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北宋詩人林逋的詩,越多越好~
林逋詩詞俱佳,以下提供數首
點絳唇·金谷年年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
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
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
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孤山寺瑞上人房寫望》底處憑欄思眇然,孤山塔后閣西偏。
陰沉畫軸林間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
遲留更愛吾廬近,只待春來看雪天。
《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山中寄招葉秀才》夜鶴曉猿時復聞,寥寥長似耿離群。
月中未要恨丹桂,嶺上且來看白云。
棋子不妨臨水著,詩題兼好共僧分。
新憂他日榮名后,難得幽棲事靜君。 《宿洞霄宮》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
碧澗流紅葉,青林點白云。
涼陰一鳥下,落晶亂蟬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 這里有個林逋詩詞全集的鏈接:http://**chaxun/zuozhe/*
二、林逋的詩
《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西湖的冬天有點陰冷,有點潮濕。
清晨的陽光也是疲軟無力的。然而就是這樣的氣候,卻特別適宜梅花的生長。
孤山自古就是湖上冷僻孤寂之所,但有一個已經年過不惑的男人卻偏偏選擇了這塊冷土,準備永遠棲居在這里。此人來自東海之濱的寧波奉化黃賢村,自幼耕讀傳家。
與梅為侶,雅愛孤寒。滿腹詩書,樂山水造化而不知年之將老。
雖無俸祿度日,常有梅鶴相伴。 其人昔年于故里習得植梅絕藝,于坡崗遍植梅樹。
冬日執杖踏雪探梅,春日得梅子沽酒換錢。 閑來駕小舟一葉,隱于湖上。
待日頭西斜,薄靄初降,望天際鶴影盤旋,得信有客來訪。晤客亦不溫不火,更不拘于來往之儀,從不回訪。
真一位得道高人! 中國傳統士人的理想生存狀態大概就是耕讀傳家,“達者皆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這個達自然是仕宦生涯,窮則指懷才不遇。
于是傳統士人永遠在“達”與“窮”的反復輪回之中無法自拔。而只有一種人可以跳出這種輪回,那就是隱士。
在林林總總的西湖人物中,我最推崇和景仰的就是北宋時隱居孤山的林和靖先生。如今去問問,也許很少有人知道林和靖是哪里的人,他何時來西湖?何時有“梅妻鶴子”之稱謂?也許這些并不重要,但最令現代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是:一個隱士靠什么生活?! 我之所以景仰和靖先生,并不是他的孤傲和不群,也不是他蔑視權貴拒絕仕進的氣概,倒是他完全融入自然、怡樂于山水之間,深切理解人與自然關系的洞察和豁達。
林和靖自己曾經說:“ 逋世間事皆能之,唯不能擔糞與著棋。”可見他也是一個全才。
用今天的話來說,他是一個深諳生存之道,熱愛人文自然,還懂得利用生物(養鶴)傳遞信息的有識之士。 他種梅三百余株,將每一株梅子賣得的錢,每天隨取一包作為生活費。
年復一年,過著恬然自樂的生活。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他種梅花的數量是經過精確計算的,一年的收入和一年的開銷持平。
他不會去化多余的錢,也不會貪念無邊,賺個盆滿缽滿。 他這么做,并非是生活所迫難以自給。
他之所以不娶,也是因為他深知人生苦短,即令終身不倦地學習領悟尚嫌時日不夠。故而他的行為在常人眼里就有點不合理了,然而對他來說卻進入了自由王國。
這正是許多宗教徒不事婚嫁的內在道理。 故此,他便可以常在梅園里獨自吟哦,寫出如此清麗淡泊的梅花詩:“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所以常人往往以遇與不遇論英雄。
而憑和靖先生道德文章,高官厚祿不難立致。但他泰然隱居,絕意仕途,甚至宋真宗趙恒聞其名,請他去給太子教書,這一千載難逢的“知遇之恩”,也被他淡然拒絕。
說到這里,不由人不想起和靖先生的寧波同鄉、漢代大隱士嚴光。當年漢光武帝劉秀延請老同學莊光出山輔佐江山,莊光竟改名嚴光隱居富春江,絕意仕宦。
如此兩位大隱士,上下千年出于同里,顯然不會是一種偶然。和靖先生身上分明還留有嚴光的諸多“基因”。
難怪在臨終時,和靖先生還為此自豪不已:“湖上青山對結廬,墳前秋色亦蕭疏。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
林和靖一生隱居,刻意學術。他的詩風獨特,清新自然,尤多奇句。
北宋范仲淹贊他:“風格固若厚,文章到老醇。”歐陽修、黃庭堅都很欣賞他的作品。
但他不想以詩傳世,故隨寫隨丟。經后人搜集,僅得詩詞三百余篇,題名《林和靖詩集》。
林和靖的節操和學識很得宋真宗的賞識,曾賜號“和靖處士”。死后,宋仁宗趙禎也“賜謚和靖先生,賻粟帛”。
據傳,在和靖先生死時,他養的這兩只鶴在墓前悲鳴而死。真不負和靖先生為它們吟詠之佳句:“皋禽名祗有前聞,孤引圓吭夜正分。
一唳便驚寥泬破,亦無閑意到青云。” 往事如煙!如今,“梅妻鶴子”的故事早已成為西湖佳話,也成為中國文化精神的獨特標桿之一,瀟灑的和靖先生又給西湖帶多少瀟灑?!。
三、林逋的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向稱詠梅絕唱,最早
林逋的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向稱詠梅絕唱,最早為誰激賞:
歐陽修(歐陽修說:“前世詠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
山園小梅·其一
作者: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希望能幫助到你
四、林逋《山園小梅》賞析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林逋(九六七—一O二八)字君復,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死后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所以后世稱他為林和靖。他的一生從未做官,過著清靜淡泊的生活。
他特別喜愛梅花,幾十年在孤山種梅養鶴,有“梅妻鶴子”之稱。寫出這樣美的梅花詩,是有他的生活基礎的。
《山園小梅》是一首詠物詩。在中國詩史上,有許多詩是通過對物的吟詠,抒發詩人的感情的,通稱為詠物詩。
它與情古詩一樣,數量很多,成為古典詩歌中的一個大類。詠梅,又是詠物詩中所占比重較大的一個部分。
古往今來,有不少詩人都詠過梅花。這么大量的詠梅作品中,最為歷代讀者稱道贊賞的,林逋的這首《山園小梅》就是 其中之一。
詩的開頭,先寫梅花的品質不同凡花。“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百花飄零凋謝,獨有梅花卻茂盛妍麗地開放。
小園中只有她占盡美好的風光。歌頌梅花的傲雪耐寒,寄托詩人在逆境中堅貞不移的品格,這在古典詩詞中雖然不算是創見,但是把梅花寫得這樣美,卻是罕有的。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一聯詩,歷來被讀者譽為詠梅的絕唱。梅花的美,不同于牡丹的富麗,更不同于桃花的夭艷,而是一種淡雅和嫻靜的美。
在這一聯詩中,正完美地表現出梅花的這種淡雅和嫻靜。怎么能取得這樣的藝術效果呢?作者不是簡單直接地介紹,而是寫她的姿態,寫她的香氣。
上句,疏疏落落的梅枝,縱橫交錯,映在清淺明澈的池塘中。寫的是姿態,但又不是直接寫姿態,而是著重寫水中的梅影。
所以,讀者更加感到她的搖曳多姿。下句,黃昏的淡月下,飄散著縷縷幽香。
這是寫梅花的香氣。我們中國傳統的欣賞趣味,講究雅和韻,不要求強烈的刺激。
那種濃郁的香氣撲鼻而來,韻味、情趣就不免略遜一籌。這里所寫的香氣,正是那種淡淡的幽香。
所以很雅致,很有韻趣。而姿態、氣味之所以給人這樣的美感,是因為作者把這些放在一個特殊的背景下來寫。
疏落的梅枝,是倒映在水中,讀者感受到的是搖曳的梅影,著筆處是水,而且是清淺明澈的水;縷縷幽香,是在月下游動飄散,這里,月也是黃昏的初月,是在淡淡的月下。這樣寫,環境氣氛,與梅花的姿態幽香顯得十分和諧協調,恰到好處。
可見,歷代讀者如此欣賞這一聯詩是很有道理的。“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是說霜禽、粉蝶對梅花的態度,從側面加強前面一聯描繪出來的梅花的美。
霜禽,既指寒霜中的飛禽,也指禽的毛羽潔白如霜。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須先偷眼看看。
這里寫出了霜禽對梅花不敢隨隨便便,而是既愛且敬。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是對她無限深情。
這樣,梅花的美又從其他動物如何對待她的態度中表現出來了。在寫法上,上句,霜禽欲下當是實寫;下句,梅花開放時并沒有粉蝶,所以用“如”“合”這樣假設猜度的語言,是虛寫。
用詞是十分講究的。“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與金尊”,這是說,可以親近梅花的,幸喜還有低吟詩句那樣的清雅;而不須要酒宴歌舞這樣的豪華。
作者在這里賦予梅花以人的品格。這個“人”,不是那種空虛庸下追求物質享受的俗人,而是品格高尚的風雅之士。
這樣,詩中的梅花形象,就帶有作者本人的濃厚的感情色彩。詩人與梅花就不是客觀的描寫與被描寫的關系,而是達到了精神上的無間契合。
這首詩的影響很深遠。后來詞牌中的《梅花塘》以及《暗香》、《疏影》等,都從林和靖的這首詩中得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