩句
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 蘇軾《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 —— 蘇軾《賀新郎·夏景》秾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 蘇軾《賀新郎·夏景》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訶池上,作一詞。 —— 蘇軾《洞仙歌·冰肌玉骨》鳳凰山下雨初晴。
水風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 —— 蘇軾《賀新郎·夏景》鳳凰山下雨初晴。
水風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蘇軾《江城子·記夢》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
遣誰聽。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
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蘇軾《江城子·記夢》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蘇軾《卜算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蘇軾《江城子;記夢》。
三、可以表現蘇軾的情感的詩詞
最佳答案 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賞析】: 此詞為東坡貶謫黃州時所作,是他當時鄉間幽居生活的寫照。
詞中所表現的,是作者雨后游賞的歡快、閑適心境。 上片寫景,寫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圍的景色。
開頭兩句,由遠而近,描繪自己身處的具體環境:遠處郁郁蔥蔥的樹林盡頭,有高山聳入云端,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像綠色的屏障,圍護一所墻院周圍。
這所墻院,正是詞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個池塘,池邊長滿枯萎的衰草。
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這兩句詞中,既有遠景,又有近景;既有動景,又有靜景;意象開闊,層次分明。
作者運用擬人、擬物手法,傳神地運用“斷”、“隱”、“明”這三個主觀色彩極強的形容詞,把景物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三四兩句,含意更深邃。
宏廓的天空,不時地能看到白鳥飛上飛下,自由翱翔。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
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頗有些詩情畫意;并且詞句對仗,工整嚴密。芙蕖是荷花的別名。
“細細香”,描寫得頗為細膩,是說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這兩句寫景有色有香,有動有靜,空中與地上兩組景象相得益彰,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麗圖卷。
過片寫作者太陽西下時手拄藜杖緩步游賞,表現他自得其樂的隱逸生活。這三句似人物素描畫,通過外部形象顯示其內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詞句的大意是:天公饒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使得他又度過了涼爽的一天。
“殷勤”二字,是擬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莊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這兩句,抒發了作者乘興游賞的盎然喜情。
這首詞先寫作者游賞時所見村景,接著才點明詞中所寫之游賞和游賞所見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發自己雨后得新涼的喜悅。這種寫法,避免了平鋪直敘,讀來婉轉蘊藉,回味無窮 《夜飲東坡醒復醉》 蘇軾 一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
【賞析】: 這首詞作于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后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
“歸來仿佛三更”,“仿佛”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 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接著,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走筆至此,一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長嘆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嘆,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
以上兩句精粹議論,化用莊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言,以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出了對整個存、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游,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脫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闌風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脫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征著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
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后,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他復雜的人生觀中,由于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這余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向往自由的心聲。 宋人筆記中傳。
四、蘇軾的古詩詩句
1.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亭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春宵》蘇軾
2.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3. 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下御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一朵紅云捧玉皇。——《上元侍宴》蘇軾
4.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花影》蘇軾
5. 兒童強不食,相守應歡嘩。
晨雞旦勿鳴,更鼓畏添過。——《守歲詩 》蘇軾
6. 霹靂收威暮雨開,獨憑欄檻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
野老已歌豐歲語,除書欲放逐臣回。
殘年飽飯東坡老,一壑能專萬事灰。——《儋耳》蘇軾
7.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中秋月》蘇軾
8.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惠崇春江晚景 》蘇軾
9.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蘇軾
10.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和子由澠池懷舊》蘇軾
五、收集 贊美蘇東坡的詩句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蘇東坡父子三)
楓葉四弦秋,根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勾留江山別離情。
唐代論詩人,李杜以還,惟有幾篇新樂府; 蘇州懷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畝舊祠堂。;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推崇蘇軾:“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國憲在《重修儋縣志敘》中評價蘇軾,“以詩書禮樂之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聽書聲之瑯瑯,弦歌四起,不獨‘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辟南荒之詩境也。”
董其昌作過一段著名的跋語:“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也;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這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
當代著名學者錢鐘書先生對蘇詩藝術風格的浪漫豪放評價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約沒有人趕得上蘇軾這種豪放。”
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劉熙載《世概》
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說:“白有軾之才,無軾之學。”
宋孝宗皇帝稱蘇軾:“雄視百代,自作一家,渾涵光芒。”
詩人陳毅元帥吟道:“吾讀長短句,最愛是蘇辛。東坡胸次廣,稼軒力萬鈞。”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委員長高度評價三蘇父子:“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
門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寫道:“道大難容,才高為累。皇天厚土,鑒平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千古英靈之氣。識與不識,誰不盡傷;聞所未聞,吾將安放?”(《曲洧舊聞》)。祭文一出,傳遍大江南,世間“人無賢愚皆誦之”。
六、求蘇軾寫友情的詩句,順便說下解析
糾正一下樓上的,《水調歌頭》是寫給他弟弟蘇轍的,不是寫友情…用在這里比較牽強了。
《記承天寺夜游》是寫東坡與朋友張懷明的,文中雖沒有直接寫與張懷明的友情,但可以分析出來…(學過的話教材上有講解)如句子:1.念無與為樂著,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明(只有張懷明可以跟我一起游樂)2.懷民亦未寢 。 (心境相同 欣賞趣味相同) 3.相與步于中庭。
(關系親密)解析:http://**question/*?si=1-------------------------------------------------------------------蘇門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