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蟈蟈的詩句
、走在路上,蟈蟈叫過不停,它的叫聲有節奏,清脆明亮,悅耳動聽,吸引了一雙雙羨慕的眼光和贊美的聲音,我心里象吃了蜜一樣甜。
2、正在我們高興的時候,又傳來一聲聲蟈蟈叫,而且那聲音比上一只更加悅耳,更加響亮。我們確定了方位,發誓要捉住它。我們翻翻草堆,仔細看看它有沒有用那美麗的綠顏色將自己偽裝起來,但我們始終沒發現它。這時,我猛一抬頭,看見一只油綠油綠的大蟈蟈正趴在草梢上,十分顯眼。
3、這只蟈蟈也太熱鬧了,我把它裝進了一個透明的塑料瓶里,讓它能看見外面。我本以為它不會叫了,可是,還不等到一分鐘,它就“色拉色了”的叫了起來,叫聲非常大,我都不敢相信這是事實,我又掐自己的臉又掐自己的手,想讓我從“夢中醒來”。可是,不論我怎么掐自己,它就是直叫,過了二十秒鐘多,才停下來。可見,這只蟈蟈是這么愛叫呀。
4、這是一只非常漂亮的蟈蟈。它的身體不過于指頭大小,姿態卻是活靈活現,令人忍不住想去撫摸它,它渾身綠油油的,是一種綠湖一般的深綠,只有肚皮才是晶亮的翠綠,綠的甚至有點透明,像是蒙上了一層霧。觸腳細而長,毛茸茸的,彎曲著,隨時都要蹬出來,而翅膀呢,卻是一張一合,顯得頗有活力。它的頭很大,幾乎占了身體鼎一半,棗紅色的眼睛機靈地轉動,似乎要說什么,頭上的觸角呈褐色,搖搖晃晃,好似戲臺上武生演員的花翎子,微波一般的閃啊閃,把人的心都閃醉了。
5、我在竹籠邊,玩著一只小蚱蜢。蟈蟈猛地蹦到竹籠條上,眼睛睜得大大的,我把小蝗蟲放到竹籠里,蟈蟈用鼻子嗅了嗅,大口大口地咀嚼起來,心滿意足地在籠子內散步。我嚇了一跳:蟈蟈不僅吃蔬菜,還吃昆蟲呢。
6、我有時候,寫完作業,就到蟈蟈面前看到它的長長的觸角,我就用手輕輕的動一下它的觸角,他的觸角就往下移動,再一動,又往上移動,然后開始“吱吱”的叫起來了,就因為它這么奇怪,才叫他“奇奇”的。
7、我家有一只蟈蟈,我給它取名叫“奇奇”它個頭很大,是蛐蛐的兩倍,眼睛很小,圓圓的很亮,它長著一雙又長又細的觸角,它的叫聲很好聽,翠而響亮。
8、蟈蟈有兩種,一種是青頭蟈蟈,一種是鐵頭蟈蟈,它們都長著長長的觸角,前面回來個彎,也都長著兩只豆大的眼睛,長著一張愛吃的嘴,長著一對綠色的翅膀。它們不同的地方是:青頭蟈蟈的脖子是綠色的,而鐵頭蟈蟈的脖子是黑色的,而且還比青頭蟈蟈的脖子堅硬,所以,它就叫鐵頭蟈蟈。母蟈蟈也很特別,不僅分鐵頭蟈蟈和青頭蟈蟈,比公蟈蟈多的是,后面有一個長長的尾巴,它的翅膀很特別,很短,不會發出聲音,所以,我不太喜歡母蟈蟈。
9、哈,這只蟈蟈條的可真高,一下子從柴佳賓這1.35米的個上越了過去,然后,連蹦帶跳地向外跑。幸好我跑得快,從門口截住了它,我貓下腰,想去抓它,可是,這只蟈蟈蹦蹦跳跳,不給我一點機會抓它,終于,在我的盡力圍捕下,它終于有了破綻,我一下子按住了他的脖子,把它拿了起來。柴佳賓給這只蟈蟈喂食了,這只蟈蟈吃得可真歡,它先把蚱蜢的腸子掏了出來,然后,猛咬,把蚱蜢撕爛了。這只蟈蟈可真是瘋狂的很,惹不得,惹不得。
10、嘿,果然不出我所料,精彩的比賽就這樣開始了。首先是螳螂發揮出了自己非常厲害的大鉗,夾夾蟈蟈,誰知蟈蟈早有準備,它一下子跳到螳螂背上,咬住了螳螂的屁股,過了好久,好久,才松開。螳螂的屁股上已經留有深深的牙齒印。當蟈蟈剛一松口時,螳螂就非常生氣、不服氣,趁這時,它猛然反擊,馬上給了蟈蟈一鉗子,一下子夾住了蟈蟈的腿,蟈蟈的腿被夾斷了,它一下子跳到了別處休息。
11、回到家里,我可要好好玩玩它了。蟈蟈開始見到我便躲,漸漸地和我熟悉起來,就不那么緊張了。它吃食從來不挑挑揀揀,我把一小塊黃瓜放到竹籠里,只見小蟈蟈先用自己的觸角和小嘴輕輕地碰了碰,才放心地“狼吞虎咽”起來。
12、回到家中,我便觀察蟈蟈的叫聲。我給它喂食物,它叫了兩聲,嘴沒動,翅膀卻動了起來。奇怪,它的聲音究竟是那發出的呢,我很是疑惑,心想,蟈蟈的叫聲是從翅膀上發出來的嗎?為了得到答案,我做了個實驗,找來兩塊小小的木板,用木板輕輕壓住它的翅膀,一整天,它沒叫。我去掉了木板,不久,它又叫了起來。為了確證,我上網查了資料,果然,蟈蟈的叫聲是兩只小翅上的發聲器上發出的。
二、形容蟈蟈的詩句
清代吳江詞人郭廩的《瑣寒窗·詠蟈蟈》
絡緯啼殘,涼秋已到,豆棚瓜架。聲聲慢訴,似訴夜來寒乍。掛筠籠晚風一絲,水天兒女同閑話。
夜書所見
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昨天,你還梄息在山中
那熟稔的灌木叢
有你的同類和不知名的小蟲
此彼彼起的歌喉.
你用歌唱求偶
薄薄的琴鍵
蟬翼般顫抖
一不小心的高八度
卻落入了囚籠
夢寐以求的叢林之戀
竟緣吟唱失手
同是青草的氣息
怎聽不見了
同伴們的喁喁唏嚅?
你再也走不出那纖細的草欞
回不到了熟稔的叢林
不知你將為誰吟詠
凄冷的唳風秋雨
伴你一起凋零
三、綠色蟈蟈 作者要寫的是蟈蟈的鳴叫,但有不少句子卻在寫蟬的叫聲.這
合理。
作者用說明文作比較的方法來寫蟈蟈。你發現到了沒,里面也有很多寫螳螂,但看上去與蟈蟈毫無瓜葛。
其實是在對比襯托出蟈蟈。作者用什么方法引出蟈蟈呢?第1段并沒有寫蟈蟈,是寫在別人歡度國慶的日子里,自己還沒有忘記去觀察昆蟲。
“我獨自一人”說明作者對他所熱愛的事業是多么執著!搞科學研究需要這樣的精神。第2段寫蟬在夜晚不再鳴叫,它要休息了。
突然,蟬的一聲哀號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蟈蟈。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寫作思路!通過比較來寫蟈蟈。
比如在寫蟈蟈的叫聲時,拿蟬的叫聲來作比較;寫它喜歡吃肉食時,拿螽斯來作比較;寫它追捕蟬時,拿鷹來作比較;寫它同類相食時,拿螳螂來作比較。這些比較,既突出了蟈蟈的習性,又說明了作者對各種昆蟲的習性了如指掌。
從第3段開始介紹蟈蟈。作者采用擬人的手法來寫蟈蟈。
先寫它的歌聲。蟈蟈的聲音是“竊竊自語”,“像是滑輪的響聲”,“又像是干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作響”,聲音“喑啞”“尖銳”“短促”“清脆”。
當四周的蛙聲和其他蟲鳴沉寂時,蟈蟈的聲音則顯得“非常柔和”。這些描述都表現出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在我國北方,人們卻讓蟬篡奪了你的名聲!”流露出了多么濃厚熾熱的感情!。
四、描寫“蟈蟈”的古詩句有哪些
《促織》[ 唐 ] 杜甫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譯文: 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么動人! 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仿佛與我的心情相同。
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里難以穩睡到天明。 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起句正面點明促織,以“甚細微”與第二句的“何動人”構成對比,襯托哀音的不同尋常。
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兩句寫自然環境,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秋風秋江,傳達漂泊不定、凄愴落寞之感;引發后兩句書寫的思憶之情,思念家中小兒此時可能還在挑燈夜戲,挑逗斗蟀。
孤獨之時幻想天倫之情,蕭索之景催發想念嬉耍之樂。 《夜書所見》[ 宋代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譯文: 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吹來秋風,使出門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家中幾個小孩還在興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靜了還亮著燈不肯睡眠。 《夜書所見》本詩交織作者的凄情暖意、歡懷掛心。
表現古詩《夜書所見》唯美性,可從九方面賞析。 全詩的理解應為:(題目)在孤寂夜里寫寫所思念的景象。
(詩句)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最記掛是自己疼愛的孩子,此時可能還在興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靜了還不肯睡眠。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襯,構思神妙。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舟、孤燈、頑童、斗蟀,均是寫動景,動得有聲有色、有光有影; 籬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無邊,這是寫靜景,靜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悵滿懷。那落葉片片,蕭蕭風聲,卻又引動詩人在幽靜的深秋半夜掛念家中親人思緒。
悲歡交織,以歡掩悲。 蟈蟈是昆蟲綱,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鳴蟲的通稱,個子較大,外形和蝗蟲相像,身體草綠色,觸角細長。
雄蟲的前翅互相摩擦,能發出“括括括”的聲音,清脆響亮。 喜歡吃瓜果、豆類等,人們用小竹籠飼養觀賞。
作為欣賞娛樂昆蟲在中國已有悠久歷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就有幾百年編籠捕蟈蟈的歷史。 商周時期人們把蟈蟈和蝗蟲統稱為 "螽斯 ",宋朝人將蟈蟈與紡織娘混為一談,明朝才有了 "聒聒 "的稱呼, "聒聒 "和 "蟈蟈 "都是以聲名之,實際上 "聒聒 "和 "蟈蟈 "是一個等同的名稱。
中國人歷來視蟈蟈為寵物,宋代人開始畜熱養蟈蟈,明代從宮廷到民間養蟈蟈已經較為普遍。 明太監若愚在《宮中記說到皇宮內有兩道門以蟈蟈的名字命名,一曰 " 百代" ,一曰 " 千嬰" ,這當然是延續了遠古時代對蟈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
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蟈蟈潮。 擴展資料: 《促織》鑒賞: 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復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么,或要求著什么,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
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
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凄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 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辭上構成兩對‘‘互文”。
就是說:促織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內床底下,總是鳴聲不斷;而不論在什么地方嗚叫,總和不得意的詩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 聽到它的叫聲,長期客居外鄉的人不得不流淚,再也無法安睡到天明;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里被哀鳴之聲驚醒,陪著促織灑下淚水。
這種“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兩層意思抒寫了交互著的四層意思,能收到言簡意緣的效果,是古代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 最后兩句以“悲絲”、“急管”同促織的啼叫相比較,而以促織叫聲“天真”、不受禮俗影響作結,把促織的哀音放在任何樂器的演奏無法達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動人”寫到了極點,更加烘托出詩人的思鄉愁苦之情。
《夜書所見》中的“見”是一個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見,所見的意思。所以在這里應讀“jiàn”。
一二句寫悲景,秋風掃落葉,長天送寒意;三四句敘歡情,深夜挑促織,異地思歡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潛,以歡掩悲,更顯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強烈思親之情。
虛實相益,以實映虛。全詩四句中一、二句寫所見實景:葉落聲寒,水動風涼。
三、四句寫引發想象:黑夜明燈,童觀蟋斗。所見所聞,或明或暗,虛實相映。
滿耳秋聲,滿目秋夜,滿懷鄉情。實中有虛,寓虛于實,言寥寥而意無盡!心馳神往,遠近互動。
詩人因身受寂夜孤單之苦,而產生眷戀遠方親人之心。 雖身在千里之距,嬉戲場景猶在眼前。
近處寒葉聲聲擾,天倫樂事曼曼來。 那物那景,直教人無限唏噓。
冷暖兩分,“寒”“挑”傳神。“寒”字一語雙關,既有秋風襲來寒涼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
“挑”字于細節逼真見妙趣。寫出兒童的專注嬉戲、輕挑細撥、忽屏息觀斗、忽乍喜興呼的斗蟋蟀場面,全在一“挑”。
“挑”出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