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歷代宰相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
“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
宰相聯稱,始見于《韓非子·顯學》,但只有遼代以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通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
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
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為副職。
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臺長官的手中。
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執政。 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魏晉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仆射或將軍。
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
唐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
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政和時,改左仆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仆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
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 干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 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
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
后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后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沿明制,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閑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 著名的丞相 管仲 魏冉 商鞅 呂不韋 蕭何 周勃:漢文帝時丞相。
曹操 諸葛亮 陸遜 王猛 王安石 張邦昌 秦檜 陸秀夫:宋時負幼帝跳海的丞相 張居正 。
二、詩人誰當過宰相 古代宰相寫過的詩的有誰
李紳(772—846),唐代詩人,字公垂,生于唐大歷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抵陀里(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村)。
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15歲時讀書于惠山。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內有“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詩人。貞元二十年(804)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寓居元稹處。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后世。元和元年(806)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開成五年任淮南節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書情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升為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
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游詩》3卷、《雜詩》1卷,收錄于《全唐詩》。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張九齡,唐玄宗開元時宰相。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有《曲江集》20卷傳世。
王安石,熙寧二年(1069),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
范仲淹(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范文正公集》。
以上供參考。
三、歷代著名宰相
1、管仲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
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開始輔佐公子糾。
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并被尊稱為“仲父”。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
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
后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圣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管子》一書題為管仲所作,實系后人托名。
2、李斯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之后,入秦為官,丞相呂不韋以為郎官,勸說秦王嬴政滅諸侯、成帝業,任為長史。
秦王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以為客卿,在秦滅六國事業中發揮重大作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進上《諫逐客書》,阻止驅逐六國客卿,遷為廷尉。
秦統一天下后,聯合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并制定禮儀制度,拜為丞相。建議拆除郡縣城墻,銷毀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度,堅持郡縣制;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諸子學說,禁止私學,以加強思想統治。
參與制定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勾結內官趙高偽造遺詔,迫令公子扶蘇自殺,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父子腰斬于咸陽,夷滅三族。
3、蕭何 蕭何(前257年-前193年),漢族,西漢初年政治家、宰相,西漢開國功臣之一。沛豐人,早年任秦沛縣縣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史稱“蕭相國”。
攻克咸陽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后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
蕭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
漢十一年(前196年)又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劉邦死后,他輔佐漢惠帝。
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謚號“文終侯”。4、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另說名玄齡,字喬), 齊州臨淄(今相公莊鎮房莊)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
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拜中書令,封邢國公,負責綜理朝政,兼修國史、編纂《晉書》。
執政期間,房玄齡善于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并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范。遷尚書左仆射、司空,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謚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 5、寇凖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
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及知巴東、成安二縣。
為人剛直,因多次直諫,漸被太宗重用,三十二歲時拜樞密副使,旋即升任參知政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職,又任三司使。
景德元年(1004年),與參知政事畢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當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圍了澶洲等河北地區,朝野震驚;寇凖反對南遷,力主真宗親征,從而穩定了軍心,使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
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欽若等人排擠,辭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復宰相職務。
后因參與宮廷權力斗爭,被丁謂等人排擠,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圣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詔為其立神道碑,并親于碑首撰“旌忠”字,復爵萊國公,追贈中書令,謚號“忠愍”,故后人多稱寇忠愍或寇萊公。與白居易、張仁愿并稱“渭南三賢”。
寇凖善詩能文,其七絕詩尤有韻味,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管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蕭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房玄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寇凖。
四、丞相詩的詳解
這首詩是杜甫的《蜀相》,贊美的是諸葛亮,非要說是名著的話,那也只能是《三國演義》了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呈現自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囀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沉郁頓挫 統體渾成
——杜甫《蜀相》賞析
《蜀相》是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二二一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蜀,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曾經為劉備制定了一系列統一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最后死于軍中,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鏗鏘誓言,贏得了后世人們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目睹國勢艱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http://**view/*
五、宋朝宰相呂蒙正經典詩詞對聯
呂蒙正的作品有:《祭灶詩》
一碗清湯詩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亂世文章不值錢。
《岳陽樓望洞庭》
八月寒濤濺碧空,片帆悠飏信秋風。探珠直待驪龍睡,莫遣迷津浩渺中。
《尹洛日作》
昔作儒生謁貢闈,今提相印出黃扉。九重鵷鷺醉中別,萬里煙霄達了歸。鄰叟盡垂新鶴發,故人猶著舊麻衣。洛陽謾道多才子,自嘆遭逢似我稀。
《讀書龍門山土室作》
八灘風急浪花飛,手把漁竿傍釣磯。自是釣頭香餌別,此心終待得魚歸。
《題闕里》
南沂西泗繞晴霞,北岱東蒙擁翠華。萬里冠裳王者會,千年鄒魯圣人家。高從蔽日無巢鳥,古碣埋云半吐花。瞻望宮殿空佝僂,敢從滄海問津涯。
《行經鴻溝》
溝中流水已成塵,溝畔荒涼起暮云。大抵關河須一統,可能天地更平分。煙橫綠野山空在,樹倚高原日漸曛。方憑征鞍思往事,數聲風笛馬前聞。
貌似沒有這句。
好像是樓上說的增廣賢文里的。
但我覺得更像古老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