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哲理的詩句
古代哲理詩: 人生哲理詩句 1.(陸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煥《登鸛雀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 蘇軾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5.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6. 杜甫《望岳》: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7.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8. 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9. 朱熹《春日》: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0.劉禹錫《烏衣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1. 王灣《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2.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3. 蘇軾 《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 一山放過一山攔。
【哲理】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后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末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這的確是一首絕妙的哲理詩,無論在理致與筆趣上,都超過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詩,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著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
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一格。
《雪梅》 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詩深得梅與雪的天然風韻,且在吟詠之間,寄托了微妙的哲思與理趣。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琴詩》 (宋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于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后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觀書有感 》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現代哲理詩: 泥土(魯藜) 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 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 把自己當作泥土吧 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 簡析這首著名的哲理詩,曾經被多少青年人背誦,抄錄在自己的案頭作為座右銘。可是,歷史往往會與一些人開不大不小的玩笑。
這樣一首曾經影響和激勵過整整一代人的詩篇,在今天也會被某些時髦的人物嘲笑,認為這是一種陳腐了的過時觀念。據說,只有肯定自己的個人價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義的人。
土(林希) 附著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間里 你是塵埃 [簡析]此詩與魯藜那首《泥土》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啟迪和影響,但絕非重版,而是寫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從不同角度發現其哲理蘊涵。林希筆下的泥土不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價值的一面,而且還看到了。
二、【關于“花”“海”“人生”等的優美又有一定哲理的詩句短文只要優
垂釣者 在大海的岸邊,端坐著兩個垂釣者,一位老人,一位青年.有所不同的是,老人忙忙碌碌不停地下鉤、起竿.然后將鉤上的小魚摘下放進身后的水筒里;而青年卻安安靜靜,偶爾提起魚竿,也只是空空的,沒有一條魚.原來,老人用的是五六只小鉤,每只鉤上都能鉤上一條小魚.青年的魚鉤卻碩大無比,他一心只想釣大魚,在他眼中,老人是在糟踐釣魚者的形象,他對那些小魚簡直不屑一顧.夕陽快落山的時候,老人挑起沉甸甸的擔子高高興興地回家了,年輕人依舊不舍地盼望著大魚的出現.老人似乎并沒有多大的欲求,可他卻體味到了收獲的快樂.年輕人雖然意志堅定,執著不懈,卻因目標過大,難于實現,而一無所獲.生活有時并不像我們預想的那樣,期望越高得到的越多.一味地好高騖遠,貪多,圖大,會錯失身邊許多小的機會;到最后大事沒做成,小事也沒做好,弄得精疲力竭,一事無成.釣小者得多,釣大者反而得少,懂得適時放棄那些難以實現的目標,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抓住機遇,勇于拼搏,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去努力,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終有一天會享受到成功者的勝利和喜悅.。
三、含哲理的詩句
一)哲理詩句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4、沉舟側畔千帆過,并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等飛來峰》)
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11、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1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四、推薦100首有哲理的詩
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司馬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韓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劉勰)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差以毫厘,謬以千里。
(《漢書》)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吃一塹,長一智。
(古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
(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
(蘇軾)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D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齊書)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
(杜甫)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蘇軾)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漢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唐書)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劉勰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三國志)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劉彝)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E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杜甫) F 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禮記》)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國語)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戰國策》)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陳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
(宋·葉適)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廣賢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三國演義》) H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古詩詩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
(《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資治通鑒》)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見義不為,非勇也。
(論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劉基)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 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后出師表》)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論語)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 君子憂道不憂貧。
(論語)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L 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王勃)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晏殊)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呂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元曲·爭報恩)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 M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羅梅坡)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
(劉禹錫)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舊唐書) N 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
(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韓愈) Q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陶淵明)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棄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
五、含有哲理的詩句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陸游 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于開拓,發奮前進,就一定能取得成功;遇到困難,前途渺茫時,不喪氣,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會生出許多希望。 2.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腐朽沒落的舊事物,舊制度終究阻擋不住歷史前進的潮流,新生事物代表了社會前進的方向,充滿生機和活力;揭示了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贊美新生事物強大的生命力;歷史潮流不可阻擋,新生事物不可戰勝。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杜甫 一個人在事業上只有不斷攀登高峰,才能取得不平凡的業績。 4.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鶴樓》王之渙 站得高,目光遠大,視野開闊,才能飽覽千里風光;奮發向上,勵精圖治,才能不斷發現新境界。 5.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雪梅》盧梅坡 人和事物一樣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因此,要虛心學習,取長補短。
6.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虞世南 以品格高尚立身,以志存高遠處世,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高尚的品格,高尚的境界,自能贏得人們的信賴和尊重。
7.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題西林壁》蘇軾 看人、看事、看社會,要全面地、辯證地看,用發展的眼光看,不能以偏概全。
8.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夏日絕句》李清照 人生在世,就應該慷慨激昂,轟轟烈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特別是風華正茂的青年,更要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不辱歷史賦予我們的莊嚴使命。
9.問君何能耳,心遠地自偏。《飲酒》陶淵明 保持寧靜高遠的心境,就能自得其樂。
10.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李白 充滿自信,不斷追求,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11.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浣溪沙》蘇軾 要振作精神,樂觀向上,不要因為年老而消極悲觀。
12.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縮短距離。
1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蘇軾 自古及今,人間天上都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中有無法克服的遺憾,希望各自珍重。
14.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蘇軾 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彼此的心靈和精神也是相通的。
15.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山行》杜牧 不怕困難,不畏挫折,百折不撓,奮發進取的人生,才有意義。
16.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次北固山下》王灣 春夏秋冬,白天黑夜,時序交替,來去匆匆。 17.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無題》李商隱 只要彼此心心相印,情理相通,就能沖破阻隔,達到心靈的契合和感應。18.云霞,我愛山無價;行踏,云山也愛咱。
《雁兒落兼得勝令》張養浩 愛自然的人也會被自然喜愛;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必須和諧共處。 19.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己亥雜詩》龔自珍 老一輩的退出,是為了更好的關心培育下一代新人。 2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論詩》趙翼 天地間人才輩出,不要拘泥于古人,后人定能超出前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哲理是:新舊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新事物是從舊事物中孕育出來的。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哲理是: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聯系與變化發展的觀點。
“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履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
——唐詩《涇溪》 哲理是:矛盾雙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清代阮元《吳興雜詩》 哲理是:矛盾的特殊性,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
對待知識要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能弄虛作假,體現了唯物主義精神。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必須從實際出發,按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揭示了世間萬事萬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運動是絕對的,靜止僅僅是相對的。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
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說明人們既要承認事物的客觀規律,又要發揮熱鬧的主觀能動性,做到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鼓勵人們應當有所作為。 “禍兮福之所;福兮禍之所伏”。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曲則全,枉則直, 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任何矛盾都存在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雙方,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要全面地看問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人們必須不斷的提高自己,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簡析:勸勉人們努力珍惜青春年華,世間沒有后悔藥。有“失去才知可貴”的哲理。
海日生殘夜。
六、關于哲理的詩句
古代哲理詩:
人生哲理詩句
1.(陸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煥《登鸛雀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 蘇軾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5.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6. 杜甫《望岳》: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7.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8. 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9. 朱熹《春日》: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0.劉禹錫《烏衣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1. 王灣《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2.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3. 蘇軾 《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
一山放過一山攔.
【哲理】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后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末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這的確是一首絕妙的哲理詩,無論在理致與筆趣上,都超過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詩,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著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一格.
《雪梅》
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詩深得梅與雪的天然風韻,且在吟詠之間,寄托了微妙的哲思與理趣.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琴詩》
(宋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于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后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觀書有感 》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七、關于哲理的詩句大全
1、《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2、《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春日》
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