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頭發”的詩句有哪些
形容“頭發”的詩句有:1. 《秋浦歌》唐 李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2.《南歌子·倭墮低梳髻》唐 溫庭筠 倭墮低梳髻,連娟細掃眉。
終日兩相思。為君憔悴盡,百花時。
3.佚名 鬢似烏云發委發,手如尖筍肉凝脂。分明豆蔻尚含香,凝似夭桃初發蕊。
4.《月夜》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5.《念奴嬌·赤壁懷古》宋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1. 《秋浦歌》翻譯:白發長長的,因為愁苦的心情。不知道鏡子里,白發蒼蒼的到底是誰?賞析:秋霜色白,以代指白發,似重復又非重復,它并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發的“白”字所能兼帶。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
詩眼就在下句的一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發,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奮其志能,愿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盡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志向始終不泯。
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發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識其悲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
2.《南歌子·倭墮低梳髻》翻譯:女主人公于此之時,自然倍加強烈地思念情人,難怪乎她要“為君憔悴盡”了。“憔悴盡”的女子容貌,一經詞人以“百花時”相映襯,便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差:女子美貌姣好的容貌被相思煎熬得日益消瘦憔悴,生命的花朵漸漸枯萎欲凋,自然界的花朵則滿山遍野爛漫盛開,傳遞出熱鬧的春意。
賞析:這首閨情詞,寫閨中女子對情郎刻骨銘心的思念。詞為短制小令,然而女子深沉摯著而豐富細膩的愛情卻表現得極其深刻,扣人心弦。
3.佚名 翻譯:鬢似烏云發委發,手如尖筍肉凝脂,分明豆蔻尚含香,凝似夭桃初發蕊。鬢似烏云發委發,手如尖筍肉凝脂,明確“豆蔻”還含香,凝似桃花蕊初發。
賞析:全詩以美好的基調描述了女子頭發、手的狀態。表達了詩人對愛人至深的愛慕之情。
4.《月夜》翻譯: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樣清圓,遙想閨中妻子,只能獨自觀賞。可憐幼小的兒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霧氣,或許沾濕了妻子的鬢發;冷冷月光,該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時才能團圓相見,倚靠薄帷共賞明月。那是一定月色依舊,就讓月光默默照干我們的淚痕。
賞析:詩別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將詩人自身對妻子的思念之情通過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現出來,也寄托了對戰亂平息后幸福團聚的渴望。5.《念奴嬌·赤壁懷古》翻譯:大江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周瑜鏖戰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聳云天,如雷的驚濤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萬堆白雪。
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涌現出多少英雄豪杰。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
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我今日神游當年的戰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發。
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賞析:這首詞從總的方面來看,氣象磅礴,格調雄渾,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通篇大筆揮灑,卻也襯以諧婉之句,英俊將軍與妙齡美人相映生輝,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迭相遞轉,做到了莊中含諧,直中有曲。特別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氣魄和藝術力量塑造了一個英氣勃發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報國、壯懷難酬的感慨,為用詞體表達重大的社會題材,開拓了新的道路,產生了重大影響。
據俞文豹《吹劍錄》記載,當時有人認為此詞須關西大漢手持銅琵琶、鐵綽板進行演唱,雖然他們囿于傳統觀念,對東坡詞新風不免微帶譏消,但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這首詞的出現,對于仍然盛行纏綿悱惻之調的北宋詞壇,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二、關于白發的愛情詩句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古詩作品《將進酒》第二段,其全詩文如下: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三、形容頭發的詩句
1.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溫庭筠)
2.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杜甫)
3.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前一句句你可能用得著)
4.鬢似烏云發委地,手如尖筍肉凝脂。分明豆蔻尚含香,疑似夭桃初發蕊。
5.羅裾有長短,翠鬢無低斜。 長眉橫玉臉,皓腕卷輕紗。
6.鬢挽烏云,眉彎新月;肌凝瑞雪,臉襯朝霞。
7.眼波橫秀。乍睡起、茸窗倦繡。甚脈脈、闌干憑曉,一握亂絲如柳。
8.云鬢輕梳蟬翼,蛾眉淡拂春山。
9.鬢挽青云欺靛染,眉分新月似刀裁。
10.眉掃初春嫩柳;香肌撲簌瑤臺月,翠鬢籠松楚岫云。
11.倒暈連眉秀嶺浮,雙鴉畫鬢香云委。
四、求描寫頭發的詩,表達思念的
一、《秋浦歌》唐 李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解析:白發長長的,因為愁苦的心情。不知道鏡子里,白發蒼蒼的到底是誰?
二、《南歌子·倭墮低梳髻》唐 溫庭筠
倭墮低梳髻,連娟細掃眉。終日兩相思。為君憔悴盡,百花時。
解析:女主人公于此之時,自然倍加強烈地思念情人,難怪乎她要“為君憔悴盡”了。“憔悴盡”的女子容貌,一經詞人以“百花時”相映襯,便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差。
三、《月夜》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解析: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樣清圓,遙想閨中妻子,只能獨自觀賞。可憐幼小的兒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霧氣,或許沾濕了妻子的鬢發。
冷冷月光,該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何時才能團圓相見,倚靠薄帷共賞明月。那是一定月色依舊,就讓月光默默照干我們的淚痕。
擴展資料:
《秋浦歌》賞析: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發,似重復又非重復,它并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發的“白”字所能兼帶。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
詩眼就在下句的一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發,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奮其志能,愿為輔弼”的雄心。
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盡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志向始終不泯。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
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發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識其悲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
五、關于頭發的古詩
李白 秋浦歌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飛《滿江紅》
玉壺系青絲, 沽酒來何遲。
---李白《待酒不至》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李白《將進酒 》
樓上春風日將歇,誰能攬鏡看愁發。
---李白《搗衣篇》
猿聲催白發,長短盡成絲。
---李白《秋浦歌》
當年意氣不肯平,白發如絲嘆何益。
---李白《前有一尊酒行二首》
誰能書合下,白首太玄經。
---李白《俠客行》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李商隱《無題》
梨園子弟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白居易《長恨歌》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
寶髻松松挽就 鉛華淡淡妝成
紅姻翠霧罩輕盈 飛絮游絲無定
相見不如不見 有情還似無情
笙歌散后酒微醒 深愿月明人靜
---司馬光《西江月》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賀知章《回鄉偶書》
白發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楊慎《臨江仙》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陶淵明《桃花源記》
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木蘭辭》
“釵欲溜,髻微偏,卻尋霜粉撲香綿”
裊裊云梳曉髻堆,涓涓秋凈眼波回。”
學畫雙蛾苦未成,鬢云新結翠鬟輕”
。。。。。..以上選自《周紫芝詞集 》
美人浴,碧沼蓮開芬馥。
雙髻綰云顏似玉,素娥輝淡綠。
雅態芳姿閑淑,雪映鈿裝金斛。
水濺青絲珠斷續,酥融香透肉。
。。。。。。。。。.謁金門(閻選)
宿昔不梳頭,發絲披兩肩;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衛娘發薄不勝梳 。李賀《浩歌》
歐陽修的詞:
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情落游絲無定,有情還似無情……
【搗練子】
云鬢亂,晚妝殘,帶恨眉兒遠岫攢。
斜托香腮春筍嫩,為誰和淚倚闌干?
《詩經·鄘風·君子偕老》載:“鬒發如云,不屑髢也。。“鬒”意為頭發濃密而黑,“髢”意為假髻。這句古詩贊美了濃密而漆黑的頭發有如天上的烏云,擁有這樣一頭黑發便不屑于使用假的發髻了。后人常以烏云代指女人秀發,如“烏云高綰”詞語。
古人在稱贊婦女的美麗秀發時常以“鬒發”名之。如《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載:“昔有仍氏生女,鬒黑而甚美,光可以鑒,名曰玄妻。”《太平御覽》記載“上(漢武帝)觀其(衛子夫)發鬢,悅之”。衛子夫的一頭秀發一打開,就像黑色的瀑布一樣,閃閃發光,馬上吸引住了少年天子漢武帝。(據說武帝那時候正為沒有后代而苦惱,所以比較注重道家的某些觀點,比如頭發烏黑濃密者氣血旺,氣血旺者高壽多子。)《陳書·后主沈皇后列傳》附《張貴妃傳》記載:“張貴妃發長七尺,鬒發如漆,其光可鑒。”又如《昭明文選·七辨》曰:“鬒發玄髻,光可以鑒。”“鬒”和“玄”都是稱贊發黑的詞語。而頭發亮麗到可以當銅鏡照人的地步,令人嘆為觀止。
六、形容最長的頭發的詩句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釋義:白發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思像這樣長。
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秋浦歌》。
古詩全文: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釋文:白發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怎么會變得這樣的白。
擴展資料
詩句賞析:
這首詩采用浪漫夸張的手法,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之情。
首句“白發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張,似乎不近情理,一個人七尺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根本不可能。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才豁然明白,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白發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發,是內心愁緒的象征。
詩中有形的白發被無形的愁緒所替換,于是這三千丈的白發很自然地被理解為藝術的夸張。
后兩句“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一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難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發,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政治腐敗,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此時,李白已經五十多歲了,不僅理想得不到實現,反而受到壓抑和排擠。所以使詩人愁生白發,鬢染秋霜。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白發三千丈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用頭發表述愛情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