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渡漢江 古詩 翻譯
"嶺外音書斷,"
我自被流放到五嶺之外同家人的音信就已中斷
"經冬復歷春."
已度過了一個冬天.如今,又經歷了一春。
"近鄉情更怯,"
越是走近家鄉越是感到心虛膽怯
"不敢問來人。"
就是碰上一個從故鄉出來的人我也不敢向他們打聽家里的情況!
附上鑒賞此詩的點評:
這首詩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
這是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詩意在寫思鄉情切,但卻正意反說。寫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消息,擔心聽到環的消息,而傷了好的愿望。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作者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斷”字“復”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作者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么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問的家鄉一說在汾州(今山西汾陽附近),一說在弘農(今河南靈寶西南),離詩中的“漢江”都比較遠。所謂“近鄉”,只是從心理習慣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過了黃河就感到“近鄉”一樣(宋之問這次也并未逃歸家鄉,而是匿居洛陽)。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作者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因為作者貶居嶺外,又長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他們由于自己的牽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書斷”的時間越長,這種思念和擔心也越向兩極發展,形成既切盼音書,又怕音書到來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由貶所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后,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愿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透過“情更怯”與“不敢問”,讀者可以強烈感觸到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這種抒寫,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問這次被貶瀧州,是因為他媚附武后的男寵張易之,可以說罪有應得。但這首詩的讀者,卻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種共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已經舍去了一切與自己的特殊經歷、特殊身份有關的生活素材,所表現的僅僅是一個長期客居異鄉、久無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鄉時所產生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感情,卻具有極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維的現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聯結在一起。這首詩便是一例。人們愛拿杜甫《述懷》中的詩句“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和這首詩作類比,這正說明性質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時可以用類似方式來表現,而它們所概括的客觀生活內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二、李頻古詩《渡漢江》及意思
《渡漢江》
作者:李頻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注解】:
1、嶺外:大庾嶺之外,就是廣東。
【韻譯】:
久在嶺南居住,家鄉音訊全無;
經歷一個寒冬,又到立春時候。
距離家鄉越近,心中越發不安;
遇人不敢相問,唯恐消息不祥。
【評析】:
??這是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詩意在寫思鄉情切,但卻正意反說。寫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消息,擔心聽到環的消息,而傷了好的愿望。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三、渡漢江古詩是誰寫的
《渡漢江》,唐詩篇名,有三首:一首是五言排律,李百藥的作品;一首是五言絕句,宋之問(一說李頻)的作品;一首是七言律詩,元稹的作品.此三者以五絕《渡漢江》流傳最為廣泛,此詩收錄于《唐詩三百首》中,是作者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渡漢江 隋末唐初 李百藥 東流既彌彌①,南紀信滔滔②. 水擊沉碑岸③,波駭弄珠皋④. 含星映淺石⑤,浮蓋下奔濤⑥. 檣烏轉輕翼⑦,戲鳥落飛毛. 客心既多緒⑧,長歌且代勞⑨.渡漢江 唐 宋之問 這首詩最為出名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渡漢江 唐 元稹 嶓冢去年尋漾水, 襄陽今日渡江濆. 山遙遠樹才成點, 浦靜沉碑欲辨文. 萬里朝宗誠可羨, 百川流入渺難分. 鯢鯨歸穴東溟溢, 又作波濤隨伍員.。
四、渡漢江這首詩的意思是什么
我離開家鄉到了五嶺之外,經過了一個冬天,又到了春天。
因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沒有聯系,已經很長時間了。現在我渡過漢江趕回家鄉去,怎知離家越近,心情就越緊張。
因為怕傷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鄉,也不敢打聽家鄉情況。我離開了家鄉到了嶺南,經過了漢江,又到了瀧州。
因為交通不方便,我和家人失散。已經有很長時間了。
現在我渡過漢江趕回家鄉去,怎知離家越近,心情就越急迫。因為怕家人已經遭受自己牽連而發生不幸的事情,以致遇到認識的人,也不敢問家里人的情況。
渡漢江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在回家途中復雜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五、宋之問的《渡漢江》原詩
《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作者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斷”字“復”字,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作者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么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希望對你有幫助學習進步O(∩_∩)O謝謝。
六、渡漢江這首詩的意思是什么
我離開家鄉到了五嶺之外,經過了一個冬天,又到了春天。因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沒有聯系,已經很長時間了。現在我渡過漢江趕回家鄉去,怎知離家越近,心情就越緊張。因為怕傷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鄉,也不敢打聽家鄉情況。
我離開了家鄉到了嶺南,經過了漢江,又到了瀧州。因為交通不方便,我和家人失散。已經有很長時間了。現在我渡過漢江趕回家鄉去,怎知離家越近,心情就越急迫。因為怕家人已經遭受自己牽連而發生不幸的事情,以致遇到認識的人,也不敢問家里人的情況。
渡漢江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在回家途中復雜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七、“渡漢江”古詩的翻譯是
翻譯: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
越走近故鄉心里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渡漢江 唐代: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渡漢江》詩意在寫思鄉情切,真實地刻畫了詩人久別還鄉,即將到家時的激動而又復雜的心情。
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此詩不僅有巧妙的抒情藝術,而且有更深刻的體會。
作者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
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效果。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
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