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示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詩詞豪言壯語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送魏大從軍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橫代北,狐塞掛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從軍行七首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出塞二首情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塞下曲六首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二、形容不爭不罷休的詩句
竹石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注釋]
1. 《竹石》是一首題畫詩。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結實,像咬著不松口一樣。
3. 磨:折磨。堅勁:堅定強勁。
4. 爾:那。這句意思說:隨那東南西北風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說]
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題畫詩。首二句說竹子扎根破巖中,基礎牢固。次二句說任憑各方來的風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擊打,它們仍然堅定強勁。作者在贊美竹石的這種堅定頑強精神中,隱寓了自己風骨的強勁。“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常被用來形容人在斗爭中的堅定立場和受到打擊決不動搖的品格。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杜甫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
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游。
[解說]
平生為人喜歡細細琢磨苦苦尋覓好的詩句,詩句的語言達不到驚人的地步,我就決不罷休。
人已越來越老,寫詩全都是隨隨便便敷衍而成,對著春天的花鳥,沒有了過去的深深憂愁。
江邊新裝了一副木欄,可供我悠然地垂釣,我又備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
希望有陶淵明、謝靈運這樣的詩壇高手相伴,肯定會在這時一起做詩暢談,一起浮槎漫游。
三、形容不達到目的不罷休的成語有哪些
鍥而不舍 人們都知道鍥而不舍的意思就是類似于永不服輸.不是有一句話叫“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嗎?該成語故事講的是戰國末期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荀況在《勸學》中教育人們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這個詞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不停地雕刻,就連金屬和石頭那么硬的東西都可以鏤穿.其中“鏤刻”是一種精細的雕刻方式.在《勸學》中,荀子還用鏤刻金石來說明學習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他寫道: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后人就是根據這里鍥而不舍的意思總結出了這句成語.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鏤刻而不能堅持下去,就連朽木也不會被折斷;但若堅持一直不停地鏤刻,就是金屬、石頭也會被鏤穿.學習知識是一個由少到多、日積月累的過程,高深淵博的學識是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以人們學習時一定要堅持不懈,只有這樣才會取得成功.鍥而不舍的反義詞可以是淺嘗輒止、虎頭蛇尾等.這是一個褒義的成語,我們可以用它來形容一切不達目的不肯罷休的正面人物和正面行動.不過不可以用于壞人,如果用于壞人可以用賊心不死、不思悔改、變本加厲等.。
四、形容“不爭不罷休”的詩句有哪些
一. 《入山》 年代: 明 作者: 王履 廬山秀在外,華山秀在里。
要識真面目,即彼鐵鎖是。鐵鎖懸當云上頭,縱橫曲直是誰謀。
吾今判著浮生去,不見神奇不罷休。 二. 《鷓鴣天·蕭瑟西風萬里秋》 年代: 宋 作者: 倪偁 蕭瑟西風萬里秋。
暮云收盡月華流。偶然北海清尊滿,況是西山爽氣浮。
登翠嶺,更溪游。素光何處不清幽。
懸知明歲君思我,今夕歡娛可罷休。 三. 《論詩三十首》 年代: 元 作者: 元好問 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
江山萬古潮陽筆,合在元龍百尺樓。 四. 《沁園春·二十年前》 年代: 宋 作者: 吳潛 二十年前,君王東顧,詔牧此州。
念昔時豪杰,猶難辟闔,如金老大,卻更遲留。四載相望,三春又半,邂逅劭農得縱游。
田疇事,是桑條正長,麥含初抽。悠悠。
身世何求。算七十迎頭合罷休。
謾繞堤旌纛,牽連鷁棹,喧天鼓吹,斷送龍舟。翠巘層邊,碧云堆處,一擔擔來天外愁。
如何好,且同斟綠醑,自課清謳。 五. 《梅花》 年代: 宋 作者: 林逋 幾回山腳又江頭,繞著孤芳看不休。
一味清新無我愛,十分孤靜與伊愁。任教月老須微見,卻為春寒得少留。
終共公言數來者,海棠端的免包羞。 六. 《湖州歌九十八首》 年代: 宋 作者: 汪元量 徐州城上覓黃樓,四壁詩章讀不休。
更欲登臺看戲馬,州官攜酒共嬉游。 七. 《湖州歌九十八首》 年代: 宋 作者: 汪元量 滿朝宰相出通州,迎接三宮晏不休。
六十里天圍錦帳,素車白馬月中游。 八. 《送楊氏女》 年代: 唐 作者: 韋應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復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輕舟。 爾輩苦無恃,撫念益慈柔。
幼為長所育,兩別泣不休。 九. 《和蔡準郎中見邀游西湖三首》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相攜燒筍苦竹寺,卻下踏藕荷花洲。
船頭斫鮮細縷縷,船尾炊玉香浮浮。臨風飽食得甘寢,肯使細故胸中留。
君不見壯士憔悴時,饑謀食,渴謀飲,功名有時無罷休。 十. 《九日次韻王鞏》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五、表示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詩詞豪言壯語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送魏大從軍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掛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從軍行七首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出塞二首情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塞下曲六首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六、描寫“誓不罷休,迎難而上”的詩句有哪些
1.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2.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3.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4. 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5.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6.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7.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8.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9.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10. 青山座座皆巍峨,壯心上下勇求索。
釋義:
1. 出處:古代的《警世賢文·勤奮篇》。全詩說的是寶劍的銳利刀鋒是從不斷的磨礪中得到的,梅花飄香來自它度過了寒冷的冬季。喻義要想擁有珍貴品質或美好才華等是需要不斷的努力、修煉、克服一定的困難才能達到的。
2. 出處:清朝鄭燮的《竹石》。這首詩一、二句說:竹子扎根破巖中,基礎牢固。詩中用了一個"咬"字,極其有力。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立根在破巖中,表明了勁竹對生活條件沒有過高的要求,顯示出它極強的生命力。
3. 出處:清朝鄭燮的《竹石》。三、四句說:任憑各方來的風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擊打,它們仍然堅定強勁。"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指的是無數的磨難,惡劣的環境。面臨著如此多的磨難,進一步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精神。
4. 出處:唐代詩人黃檗禪師的《上堂開示頌》。意為梅花要不是經受住一次次風霜摧折之苦,哪會有素馨沁人的花香。作者是佛門禪宗的一代高僧,他借此詩偈,表達對堅志修行得成果的決心,說出了人對待一切困難所應采取的正確態度。這也是這兩句詩極為有名,屢屢被人引用,從禪宗詩偈成為世俗名言的主要原因。
5. 出處:李白《行路難》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會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引申為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理想施展抱負,雖然苦悶但不失去信心,給人以激勵。
6. 出處:**的古詩作品《七律·長征》。結尾這兩句寫長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詩的高潮。“更喜”兩字,一方面表現了紅軍戰士在極其艱苦條件下的樂觀主義精神,一方面表現了紅軍戰士對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7. 出處:吳承恩《西游記》。世界上沒有什么辦不到的事情,只要肯下決心去做,任何困難都能克服。
8. 出處:閱微草堂筆記 (清)紀昀 。明明知道山中有老虎,還要走向有虎的山林。比喻明知那樣做很困難甚至很危險,但偏偏要這樣做。
9. 出處:明代詩人于謙的古詩作品《石灰吟》。只有經過多次撞擊才能從山上開采出來。它把烈火焚燒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10. 出處:屈原大夫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意思是無論艱難險阻,都要勇往直前,去探尋真理。
七、描寫“誓不罷休,迎難而上”的詩句有哪些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青山座座皆巍峨,壯心上下勇求索。釋義: 出處:古代的《警世賢文·勤奮篇》。
全詩說的是寶劍的銳利刀鋒是從不斷的磨礪中得到的,梅花飄香來自它度過了寒冷的冬季。喻義要想擁有珍貴品質或美好才華等是需要不斷的努力、修煉、克服一定的困難才能達到的。
出處:清朝鄭燮的《竹石》。這首詩一、二句說:竹子扎根破巖中,基礎牢固。
詩中用了一個"咬"字,極其有力。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
立根在破巖中,表明了勁竹對生活條件沒有過高的要求,顯示出它極強的生命力。出處:清朝鄭燮的《竹石》。
三、四句說:任憑各方來的風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擊打,它們仍然堅定強勁。"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指的是無數的磨難,惡劣的環境。
面臨著如此多的磨難,進一步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精神。出處:唐代詩人黃檗禪師的《上堂開示頌》。
意為梅花要不是經受住一次次風霜摧折之苦,哪會有素馨沁人的花香。作者是佛門禪宗的一代高僧,他借此詩偈,表達對堅志修行得成果的決心,說出了人對待一切困難所應采取的正確態度。
這也是這兩句詩極為有名,屢屢被人引用,從禪宗詩偈成為世俗名言的主要原因。 出處:李白《行路難》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會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引申為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理想施展抱負,雖然苦悶但不失去信心,給人以激勵。出處:**的古詩作品《七律·長征》。
結尾這兩句寫長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詩的高潮。“更喜”兩字,一方面表現了紅軍戰士在極其艱苦條件下的樂觀主義精神,一方面表現了紅軍戰士對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出處:吳承恩《西游記》。世界上沒有什么辦不到的事情,只要肯下決心去做,任何困難都能克服。
出處:閱微草堂筆記 (清)紀昀 。明明知道山中有老虎,還要走向有虎的山林。
比喻明知那樣做很困難甚至很危險,但偏偏要這樣做。出處:明代詩人于謙的古詩作品《石灰吟》。
只有經過多次撞擊才能從山上開采出來。它把烈火焚燒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出處:屈原大夫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意思是無論艱難險阻,都要勇往直前,去探尋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