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端午節的詩句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唐 杜甫《端午日賜衣》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揚枹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唐 劉禹錫《競渡曲》靈均死波后,是節常浴蘭。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堯潘《端午日》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宋 宋祁《屈原祠》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宋 歐陽修《魚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宋 蘇軾《屈原塔》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
——宋 蘇軾《少年游 端午贈黃守徐君猷》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鬣。佳人相見一千年。
——宋 蘇軾《浣溪沙 端午》下闋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宋 蘇軾《浣溪沙 端午》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
——宋 張耒失調名《端午》詞斷句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在,只留《離騷》在世間。
——宋 張耒《和端午》粽團桃柳,盈門共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宋 秦觀失調名《端午》詞斷句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
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著湖間雪。
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宋 黃裳《喜遷鶯 端午泛湖》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
趣臘酒深斟,菖蒲細糝,圍坐從兒女。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閑對燕飛鷗舞。
——宋 晁補之《永遇樂 端午》高詠楚辭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
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
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宋 陳與義《臨江仙》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
——宋 楊無咎《齊天樂 端午》淡妝濃抹,西湖人面兩奇絕。菖蒲角黍家家節。
水戲魚龍,十里畫簾揭。凌波無限生塵襪,冰肌瑩徹香羅雪。
游船且莫催歸楫,遮莫黃昏,天外有新月。——宋 趙長卿《醉落魄 重午》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我欲于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宋 趙蕃,《端午三首》其二紅藕絲,白藕絲,艾虎衫裁金縷衣。
釵頭雙荔枝。鬢符兒,背符兒,“鬼”在心頭符怎知?相思十二時。
——宋 李石《長相思 重午》醉看葵柳懷舊事,饞思櫻筍夢吾廬。向時癡絕今愁絕,自讀《離騷》些老夫。
——宋 高箸《重午懷舊》亦有魚龍戲舞,艷晴川,綺羅歌鼓。鄉情節意;尊前同是,天涯羈旅。
漲綠池塘,翠陰庭院,歸期無據。問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處?——宋 盧祖皋《小龍吟 淮西重午》下闋深院榴花吐。
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 虎。
早已有,游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靈均標志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糈。
誰言騷魂千載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
聊一笑,吊千古。——宋 劉克莊《賀新郎 端午》餐菊飲朝露,平生不啜 。
與龍爭角黍,無乃謗湘累。——宋 劉克莊《乙卯端午》其一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
看下面這個微信平臺,神馬精美詩詞素材都有的。
二、關于端午的詩句古詩有哪些
1.唐朝詩人文秀《端午》
節分端午自誰言,的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唐朝詩人盧肇的《競渡詩》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3.唐朝詩人李隆基的《端午》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4.唐朝詩人蘇軾的《浣溪沙》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5.唐朝詩人梅堯臣的《五月五日》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6.唐朝詩人張耒的《和端午》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7.宋朝詩人陸游的《乙卯重五詩》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宋朝詩人許文通《端陽采擷》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
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
端午
讀音:duān wǔ
釋義:農歷五月初五日。我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亦以紀念相傳于是日自沉 汩羅江 的古代愛國詩人 屈原 ,有裹粽子及賽龍舟等風俗。
背景: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有吳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之說。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
三、關于登高的詩句有哪些
1、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唐代 岑參 釋義:寶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聳入天宮。 2、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唐代 岑參釋義:下看飛鳥屈指可數,俯聽山風呼嘯迅猛。 3、崧高維岳,駿極于天。
——《崧高》先秦 佚名 釋義:巍峨四岳是大山,高高聳峙入云天。 4、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
——《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五代 李煜 釋義:紅紅的太陽已經升到最高處了,透過簾幕照進宮內,可從昨夜便開始的舞樂狂歡還沒結束,宮女們魚貫而入,挨個兒將金爐里快要燃盡的檀香,重新添加上。 5、高松來好月,空谷宜清秋。
——《尋高鳳石門山中元丹丘》唐代 李白 釋義:高松上掛著佼好的月亮,空空的山谷里一派清秋肅穆。
四、關于“端午節”的著名詩句有哪些
1.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浣溪沙·端午》
2.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蘇軾《浣溪沙·端午》
3.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張耒《和端午》
4.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趙蕃《端午三首》
5.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邊貢《午日觀競渡》
6.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舒頔《小重山·端午》
7.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8.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貝瓊《已酉端午》
9.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湯顯祖《午日處州禁競渡》
10.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蘇軾《浣溪沙·端午》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里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云:“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歷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與端五同義。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端午的多個名稱叫法:
端午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地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龍舟節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廣東地區,廣東地區稱之為扒龍船。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會。賽龍舟歷史悠久,已流傳兩千多年,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
當五汛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
天中節此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日本以五月五日為“男兒節”,可能也是據天中節而來,因其認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氣。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端禮節在湘南地區沿古俗,于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菖蒲節端午節除是古代圖騰祭祀節外亦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五、端午節都要登高的么
端午節不要登高,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于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吃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余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秭歸縣是屈原的誕生地,也是中國端午節文化最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國很多地方只過一個端午節,而秭歸卻有三個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頭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為末端午。每到端午節,秭歸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紀念屈原,端午詩會吟屈原、賽龍舟紀念屈原、舉行儀式公祭屈原,此外還有掛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飲雄黃酒等。
每逢端午,華東的江浙一帶,老百姓喜歡晚上劃龍船,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而貴州的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
除祖國大陸在端午節有賽龍舟的風俗外,清朝乾隆年間,臺灣也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舉行龍舟競賽。而在香港、澳門等地,端午節龍舟競渡的風俗也十分盛行。
六、推薦一首重陽登高的詩詞并寫出理由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九月九憶山東兄弟朝代:唐代作者:王維原文: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譯文我獨自一人在異鄉漫游,每到佳節就加倍思念親人。
我知道在那遙遠的家鄉,兄弟們一定在 登高望遠;他們都插著茱萸,就為少了我而感到遺憾傷心。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篇。
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后來那些富于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力量。這種藝術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
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
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里面。
“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
“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
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
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后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后勁不足。這首詩的后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
作者采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
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但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
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
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并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