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公子扶蘇”的詩句有哪些
關于“公子扶蘇”的詩句有哪些?
關于“公子扶蘇”的詩句有:
山有扶蘇 :
【先秦】:詩經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山有喬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古筑城曲
【宋】:陸游
長城高際天,三十萬人守。
一日詔書來,扶蘇先授首。
綏州作
【唐】:韋莊
雕陰無樹水難流,雉堞連云古帝州。帶雨晚駝鳴遠戍,
望鄉孤客倚高樓。明妃去日花應笑,蔡琰歸時鬢已秋。
一曲單于暮烽起,扶蘇城上月如鉤。
問吳宮辭
【唐】:陸龜蒙
彼吳之宮兮江之那涯,復道盤兮當高且斜。
波搖疏兮霧濛箔,菡萏國兮鴛鴦家。鸞之簫兮蛟之瑟,
駢筠參差兮界絲密。宴曲房兮上初日,
月落星稀兮歌酣未畢。越山叢叢兮越溪疾,
美人雄劍兮相先后出。火姑蘇兮沼長洲,
此宮之麗人兮留乎不留。霜氛重兮孤榜曉,
遠樹扶蘇兮愁煙悄眇。欲摭愁煙兮問故基,又恐愁煙兮推白鳥。
【山有扶蘇】有關扶蘇的詩詞
古筑城曲
陸游
長城高際天,三十萬人守。
一日詔書來,扶蘇先授首。
詠史詩·殺子谷
唐
胡曾
舉國賢良盡淚垂,扶蘇屈死樹邊時。
至今谷口泉嗚咽,猶似秦人恨李斯
二、一句形容公子扶蘇的話,唔最好是詩句 然后帶上扶蘇倆字就更好了 感
古筑城曲
陸游
長城高際天,三十萬人守。
一日詔書來,扶蘇先授首。
詠史詩·殺子谷
唐
胡曾
舉國賢良盡淚垂,扶蘇屈死樹邊時。
至今谷口泉嗚咽,猶似秦人恨李斯
水仙子 帶 折桂令 易安漱玉韻扶蘇 步韻和長堤老樹
易安漱玉韻扶蘇,清照詞林攬蕙茹。
綠肥紅瘦知風著,暮溪停、驚藕鷺,錦書雁字高處。
詩酒誰與共,持燭影相篤,淡月盈廬。
婉約清麗冰壺,善畫能文,曠世詩姝。
裂變南朝,聲聲慢宕,駭世驚俗。
國破家亡怎度?人杰鬼雄頓足!
一代詞宗,刮目須眉,三李寰殊。
儲嗣宗
長安懷古
禍稔蕭墻終不知,生人力屈盡邊陲。
赤龍已赴東方暗,黃犬徒懷上蔡悲。
面缺崩城山寂寂,土埋冤骨草離離。
秋風解怨扶蘇死,露泣煙愁紅樹枝。
三、史書對公子扶蘇的評價是什么樣的
司馬遷《史記》:“扶蘇為人仁。”
王夫之《讀通鑒論》:“商始興而太甲放,周始興而成王危,秦并天下而扶蘇自殺,漢有天下而惠帝弗嗣,唐則建成死于刃,宋則德昭不令其終,汔乎建文之變而憯尤烈。”
扶蘇(?—公元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扶蘇(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應為趙扶蘇),亦稱公子扶蘇,秦始皇長子。扶蘇是秦朝統治者中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秦始皇對其給予厚望。扶蘇認為天下初定,百姓未安,反對實行焚書坑儒等嚴峻政策,因而觸怒秦始皇,秦始皇便將其派到上郡監督蒙恬軍隊,協助蒙恬修筑長城、抵御匈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害怕扶蘇登基后,對他們不利,于是偽造詔書,扶持胡亥登基,并逼令扶蘇自殺而死。
四、史書對公子扶蘇的評價是什么樣的
秦始皇長子(?—前210),姓趙氏,名扶蘇。
是秦朝統治者中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但也是位無政治經驗的人物,在面對復雜的政治背景下,無法應對選擇自殺,一方面單純的可笑,一方面是因為皇帝制度的難違。他認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對實行「焚書坑儒」、「重法繩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貶到上郡監蒙恬軍。秦始皇死后,趙高等人害怕扶蘇即位執政,便偽造詔書,指責扶蘇在邊疆和蒙恬屯兵期間,「為人不孝」、「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上書直言誹謗」,逼其自殺。
因其母鄭妃是鄭國人,喜歡吟唱當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蘇》,始皇便將兩人之子取名“扶蘇”,“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出于詩經,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以此命名,顯見對此子寄托著無限的期望。
年少時的扶蘇機智聰穎,生具一副悲天憫人的慈悲心腸,因此在政見上,經常與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馳。始皇偏執的認為這是扶蘇性格軟弱所致,于是下旨讓扶蘇協助大將軍蒙恬修筑萬里長城,抵御北方的匈奴,希望籍此培養出一個剛毅果敢的扶蘇。
幾年的塞外征戰果然使扶蘇成長得與眾不同,他身先士卒、勇猛善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敏銳的洞察力與出色的指揮才能讓眾多的邊防將領自嘆弗如。他愛民如子、謙遜待人更深得廣大百姓的愛戴與推崇。
就在扶蘇熱切期待回到朝堂一展宏圖之時,始皇一旨詔書傳至上郡,竟是責備他辦事不利,賜其與將軍蒙恬自盡。扶蘇悲憤交加,便自刎。
秦始皇統—中國后,扶蘇曾多次議政,對于治國、安定天下頗有見地。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侯生、盧生等人議論皇帝,并雙雙逃走。秦始皇聽到消息后極為憤怒,下令御史進行追查,把460多名儒生全部“阮之之咸陽”。身為秦始皇長子的扶蘇不同意父親焚書坑懦的舉措,多次上書諫議,勸阻秦始皇。他認為“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希望皇帝明察秋毫,趕快中止錯誤的舉動。扶蘇的勸諫觸怒了秦始皇。被秦始皇派到北方,在上郡蒙恬的大軍里面鍛煉。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趙政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時不幸病逝。秦始皇臨終以前,曾為璽書召令扶蘇至咸陽主持喪事并繼承帝位。但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與秦始皇的小兒子趙胡亥陰謀篡改始皇帝的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即皇帝位。同時另書賜蒙恬和扶蘇死,并“數以罪”。胡亥的使者奉書到上郡,扶蘇打開詔書知必死無疑,遂準備自殺 扶蘇墓。大將蒙恬曾經起疑心,力勸扶蘇不要輕生,“請復請,復請而后死,未暮也。”但扶蘇為人寬厚仁義,不愿背禮,旋即自殺于上郡軍中。
對于扶蘇的死有多種說法,許多人對史書的記載持懷疑的態度,至今尚未定論。
一部分人認為扶蘇識破了趙高等人的計謀,只是因為天下初定,不愿挑起戰爭,也不愿和自己的兄弟兵戎相見,避免不必要的爭端,才毅然自盡。但扶蘇這種做法相對來說是不正確的,如果他成為皇帝,那中國的歷史恐怕就要重新改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