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戰亂照成社會混亂的古詩句
沙場行[樂府詩]
君不見,
沙場殘陽紅似血,
白骨千里露荒野.
遙望何處為戰場?
亂云衰草帶斜陽.
黃沙散漫風蕭索,
孤村無人空戰火.
腥風折草戰壕塌,
月冷黃昏血染沙.
野云落日黑云低,
秋風瑟瑟老鴉泣.
戰場髑髏纏草根,
荒村夜冷風叩門.
寧為太平犬,
莫做亂離人!
秋雨嗚咽似鬼哭,
天陰雨濕陰風撲.
戰火已熄鬼火綠,
狂沙亂走來復去.
戰馬哀嘶,
荊棘參差[cen'ci],
血袍污塵變做緇[zi].
征雁悲鳴,
暗夜如屏,
臥尸未寒血半凝.
冤魂怨魄無名留,
古來白骨誰人收?
年年征戰背故鄉,
家中妻小空相望.
秋月已圓人未全,
夜雨如淚泣漣漣.
二、形容“混亂”的詩詞有哪些
1、《逢病軍人》唐·盧綸
行多有病住無糧,萬里還鄉未到鄉。
蓬鬢哀吟長城下,不堪秋氣入金瘡。
2、《淮村兵后》宋·戴復古
小桃無主自開花,煙草茫茫帶晚鴉。
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
3、《三垂岡》清·嚴遂成
英雄立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難扶唐社稷,連城猶擁晉山河。
風云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
蕭瑟三垂岡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4、《悲青坂》唐·杜甫
我軍青坂在東門,天寒飲馬太白窟。
黃頭奚兒日向西,數騎彎弓敢馳突。
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白人骨。
焉得附書與我軍,忍待明年莫倉卒。
5、《歲暮》唐·杜甫
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
煙塵犯雪嶺,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三、描寫思緒凌亂的詩句,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我自嶺中來,穿行千里霧。若聞泉水鳴,是我來時路。”(《紅峪山莊答登山人》)。
“誰負素心逃市井,我懷醉眼賞農耕。光陰莫讓閑中度,風雨平生滿腹情。”
“生如葉落華時少,友似星稀聚不多。成敗從來千古事,十年一夢付吟哦。”(《苦旅》)
“成敗從來千古事,十年一夢付吟哦”
“花凋葉舞九山秋,不掩城郭富貴羞。燕嶺沉疴何足喜,灤河易岸正堪憂。長堤已換前朝柳,靜野難耕故地幽。明日風開千里霧,青天朗朗大江流。”
“天際雁鴻凌錦字,城中顯貴醉金樓,平湖十里悠悠水,難載心中一葉舟”
明日風開千里霧,青天朗朗大江流”,
斗膽臨屏欲問天,世間公正乃虛傳。堂皇臺上析廉恥,邊樹楷模邊斂錢。”(《七絕·有感某官》
四、哪句詩是李白關懷時局安危的詩句
1、最大氣蒼涼的景色描寫: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2、最自信的詩句: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3、最狂傲不羈的句子: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4、最無奈的詩句: 大道入青天,我獨不得出。 5、最膾炙人口的憂愁詩: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6、最細膩的景物描寫: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7、化為經典成語的詩句: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8、最驚心動魄的景物描寫: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9、最摧人淚下詩句: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10、中國人最熟悉最經典的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五、寫環境亂的詩句,急
蟬唐五代? 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詩意評析】這首詩借詠蟬以自況,自嘆身世,以喻自身的高潔。
前半首聞蟬而興,重在詠蟬;它餐風飲露,居高清雅,然而聲嘶力竭地鳴叫,卻難求一飽,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后半首直抒胸臆,他鄉薄宦,清貧漂泊,故園荒蕪,因而聞蟬以自警,同病相憐。
全詩層層深入闡述主題,立意新巧,寓意深遠,實屬詠物絕佳之作。這是一首哲理詩,借物喻人,詩中的蟬,實是作者自己。
以蟬來比喻高潔,抒發了位卑寄人籬下的感嘆。【詞語注釋】君:指蟬。
舉家:全家。清:清貧,清高。
薄宦:官職卑微。梗猶泛:喻漂泊無定。
梗,樹枝。泛,隨水漂流。
蕪:荒草。平:深齊。
疏欲斷:指蟬聲稀疏,將欲停止。以:因。
高:棲于高處。恨費聲:因恨而連聲嘶鳴。
【白話譯文】那么樣地清高,餐風飲露本難求飽;空中傳恨,枉費了你凄切聲聲。斷續的嘶鳴,直守到五更時刻;無情的高樹,相對著如此青青。
官職卑微,行蹤飄忽不定;家園難返,閑庭早已荒草叢生。可真煩勞了蟬兒你,鳴夏吟秋,提醒我不要同流合污;我定舉家保持高潔,甘于清貧。
【全詩注釋】:這是一首哲理詩,借物喻人,以蟬來比喻高潔,抒發了位卑寄人籬下的感嘆。 古人有云:「昔詩人篇什,為情而造文。
」這首詠蟬詩,就是抓住蟬的特點,結合作者的情思,「為情而造文」的。詩中的蟬,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首句聞蟬鳴而起興。「高」指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這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是白費,是徒勞,因為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
這是說,作者由于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這樣結合作者自己的感受來詠物,會不會把物的本來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蟬,本來沒有什么「難飽」和「恨」,作者這樣說,不是不真實了嗎?詠物詩的真實,是作者感情的真實。
作者確實有這種感受,借蟬來寫,只要「高」和「聲」是和蟬符合的,作者可以寫出他對「高」和「聲」的獨特感受來,可以寫「居高聲自遠」(虞世南《詠蟬》),也可以寫「本以高難飽」,這兩者對兩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實的。 接著,從「恨費聲」里引出「五更疏欲斷」,用「一樹碧無情」來作襯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
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并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里接觸到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
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綠和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于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
「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
詠物詩既以抒情為主,所以這種無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來一個轉折,拋開詠蟬,轉到自己身上。
這一轉就打破了詠蟬的限制,擴大了詩的內容。要是局限在詠蟬上面,有的話就不好說了。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作者在各地當幕僚,是個小官,所以稱薄宦。
經常在各地流轉,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處漂流。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懷念家鄉。
「田園將蕪胡不歸」,更何況家鄉田園里的雜草和野地里的雜草已經連成一片了,作者思歸就更加迫切。這兩句好象和上文的詠蟬無關,暗中還是有聯系的。
「薄宦」同「高難飽」、「恨費聲」聯系,小官微祿,所以難飽費聲。經過這一轉折,上文詠蟬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末聯「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又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法寫蟬。「君」與「我」對舉,把詠物和抒情密切結合,而又呼應開頭,首尾圓合。
蟬的難飽正與我也舉家清貧相應;蟬的鳴叫聲,又提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園蕪已平」,不免勾起賦歸之念。錢鍾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蟬饑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油然自綠是對「碧」字的很好說明)。
樹無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蟬棲樹上,卻恝置(猶淡忘)之;蟬鳴非為『我』發,『我』卻謂其『相警』,是蟬于我亦『無情』,而我與之為有情也。
錯綜細膩。」錢先生指出不僅樹無情而蟬亦無情,進一步說明詠蟬與抒情的錯綜關系,對我們更有啟發。
詠物詩,貴在「體物為妙,功在密附」。這首詠蟬詩,「傳神空際,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譽為「詠物最上乘」。
春望作者:【杜甫】 年代:【唐】 體裁:【五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解】:1、國破:指國都長安被叛軍占領。2、感時句:因感嘆時事,見到花也會流淚。
3、渾:簡直。4、不勝簪:因頭發短少,連簪子也插不上。
【韻譯】: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