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眉眼”的詩句有哪些
1、《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宋代: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2、《蝶戀花·早行》
宋代:周邦彥
月皎驚烏棲不定,更漏將殘,轆轤牽金井。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綿冷。
執手霜風吹鬢影。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樓上闌干橫斗柄,露寒人遠雞相應。
3、《天臺老僧》
唐代:貫休
獨住無人處,松龕岳色侵。僧中九十臘,云外一生心。
白發垂不剃,青眸笑轉深。猶能指孤月,為我暫開襟。
4、《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宋代: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5、《蝶戀花·早行》
宋代:周邦彥
月皎驚烏棲不定,更漏將殘,轆轤牽金井。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綿冷。
執手霜風吹鬢影。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樓上闌干橫斗柄,露寒人遠雞相應。
二、晚秋的詩句
1、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
杜甫 唐
佳士欣相識,慈顏望遠游。
甘從投轄飲,肯作置書郵。
高鳥黃云暮,寒蟬碧樹秋。
湖南冬不雪,吾病得淹留。
2、晚秋野望
劉滄 唐
秋盡郊原情自哀,菊花寂寞晚仍開。
高風疏葉帶霜落,一雁寒聲背水來。
荒壘幾年經戰后,故山終日望書回。
歸途休問從前事,獨唱勞歌醉數杯。
3、南湖晚秋
白居易 唐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但惜秋風多,衰荷半傾倒。
手攀青楓樹,足踏黃蘆草。
慘淡老榮顏,冷落秋懷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
萬里何時來,煙波白浩浩。
4、戚氏
柳永
晚秋天,一霎微雨灑庭軒。檻菊蕭疏,井梧零亂,惹殘煙。凄然,望江關。飛云黯淡夕陽閑。當時宋玉悲感,向此臨水與登山。遠道迢遞,行人凄楚,倦聽隴水潺湲。正蟬鳴敗葉,蛩響衰草,相應喧喧。孤館,度日如年。風露漸變,悄悄至更闌。長天凈,絳河清淺,皓月蟬娟。思綿綿。夜永對景那堪,屈指暗想從前。未名未祿,綺陌紅樓,往往經歲遷延。帝里風光好,當年少日,暮宴朝歡。況有狂朋怪侶,遇當歌對酒競留連。別來迅景如棱,舊游似夢,煙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長縈絆。追往事、空慘愁顏。漏箭移,稍覺輕寒。漸嗚咽畫角數聲殘。對閑窗畔,停燈向晚,抱影無眠。
三、帶蟬的詩句
柳永的《雨霖鈴》有蟬也有月: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帶月的太多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還有好多好多!
四、含有夸張手法的詩句
在盛唐詩人中,李白是藝術個性非常鮮明的一位;在中國詩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藝術個性也是獨一無二的。
李白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物象和具體事件做細致的描述。李白作詩,常以奔放的氣勢貫穿,講究縱橫馳騁,一氣呵成,具有以氣奪人的特點。
如《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以大鵬自喻,并非莊子式的逍遙以自適的大鵬,而是奮飛以引起震動驚怪的大鵬。在這不凡的浩大氣勢里,體現的是自信與進取的志向和傲世獨立的人格力量。
李白詩之所以驚動千古者在此。如他在《江上吟》詩中所說:“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州。”
灑脫不羈的氣質、傲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暴發強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它往往是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飚和噴溢的火山。
如《鳴皋歌送岑征君》抒寫對于政治黑暗、是非顛倒的憤慨: 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蝘蜓嘲龍,魚目混珠。
嫫母衣錦,西施負薪。若使巢、由桎梏于軒冕兮,亦奚異于夔龍蹩躠于風塵? 悲憤不平,慷慨激昂。
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和節奏變換,追摹情緒沖動時情感噴發奔涌的起伏跌蕩,讓人直接感受到心靈的震撼。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一開始便如行云流水般把濃烈激越的情懷抒寫出來,接著便是抑制不住的感情浪潮的噴發: 君不能貍膏金距學斗雞,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
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魚目亦笑我,謂與明月同。
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意鳴春風。《折楊》、《皇華》合流俗,晉君聽琴枉清角。
巴人誰肯和《陽春》,楚地由來賤奇璞。黃金散盡交不成,白首為儒身被輕。
一談一笑失顏色,蒼蠅貝錦喧謗聲。 這種情感表達方式,完全是李白式的。
與噴發式感情表達方式相結合,李白詩歌的想象變幻莫測,往往發想無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贈裴十四》)“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猿聲催白發,長短盡成絲。”(《秋浦歌十七首》其四)“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
(《金鄉送韋八之西京》)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一個想象與緊接著的另一個想象之間,跳躍極大,意象的銜接組合也是大跨度的,離奇惝恍,縱橫變幻,極盡才思敏捷之所能。 與作詩的氣魄宏大和想象力豐富相關聯,李白詩中頗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壯美意象。
他對體積巨大的壯觀事物似乎尤為傾心,大鵬、巨魚、長鯨,以及大江、大河、滄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歡吟詠的對象,李白將它們置于異常廣闊的空間背景下加以描繪,構成雄奇壯偉的詩歌意象。如《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的“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聲,白波九道流雪山。” 雄奇壯美的意象組合,給人以一種崇高感。
又如《渡荊門送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意象亦極為闊大壯觀。 但是,李白詩里亦不乏清新明麗的優美意象。
如“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 (《清溪行》)。“綠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秋浦歌》其十三)。
“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別儲邕之剡中》)。“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這些由清溪、明月、白鷺、竹色、白露等明凈景物構成的清麗意象,極大地豐富了李白詩歌的藝術蘊含。
因此,李白詩的意象,便有壯美與優美兩種類型。 李白在《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一詩中說:“有時白云起,天際自舒卷。
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他對白色的透明體,有一種本能的喜歡,最感親切的東西是月亮,其《月下獨酌》云:“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月的形象在李白詩中反復出現。
在李白詩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黃、綠、紫等。他天性開朗,喜歡明麗的色調,不喜歡灰暗色。
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具有清親明快的特點,明麗爽朗是其詞語的基本色調。他那些脫口而出、不加雕飾的詩,常呈現出透明純凈而又絢麗奪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茍同于世俗的高潔人格。
李白[又名:白,李太白,詩仙]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
或曰山東人,或曰蜀人。白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
初隱岷山,益州長史蘇颋見而異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可比相如。”天寶初,至長安,往見賀知章。
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見金鑾殿,奏頌一篇。
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酒徒飲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
五、顧太清的詩句
你弄錯啦。你說的這句詩是龔自珍的。《投宋于庭》
《投宋于庭》
清 龔自珍
游山五岳東道主,擁書百城南面王。
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 譯文1]
你的風姿讓人迷醉,更讓我久久難以忘記。
還記得那次在人群涌動中的相遇嗎?
你僅僅是握了握我的手,卻讓我的衣袖沾染了你芬芳的氣息,
多少年過去,一直未曾消散。
[ 譯文2]
茫茫渺渺的人海中,
我最想遇見的人就是你叢使要經歷多少歲月,
叢使曾錯失多少機會,我乃在認真盼望,
在那千萬人叢中 ,就算只有一次傾心的交握你的雙手,
便已足夠我的衣袖將存留你的風采煥發的芬芳,
久久也不會消散。
【鑒賞】 在成千上萬的人群中,很幸運地與你握了一下手,使我的衣袖直到三年后還留有香氣。描寫對某人的敬仰尊崇,一次握手,衣袖三年留有余香。“萬人從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兩句詩,常用來形容某人得到一份難得的寵遇,自覺受寵若驚,異常欣喜。
顧太清的一些名詞
楊柳風斜,黃昏人靜,睡穩棲鴉。短燭燒殘,長更坐盡,小篆添些。
紅樓不閉窗紗,被一縷,春痕暗遮。淡淡輕煙,溶溶院落,月在梨花。
——《早春怨·春夜》
這首詞語言自然靈動,清新蘊籍,看似不經意細品卻精巧輕靈,尤其是“不閉窗紗”,把窗外月下輕煙籠罩的梨花與室內氤氳的馨香幽幽然渾融一體,沒有傷春之悲,有的只是對黃昏月夜幽謐迷人春意的靜悄悄地享受,對美的敏銳精細的品味。人的一生哪怕擁有那么一時半會這樣的美妙時光,也足以令人欣慰
《醉翁操·題云林〈湖月沁琴圖〉》一詞中寫道:
悠然,長天,澄淵,渺湖煙,無邊。清輝燦燦兮嬋娟,有美人兮飛仙。悄無言,攘袖促鳴弦。照垂楊、素蟾影偏。
羨君志在,流水高山。問君此際,心共山閑水閑?云自行而天寬,月自明而露漙,新聲和且圓。輕微徐徐彈,發曲散人間,明月風靜秋夜寒。
她是朋友藝術作品的真正的知音,同時也在讀朋友畫中獲得美的體驗,并激發自己的藝術創作靈感,寫出這首“可入絕妙好詞之列的作品”(嚴迪昌語)。參考資料:http://**qu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