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說孤客最先聞中的最字用的好請聯系詩句所表達的情感作簡要
背景:劉禹錫曾在偏遠的南方過了一個長時期的貶謫生活;這首詩作于貶所,因秋風起、雁南飛而觸動了孤客之心 。
全詩如下: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把這句話放在全詩中來看,就可以理解啦。孤客是作者也就是劉禹錫。身在異鄉,政治上的苦悶,遠離親人朋友的慰藉,江州司馬先生也是吃五谷雜糧的凡夫俗子,最,只這一個字,便感覺觸目驚心,那份離愁苦悶郁郁,便突然感同身受!所以說最好。名家大作,你想怎么說就能怎么說!就是這么好! 希望能采納(*^__^*) 嘻嘻
二、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 詩中最能體現詩人心
孤客最先聞
《秋風引》
唐代: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譯文】
不知從哪里吹來了秋風,在蕭蕭的風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風吹動著庭園的樹木,樹葉瑟瑟。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無形的秋風卻分明已經盡在庭園。來到耳邊了,孤獨的旅人最先聽到了秋風的聲音。
詩以“秋風”為題;首句“何處秋風至”,就題發問,搖曳生姿,而通過這一起勢突兀、下筆飄忽的問句,也顯示了秋風的不知其來、忽然而至的特征。進一步推尋思索還暗含怨秋的意思,與李白《春思》詩“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句有異曲同工之處。秋風之來,既無影無跡,又無所不在,它從何處來、來到何處,本是無可究詰的。這里雖以問語出之,而詩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來就宕開詩筆。
“蕭蕭送雁群”一句寫耳所聞的風來蕭蕭之聲和目所見的隨風而來的雁群。化無形之風為可聞可見的景象,從而把不知何處至的秋風繪聲繪影地寫入詩篇。結合前兩句詩,脫胎于屈原《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和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而可以與這兩句詩合參的有韋應物的《聞雁》詩:“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但韋詩是以我感物,以情會景,先寫“歸思”,后寫“聞雁”。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指出,這樣寫,“其情自深”,如果“倒轉說”,就成了一般人都寫得出的普通作品了。這首《秋風引》前兩句所寫的秋風始至、鴻雁南來,正是韋詩后兩句的內容,恰恰是把韋詩倒轉過來說的。它是遠處落想,空際運筆,從聞雁思歸之人的對面寫起,就秋風送雁構思造境。至于韋詩前兩句的內容,是留到篇末再寫的。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把筆觸從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樹”,再集中到獨在異鄉、“歸思方悠哉”的“楚客”,由遠而近,步步換景。“朝來”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風至”,又承接次句的“蕭蕭”聲,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發問。它說明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卻又附著它物而隨處存在,此刻風動庭樹,木葉蕭蕭,則無形的秋風分明已經近在庭院、來到耳邊了。
"孤客最先聞”詩寫到這里,寫足了作為詩題的“秋風”,詩中之人還沒有露面,景中之情還沒有點出。"孤客最先聞。”才畫龍點睛,說秋風已為“孤客”所“聞”。這里,如果聯系作者的另一首《始聞秋風》詩,其中“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兩句,倒可以作“聞”的補充說明。當然,作為“孤客”,他不僅會因顏狀改變而為歲月流逝興悲,其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這首詩主要要表達的,其實正是這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但妙在不從正面著筆,始終只就秋風做文章,在篇末雖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寫到他“聞”秋風而止。至于他的旅情歸思是以“最先”兩字來暗示的。如照說,秋風吹到庭樹,每個人都可以同時聽到,不應當有先后之分。而惟獨孤客“最先”聽到,可以想見,他對時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這就是對“最先聞”的解釋。這些評語都稱贊這一結句曲折見意,含蓄不盡,為讀者留有可尋味的深度。從全詩看來,卻必須說“不可聞”,才與它的蒼涼慷慨的意境、高亢勁健的風格相融浹。兩個結句,內容相似,一用曲筆,一用直筆,卻各盡其妙。對照之下,可悟詩法。
這首詩借景抒情,主要表達的其實是這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它說明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卻又附著它物隨處存在,風吹樹動,蕭蕭木葉,那無形的秋風分明已經近在庭院、來到耳邊了。
三、關于孤舟的詩句
1、亭亭孤月照行舟
隋
《雜曲歌辭·胡渭州》
2、舟中饒孤興
唐
岑參
《送王大昌齡赴江寧》
3、孤負舟中杯
唐
岑參
《虢州南池候嚴中丞不至》
4、裴回孤客舟
唐
高適
《東平路作三首》
5、維舟日日孤
唐
杜甫
《纜船苦風,戲題四韻,奉簡鄭十三判官(泛)》
6、孤客小翼舟
唐
韓翃
《送南少府歸壽春》
7、孤溪雪滿維舟夜
唐
黃滔
《送僧》
8、豈勞孤棹送行舟
唐
徐夤
《帆》
9、孤鶴掠舟西過
元
虞集
《蘇武慢·憶昔坡仙》
10、孤村雨送釣時舟
宋
陸游
《野渡用前韻》
11、舟輕不礙孤帆重
近代
王國維
《菩薩蠻·西風水上搖征夢》
12、孤負山陰夜雪舟
宋
范成大
《次韻馬少伊、郁舜舉寄示同游石湖詩卷七首》
13、歸舟落孤帆
宋
方回
《次韻劉元煇喜予還家攜酒見訪三首》
14、莫留霜月孤伴舟
宋
方岳
《嚴陵待鎖》
15、系舟孤山腳
宋
葛立方
《八月二十日與館中同舍游西湖作》
16、孤帆煙雨舟
宋
黎廷瑞
《城中別徐山玉先生歸歸后奉寄》
17、維舟飯孤村
宋
梅堯臣
《黃駁》
18、移舟孤岫橫
宋
梅堯臣
《送張秀才之淮南》
19、舟航歲晚方孤客
宋
冉居常
《白帝廟》
20、不見孤帆不見舟
宋
釋有權
《頌古十一首》
21、孤影隨行舟
宋
司馬光
《謝君貺中秋見招不及赴》
22、維舟小孤下
宋
孫應時
《小孤山曉望》
23、易舟大孤傍
宋
吳可
《舟中即事》
24、孤煙汀際舟
宋
喻良能
《廣信道中》
25、一舟元夕臥孤村
宋
袁說友
《江上度元宵節》
26、我舟若孤鳧
宋
趙蕃
《除夕古體三十韻》
27、帆孤一葉舟
宋
趙蕃
《二十八日同臨湘尉曹呂益卿登岳陽樓》
28、水漫孤渡偶逢舟
明
邵寶
《通州相城呈同事諸公(二首)》
29、舟帶夕陽孤
明
徐賁
《送人之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