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離鄉的詩句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賀知章 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宋之文《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人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國情。
劉皂 旅次朔方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
二、表達離鄉游子心情的詩句句子
1、五代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釋義:門簾外傳來雨聲潺潺,濃郁的春意又要凋殘。即使身蓋羅織的錦被也受不住五更時的冷寒。只有迷夢中忘掉自身是羈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時的歡愉。
不該獨自一人登樓憑欄遠望,引起對故國的無盡思念和感慨。離開容易再見故土就難了。過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紅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對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間。
2、唐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釋義: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3、元代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釋義: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4、唐代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釋義:是誰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發出悠揚的笛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在這客居之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誰又能不生出懷戀故鄉的深情?
5、唐代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釋義: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三、描寫“離鄉”的詩句有哪些
1.《邊雁 》
候雁發金河,紛紛帶雪過。陣連關月小,聲斷塞風多。
高舉愁梁稻,低飛怯網羅。羽毛非敢惜,書禮奈君何!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cui)。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4.《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四、反映將士離鄉思親之愁的詩句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這首詩中,也寫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涼的氛圍。這樣的景色加上戍卒將士長年在邊關要塞,更覺寂寞。在這樣的氛圍中,忽然不知從何處傳來蘆笛聲,婉轉悲切,如泣如訴。這裊裊之音,深深地觸動了將士們的懷鄉之情。“一夜”可見思緒持續時間之長;“盡望”點出感染范圍之大。同樣,李白也寫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的詩句。都以蘆笛聲為誘因,表現深切的思鄉之情。悲涼哀怨,感人至深。
五、“背井離鄉”的詩句有哪些
1,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出自唐代:溫庭筠《商山早行》
白話文釋義: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震動;一路遠行,游子悲思故鄉。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輝;足跡依稀,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
2,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出自五代: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
白話文釋義:鴻雁已經飛回而音信毫無依憑,路途遙遠,要回去的夢也難形成。離別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遠它越是繁生。
3,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出自唐代:孟浩然《早寒有懷》
白話文釋義:樹葉飄落大雁飛向南方,北風蕭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彎彎襄水邊,遠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思鄉的眼淚在旅途流盡,看歸來的帆在天邊徜徉。
4,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出自唐代:王勃《九日登高》
白話文釋義: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回望故鄉,身處他鄉,設席送朋友離開,舉杯之際,分外愁。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我想北歸不得,鴻雁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5,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閑。家在夢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幾人還?——出自唐代:盧綸《長安春望》
白話文釋義:東風吹拂,微微春雨灑過青山;登高遠望,長安城中房舍疊嶂,草色閑閑。故園就在夢中,可是何時才能歸還;冬去春來,江上舟來舟往,又有幾人得以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