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述張學良的詩句
代表作:1. 奮勉莘莘學子,竟被摧殘!莽莽神州,人道何在?積弱之國,現象如斯。
凡我國人,宜知奮勉。 2. 為《奉天省省城市街全圖》題詞德祖兩京,黃圖三輔;茂先建章,千門萬戶。
艮維陪都,八方斯聚。益郭闐城,日即蕃蕪。
通衢鄺百,天幅威睹。如指諸掌,里然可屬。
3. 挽高汝桐陷胸段脰是男兒,死非其所,痛矣;沐雨櫛風先士卒,事不得人,惜矣。 4. 挽陳琛知楊太尉在堂,忍把錦裘追往事;為馬幼常流涕,至今黃壤愴平生。
5. 軍次游故城邯鄲感懷沽酒邯鄲大道旁,村人都說武靈王。英雄應有笙歌地,不比吳宮響屟廊。
光武艱難定洛中,滹沱一飯困英雄。當年天下歸心日,都在邯鄲古趙宮。
6. 叢臺懷古武靈按劍卻強胡,朝罷諸侯且自娛。當日將才皆頗收,軍王歌舞有功夫。
7. 贈東大學生大好河山夕照中,國人肩負一重重。男兒更要聞雞起,依存光陰莫放松。
8. 為東北航空學校同學錄題詞翱翔遠駕,御風泠然。隼擊萬里,鵬博九天。
9. 為天津《大公報》題詞 真道存三代,知名過廿年。高文期有用,請議貴天偏。
回雁經秋亂,聞鵑訝地旋。中庸在天下,失為化幽燕。
10. 賀楊督辦封翁雙壽長白控渤澥,盤郁壯紳紐;靈粹鐘異人,如公近希有。純孝固所性,同氣篤愛友;戚黨感博施,誦義不去口。
柔嘉有良匹,瑰資耀瓊玖;事親相夫子,一惟女范守。豈依樹家型,鄉望重山斗;古跡比劉樊,當代疇曰否。
古稱明德后,必有達人生;克家得賢嗣,攬轡圖澄清。軍維紆長德,武庫森戈兵;開府大江南,運略何恢閎。
立身豈不偉,具慶良難并;欣茲攬揆辰,親舍同稱觥。笑睹萊衣舞,能勿怡中情。
愿為誦天保,受福齊岡陵。 11. 挽楊宇霆詎同西蜀偏安,總為幼常揮痛淚;凄絕東州零雨,終憐管叔誤流言。
12. 挽常蔭懷天地鑒余心,同為流言悲蔡叔;江山還漢室,感因家事罪淮陽。 13. 壽譚組庵一代譚公子,翩翩濁世中。
乾坤入胞與,時勢起英雄。子弟三湘北,旌旗五嶺東。
玄黃今息戰,應為首群龍。 卻話興中事,風云不偶然。
炸驚滄海客,原始天堂仙。入洛多奇事,登壇自少年。
始知鴻鵠志,一舉遂沖天。 衣錦寧知貴,明騶入故鄉。
十年三令尹,再造一元良。大樹終成蔭,幽蘭自古香。
還聞多整暇,試馬向朝陽。 今年剛及艾,官政一時清。
氣象真儒者,文章更老成。陸生同注意,黃裔竟中興。
倘為張三世,憑公致太平。
二、張學良詩詞集
全文如下: 1.《游華山感懷》 極目長城東眺望, 江山依舊主人非。
深仇積憤當須雪, 披甲還鄉奏凱歸。 2.《東北大學西安新校舍題詞》 沈陽設校,經始維艱。
至“九一八”,懆遭摧殘。 流離燕市,轉徙長安。
勖爾多士,復我河山! 3.《謁鄭成功祠》 孽子孤臣一稚儒, 填膺大義抗強胡。 豐功豈在尊明朔, 確保臺灣入版圖。
1.人物簡介: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漢族,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大洼縣東風鎮[1],生于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桓洞鎮鄂家村張家窩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
2.主要成就: 中原大戰、西安事變促蔣抗日、東北易幟。 3.歷史評價: 由于“西安事變”,國共兩黨對張學良的歷史評價不盡相同。
張學良晚年自評:我們張家父子,若不是為了愛國,會有這種下場嗎? 唐德剛:把個花花公子和政治家、軍事家分開來做,則民國史上實是車載斗量,沒啥稀奇;可是把這三種不同的行業,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體,如魚得水,則學良之外,也就真的別無分店了。 **:不論張學良將軍死活,我們中國**評張學良將軍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