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養生”的古詩句有哪些
1.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
2. 玉芝觀里王居士,服氣餐霞善養身。
3. 唯余養身法,修此與天通。
4. 知將何事酬公道,只養生靈似養身。
5. 至死獨養身。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
原詩如下:
1.
《絕句》
年代: 唐 作者: 呂巖
息精息氣養精神,精養丹田氣養身。
有人學得這般術,便是長生不死人。
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大千沙界須臾至,石爛松枯經幾秋。
或為道士或為僧,混俗和光別有能。
苦海翻成天上路,毗盧常照百千燈。
2.
《贈王山人》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玉芝觀里王居士,服氣餐霞善養身。
夜后不聞龜喘息,秋來唯長鶴精神。
容顏盡怪長如故,名姓多疑不是真。
貴重榮華輕壽命,知君悶見世間人。
3.
《步虛詞五首》
年代: 唐 作者: 徐鉉
圣主過幽谷,虛皇在蕊宮。
五千宗屋母。七字秘神童。
世人玉壺遠,人間玉龠空。
唯余養身法,修此與天通。
4.
《峽哀》
年代: 唐 作者: 孟郊
昔多相與笑,今誰相與哀。峽哀哭幽魂,噭噭風吹來。
墮魄抱空月,出沒難自裁。齏粉一閃間,春濤百丈雷。
峽水聲不平,碧沲牽清洄。沙棱箭箭急,波齒龂龂開。
呀彼無底吮,待此不測災。谷號相噴激,石怒爭旋回。
古醉有復鄉,今縲多為能。字孤徒仿佛,銜雪猶驚猜。
薄俗少直腸,交結須橫財。黃金買相吊,幽泣無余漼。
我有古心意,為君空摧頹。
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石劍相劈斫,石波怒蛟虬。
花木疊宿春,風飆凝古秋。幽怪窟穴語,飛聞肸蚃流。
沉哀日已深,銜訴將何求。
三峽一線天,三峽萬繩泉。上仄碎日月,下掣狂漪漣。
破魂一兩點,凝幽數百年。峽暉不停午,峽險多饑涎。
樹根鎖枯棺,孤骨裊裊懸。樹枝哭霜棲,哀韻杳杳鮮。
逐客零落腸,到此湯火煎。性命如紡績,道路隨索緣。
奠淚吊波靈,波靈將閃然。
峽亂鳴清磬,產石為鮮鱗。噴為腥雨涎,吹作黑井身。
怪光閃眾異,餓劍唯待人。老腸未曾飽,古齒嶄巖嗔。
嚼齒三峽泉,三峽聲龂龂。
峽螭老解語,百丈潭底聞。毒波為計校,飲血養子孫。
既非皋陶吏,空食沉獄魂。潛怪何幽幽,魄說徒云云。
峽聽哀哭泉,峽吊鰥寡猿。峽聲非人聲,劍水相劈翻。
斯誰士諸謝,奏此沉苦言。
讒人峽虬心,渴罪呀然潯。所食無直腸,所語饒梟音。
石齒嚼百泉,古風號千琴。幽哀莫能遠,分雪何由尋。
月魄高卓卓,峽窟清沉沉。銜訴何時明,抱痛已不禁。
犀飛空波濤,裂石千嶔岑。
峽棱剸日月,日月多摧輝。物皆斜仄生,鳥亦斜仄飛。
潛石齒相鎖,沉魂招莫歸。恍惚清泉甲,斑斕碧石衣。
餓咽潺湲號,涎似泓浤肥。峽青不可游,腥草生微微。
峽景滑易墮,峽花怪非春。紅光根潛涎,碧雨飛沃津。
巴谷蛟螭心,巴鄉魍魎親。啖生不問賢,至死獨養身。
腥語信者誰,拗歌歡非真。仄田無異稼,毒水多獰鱗。
異類不可友,峽哀哀難伸。
峽水劍戟獰,峽舟霹靂翔。因依虺蜴手,起坐風雨忙。
峽旅多竄官,峽氓多非良。滑心不可求,滑習積已長。
漠漠涎霧起,龂龂涎水光。渴賢如之何,忽在水中央。
梟鴟作人語,蛟虬吸水波。能于白日間,諂欲晴風和。
5.
《五月一日蒙替本官不得隨例入闕,感懷獻送相》
年代: 唐 作者: 李頻
五月傾朝謁紫宸,一朝無分在清塵。含香已去星郎位,
衣錦惟思婺女鄰。折獄也曾為俗吏,勸農元本是耕人。
知將何事酬公道,只養生靈似養身。
二、關于養生的古詩詞
詩歌可以言志,詩歌可以怡情,詩歌還可以養生,一些有關養生的古詩詞。
1魏武帝曹操熱心于研究煉氣養性之理,以求健康長壽。在他的詩中,最精彩的一篇當推《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詩曰: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詩中以長壽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
同時也是一曲養生之道的千古絕唱,是曹操給后世養生長壽的渡人金針!今人常用詩中“烈士暮年,壯志不已”來抒發老當益壯的胸襟。2善于養神,是重要的修身養性之道,也是延年益壽的良方。
東晉名士陶淵明《飲酒》詩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首典型的養生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3家和萬事順,家和萬事興,家中人和,是人生幸福之泉。
“詩圣”杜甫在安史之亂的年月里,顛沛流離,備受艱辛,體衰神傷。所幸的是,他家中有老伴體貼,小兒親昵。
這在他的《江村》詩中得到印證: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復何求?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溫馨的家庭生活給了詩人至純至厚的情,至深至廣的愛,才使他晚年一度過得安閑而自在一些。
4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作中有不少是抒寫養生方法的。他的“養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煉氣功。
他在《負冬日》詩中寫道: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愛好氣功,而且已修煉到很高的層次。
他練功時“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5健身需健心,“心樂才有身樂”,樂觀曠達,內心歡樂,才能健身強體。
怎樣才能“心樂”呢?北宋名家程顥的一首詩,給人一個深刻的啟示: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他認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
6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志,但他卻處世達觀,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還潛心研究醫藥,收集民間驗方,編成《蘇沈良方》以濟世救人。他在一首養生健身詩中寫道:羽蟲見月爭翻翻,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見露氣人霜逢根。說的就是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梳發健身的情景。
他還經常練習氣功,“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練習氣功時清朗精神境界的寫照。
7南宋大詩人陸游,一生共走過了85個春秋。他詩中蘊含的獨特養生之道,可以使我們參悟到這位詩人的長壽秘訣,對現代人提高健康素養無疑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
陸游鐘情食養,清淡為主。在諸多食療方法中,陸游似乎對食粥有所偏好。
他寫道: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常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得神仙。
他認為豐盛的飲食會加重腸胃的負擔,粗茶淡飯為宜。粥系流質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營養豐富,易為人體消化吸收。
如果在粥中加入相應的食品或食物,如蓮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參、胡蘿卜等,還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8明代開國功臣,輔佐朱元璋打天下的軍師劉伯溫作過一首養生自娛詩:買條黃牛可耕田,結間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無多日,且向山中過幾年。為吏為官皆是夢,能詩能酒總神仙。
世間萬事皆增價,老了文章不值錢。劉伯溫剛滿60歲,即看透世事,歸隱山林,給自己身心一派綠水青山,實現了返璞歸真,怡養天年。
去過那“能詩能酒總神仙”的無拘無束輕松愉快逍遙自在的日子。9明代名醫龔廷賢活到92歲,他寫的《攝養詩》,是根據多年從醫治病,保健養生的實踐,歸納出的一套有關“吃喝玩樂”的科學規律。
詩的全文如下: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欲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這首詩告訴人們,別輕視“吃喝玩樂”。這四個字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過歲月給每個人判的分數不同罷了。
“吃喝玩樂”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三、關于健康的古詩句
1、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藥。——白居易《自覺》
釋義:有了不畏老的思想,不擔心“死之將至”,這樣就可以延緩生理和心理上的老化,從而收到延緩衰老、益壽延年的功效。
2、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將食粥致神仙。——陸游《食粥》
釋義:學道成仙之法是簡單易行的,平時只要多多食粥便可以成仙了。
3、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羅天益《衛生寶鑒》
釋義:如果心神過于躁動,亂而不定,必然擾亂臟腑,耗氣傷精,容易招致疾病,甚至促人衰老、減短壽命。心靜則安神,神安則五臟六腑的氣機協調,精氣日漸充實,自可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4、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釋義:老的千里馬雖然伏在馬槽旁,雄心壯志仍是馳騁千里;壯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心也永不止息。
5、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釋義:身體漸瘦衣帶越來越要收緊,頭發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會自己偏斜到一邊。書卷擱置起來不再看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
四、白居易飲茶詩句
1、蕭員外寄新蜀茶
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
滿甌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
四川多高山密林,雨水充沛,茶葉生長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因此,四川多產名茶、好茶。蕭員外寄來蜀產新茶,白居易烹煎品嘗,把持玩賞,十分高興,特作此詩以表謝意。
2、琴茶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
自拋官后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閑。
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常相伴,難道吾今無往還?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中。從拋官后春多夢,不讀書來老更熟悉。琴里知道只有淥水,茶中朋友是蒙山。窮通行為常相伴,難道我現在沒有來往?
3、食后
田家無所有,晚食遂為常。
菜剪三秋綠,飧炊百日黃。
胡麻山麨樣,楚豆野麋方。
始暴松皮脯,新添杜若漿。
葛花消酒毒,萸蒂發羹香。
鼓腹聊乘興,寧知逢世昌。
詩人描繪的是一個尋常午睡醒后飲茶而產生的感想,本來,這算不上專門寫茶的詩,它更多的是闡明作者的一種閑適心態,但或許正是睡醒后的那兩甌茶,讓作者產生了靈感,做出了這種極富人生哲理的感嘆。
4、新居早春二首(之二):
地潤東風暖,閑行踏草芽。呼童遣移竹,留客伴嘗茶。
溜滴檐冰盡,塵浮隙日斜。新居未曾到,鄰里是誰家?
這首詩寫作者于早春搬新居時,以茶待客的情形。先寫氣候景物:春回人間、檐冰化盡、草芽初露、篁竹可移、浮塵敝日;次寫以茶宴客:尚未完全遷入新居,鄰居是誰還不知道,客人就來祝賀,只好留客一起品茶。遷居未畢,諸事未備,主人卻有佳茗待客,足見茶在詩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亦足見以茶待客已成一時之尚。
5、曲生訪宿
西齋寂已暮,叩門聲樀樀。知是君宿來,自拂塵埃席。
村家何所有,茶果迎來客。貧靜似僧居,竹林依四壁。
廚燈斜影出,檐雨馀聲滴。不是愛閑人,肯來同此夕。
日暮齋寂,叩門聲起,主人知道是熟人曲君來訪夜宿,便親自打掃床席,叫人烹茶、拾果、煮飯待客;客人來訪,貧靜似僧居的主人雖無他物但有茗茶,可見茶在中唐之用已十分普遍,飲茶待客亦成習俗。
6、《閑眠》
暖床斜臥日曛腰,一覺閑眠百病銷。
盡日一餐茶兩碗,更無所要到明朝。
斜臥暖床,終日太陽覆身,何等舒爽,真有“一覺閑眠百病銷”的感覺。因為貪睡,詩人飯量大減,一日只吃一餐;而茶卻不可缺少,一天須喝兩大碗。有茶喝,能閑眠,詩人心滿意足,“更無所要到明朝”。閑眠、飲茶皆有益于養生,白居易對此深有體會。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五、白居易的健康病歷詩是什么
白居易詩中有相當篇幅,抒寫了作者的生老病死觀,養生方法論,記錄了 他的健康、疾病、起居、飲食和習慣,不失為不可多得的一卷千年前的健康病歷詩。
白詩說,他40歲發現了第一根白發,60歲須發盡白,但“上山仍未要人 扶”。66歲掉了兩顆牙齒,作《齒落辭并序》。
他的牙好,與晨起叩齒、飯后漱口習慣有關。70歲“右眼昏花左足風”以“金蓖石水”治療無效。
服用藥酒兼 按摩風濕性腳關節疼痛:“藥酒醺醺引醉眠,摩挲病腳日陽前。”《枕上作》、《病中書事》記述了他的氣管炎癥狀:“風痰侵凌臨老頭,血疑筋滯不調柔”病情與 氣候相關:“氣嗽因寒發,風痰欲雨生;病身無所用,唯解卜陰晴。
”詩人深愛 飲酒,但據病情需要,時或過一段“齋居”生活。這期間,停酒斷葷,日進一餐餅蔬、藥粥、湯茶之類。
詩人退休后的生活是積極而有規律的:“一日分五時,作息率有常;自喜老后健,不嫌閑中忙。”他認為,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規律,憂傷是無用的。
他強調老年人要“心靜”、“少欲”、“不求過分之事”方能“延壽命”。 主張“心閑身忙誡太勞”的養生法則。
他說自己自小孩子起直至衰老,每天總得找點事做,但不過于疲勞。詩人對當時社會上士大夫階層中流行的求仙學道,服石煉丹活動十分反感:“莫學長生去,仙方誤殺君,”作《海彩漫》一詩,評述秦皇漢武求不死之藥并未能長壽的事實。
白居易指出,人的壽命長短,不在于胖瘦貧富:“未必得年非痩薄,無妨長福是單貧。”他認為,音樂對人有去憂、安慰、冶性、療疾的作用,《好聽琴》、《臥聽法曲霓裳》對此予以肯定。
他提出的“心是自醫王”說,原則上與現代心身醫學理論一致:“豈有物相累,兼無情可忘,不須憂老病,心是自醫王。 ”“生事縱貧猶可過,風情雖老未全銷”是詩人“樂天”精神始終不泯的自我 寫照。
他對祖國醫學的許多新穎獨到的見解,客觀辯證的養生觀點,值得我們珍視、研究與繼承。
六、麻煩大家提供一下關于養生的古詩,要求有作者名和所在的朝代
1.曹操 魏武帝曹操也熱心于研究煉氣養性之理,以求健康長壽。
在他的養生詩中,最精彩的一篇當推《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詩中以長壽的動物神龜為例,說明生老病死的規律。今人常用詩中“烈士暮年,壯志不已”來抒發老當益壯的胸襟。
同時,這首詩是一曲養生之道的千古絕唱,也是曹操留給后世養生長壽的渡人金針。 2. 蘇東坡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志,但他卻處世達觀,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還潛心研究醫藥,收集民間驗方,編成《蘇沈良方》以濟世救人。
他在一首養生健身詩中寫道: 羽蟲見月爭翻翻, 我亦散發虛明軒。 千梳冷快肌骨醒, 見露氣人霜逢根. 說的就是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曠的軒閣之中,梳發健身的情景。
他還經常練習氣功,“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練習氣功時清朗精神境界的寫照。
3. 龔廷賢 活到92歲,他寫的《攝養詩》,是根據多年從醫治病 ,保健養生的實踐,歸納出的一套有關“吃喝玩樂”的科學規律。詩的全文如下: 惜氣存精更養神, 少思寡欲勿勞心。
食惟半飽無兼味, 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 常含樂意莫生嗔。
炎涼變詐都休問, 任我逍遙過百春。 這首詩告訴人們,別輕視“吃喝玩樂”。
這四個字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過歲月給每個人判的分數不同罷了。“吃喝玩樂 ”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4. 白居易 4.1 養生以動:白居易認為,活動養生十分有用,因此他很喜歡步行游覽名勝。在一首《玉泉》詩中云: 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
閑心對定水,清靜兩無塵。 手把青筇仗,頭戴白綸巾。
興盡下山去,知我是何人。 詩句描述了白居易游覽杭州西湖玉泉時的情景,可見他已被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地陶醉,達到了忘我境界。
4.2 養生以靜:白居易認為,靜亦可養生。他在《消暑》詩中曰: 何以尚煩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得,做回人間翁。 酷暑苦夏,詩人自有對付它的妙法,即所謂“心靜自然涼”。
4.3 養生練功:白居易晚年常以練氣功養生。他在一首《練功》詩中說: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扶。
初似飲醇醪,又如蜇苦旁。 外融為骸暢,中適一念除。
曠至忘所存,心與虛俱無。 詩句生動描繪了練功時的場景。
練功養生,詩人身心舒暢,簡直如癡似醉,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5. 《十叟長壽歌》 昔有行路人,海濱逢十叟,年皆百余歲,精神加倍有。
誠心前拜求,何以得高壽?一叟捻須曰:我不湎旨酒; 二叟笑莞爾:飯后百步走;三叟整衣袖:服勞自動手; 四叟柱木杖:安步當車久;五叟摩巨鼻:清氣通窗牖; 六叟撫赤頰:沐日令顏黝;七叟穩回旋:太極朝朝走; 八叟理短鬢:早起亦早休;九叟頷首頻:未作私利求; 十叟軒雙眉:坦坦無憂愁。善哉十叟詞,妙訣一一剖; 若能遵以行,定卜登上壽。
(注釋) (1)不湎旨酒:不嗜酒之意。(2)服勞自動手:指經常小勞。
(3)安步當車久:指以步代車。(4)清氣通窗牖:是要室內空氣一定流通。
(5)沐日令顏黝:經常要沐浴日光。(6)太極朝朝走:指要天天打太極拳。
(7)未作私利求:指排除雜念。(8)坦坦無憂愁:即樂觀開朗。
6. 袁枚 “閑掃蕭齋靜掃蠅,修行何必定如僧。”這是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在《偶成》詩中的詩句。
他主張動靜結合,在讀書間隙不防做點清掃書齋等事,既可活動筋骨,又可創造清潔的環境。袁枚享年82歲,被譽為“一代文星兼壽星”。
到了古稀之后,從事掃書齋等活動已力不從心了,又該作何消遣呢?他在《遣懷雜詩》中寫道:“一笑老如此,作何消遣之?思量無別法,惟有多吟詩。”并寫到:“譬如將眠蠶,尚有未盡絲,何不快傾吐,一使千秋知。”
字里行間充滿著樂觀進取遺囑后人的精神,頗能給人以啟迪。 7. 程顥 健身需健心,“心樂才有身樂”,樂觀曠達,內心歡樂,才能健身強體。
怎樣才能“心樂”呢?北宋名家程顥的一首詩,給人一個深刻的啟示: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他認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應當和少年人一樣豐富多彩,以愉悅身心,歡度晚年. 8. 陶淵明 善于養神,是重要的修身養性之道,也是延年益壽的良方。
東晉名士陶淵明《飲酒》詩曰: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首典型的養生詩,境與意會,物與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9. 杜甫 家和萬事順,家和萬事興,家中人和,是人生幸福之泉。
“詩圣”杜甫在安史之亂的年月里,顛沛流離,備受艱辛,體衰神傷。所幸的是,他家中有老伴體貼,小兒親昵。
這在他的《江村》詩中得到印證: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復何求? 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溫馨的家庭生活給了詩人至純至厚的情,至深至廣的愛,才使他晚年一度過得安閑而自在一些。
七、關于白居易的詩詞
經典之作 《放言五首》(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白居易拱謁畫像[7]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背景】 唐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元稹在江陵期間,寫了五首《放言》詩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閑生也得,擬將何事奈吾何”(其一),“兩回左降須知命,數度登朝何處榮”(其五)。
過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時元稹已轉官通州司馬,聞訊后寫下了充滿深情的詩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白居易在貶官途中,風吹浪激,感慨萬千,也寫下五首《放言》詩奉和。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陜西渭南縣附近),生于唐代宗大歷七年,卒于武宗會昌六年。
貞元進士,官至校書郎、贊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貶江州。長慶年間(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寶歷二年(825年),調任蘇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緣附黨人,乃移病分司東都。
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最后卒于洛陽的香山。 《池上竹下作》 穿籬繞舍碧逶迤,十畝閑居半是池。
食飽窗間新睡后,腳輕林下獨行時。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
何必悠悠人世上,勞心費目覓親知?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簡析] 這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
《賦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生生不已的規律。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揮。
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歷的處所。
最后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寫景抒情水**融,意境渾成,在“賦得體”中堪稱絕唱。 據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十六歲時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
顧況看了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但當翻開詩卷,讀到這首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時,不禁連聲贊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
《琵琶行圖》 憶江南(其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其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游? 憶江南(其三)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 吳娃雙舞醉芙蓉。 早晚復相逢? 《長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余卻又余,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哪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長恨歌》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白居易詩詞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 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謾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云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懷禪微刻《長恨歌》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
八、關于白居易的古詩
經典之作 《放言五首》(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白居易拱謁畫像[7]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背景】 唐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元稹在江陵期間,寫了五首《放言》詩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閑生也得,擬將何事奈吾何”(其一),“兩回左降須知命,數度登朝何處榮”(其五)。
過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時元稹已轉官通州司馬,聞訊后寫下了充滿深情的詩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白居易在貶官途中,風吹浪激,感慨萬千,也寫下五首《放言》詩奉和。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陜西渭南縣附近),生于唐代宗大歷七年,卒于武宗會昌六年。
貞元進士,官至校書郎、贊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貶江州。長慶年間(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寶歷二年(825年),調任蘇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緣附黨人,乃移病分司東都。
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最后卒于洛陽的香山。 《池上竹下作》 穿籬繞舍碧逶迤,十畝閑居半是池。
食飽窗間新睡后,腳輕林下獨行時。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
何必悠悠人世上,勞心費目覓親知?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簡析] 這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
《賦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生生不已的規律。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揮。
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歷的處所。
最后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寫景抒情水**融,意境渾成,在“賦得體”中堪稱絕唱。 據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十六歲時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
顧況看了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但當翻開詩卷,讀到這首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時,不禁連聲贊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
《琵琶行圖》 憶江南(其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其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游? 憶江南(其三)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 吳娃雙舞醉芙蓉。 早晚復相逢? 《長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余卻又余,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哪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長恨歌》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白居易詩詞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 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謾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云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懷禪微刻《長恨歌》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白居易關于養生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