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艾青《礁石》的賞析海洋、礁石各象征了什么
我正好很喜歡這首詩歌,下面是名家賞析,送給你《礁石》是艾青的一首短詩,只有兩節八句,但是,這首八句組成的簡短的抒情詩,卻用了比擬、象征等好幾種寫作手法,創造了歌一樣的旋律、畫一樣的景色、無窮的想象空間和深厚的意蘊.從詩歌的聲音語言層面分析,這首詩歌采用的是“自由詩體”,就聲音特點看,并不講究對句、平仄、押韻等等舊體詩歌的規矩,但是,其聲音方面也并非完全沒有節奏,比如第一節第一句的兩個“浪”字,可以算“同韻”,與接下來的第二節第二句句末的“樣”,是同一個韻,與第四句句末的“洋”雖然平仄不同,但是仍然是同一個韻,這樣,就在一定時間內形成一種音韻的循環,增加了語音和諧,構成了歌一樣的旋律.從詩歌的句式看,長短比較自由,但是最長的一句“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只有九個字,最短的一句“一個浪,一個浪”是六個字,其余幾句覺得字數介于中間,顯得相對整齊,體現了聞一多先生所說的“詩歌的建筑美”.這種分行、相對整齊的句式,使我們從外觀上一眼就能看出它與散文、小說句式的區別,這既是詩歌的慣例,也是區分詩歌和其它文體的最表面的形式.從這首詩歌的意境看,簡短的八句詩,給我們描繪了兩個主要的畫面:第一個,是無數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第二個,是礁石屹立,面對浩瀚的海洋.這兩個畫面,其實是同一個畫面,所不同的是,第一個畫面,著重描繪了被打碎的浪花,第二個畫面,著重描繪了挺立的礁石,視覺的中心點有了變化,使讀者關注到不同的層面.這就是說,“主導意圖”有所不同,第一個畫面的主導意圖,在于揭示“浪花”的反復攻擊,第二個畫面的主導意圖,在于突出礁石的傲然屹立.而且,詩歌語言構筑的畫面,和真實的繪畫有所不同.在詩歌中,畫面是動態的,就像在電影和電視中,視角是移動的,景物也是變動不居的,而繪畫中,作者卻只能采取一個固定的視角,其畫面雖然也力圖用特殊的筆墨語言寫出“動態”,但是,相比而言,總是靜態為主.詩歌這種畫面的營造,比繪畫更靈活.但是,詩歌中的畫面與繪畫的另一個不同,就是詩歌的畫面是“間接的”,是借助語言文字,間接描寫圖像的,而繪畫,則是直接描寫圖像的.這首詩歌在寫作手法上,采取了比擬的手法,如第一、二句:“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用“撲過來”描寫浪花,無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寫法,本來沒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觀意志,能主動對礁石發起攻擊.而接下來的是:寫礁石“打碎”浪花,同樣把礁石擬人化了,客觀事物的相磨相蕩,仿佛是人與人的斗爭.這里,就有了比喻、擬人,同時,在更深的層次上,有“移情”的作用.客觀事物本來沒有什么意志、目的,但是在作者看來,它們卻似乎有了意志、目的,實際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到了外物身上,給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了生命.就像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句子一樣,花何嘗濺淚?鳥何嘗驚心?不過作者“感時”、“恨別”,心意悲傷,帶著情感的有色眼鏡去看待外物,覺得外物好像也在悲傷一樣.這首詩歌的第二節,進一步寫礁石的“臉”、“身”和“笑”,更是清楚明白的擬人,而“移情”的審美心理活動,仍然滲透在其間.這樣的寫法,使客觀世界變得“人情化”,賦天地以生命,使生命的活力鼓蕩在宇宙間,確實是打動人心的好詩.這首簡短的詩歌,通過比喻、擬人的手法,注入作者的感情.但是,并沒有把事情說盡,而是只簡單地勾勒了兩個畫面,抓住事物的特點,而對其內涵,則采取“省略”的方式,沒有做出什么說明,這就增加了讀者猜測和想象的空間.在藝術中,“形象大于思想”,思想往往闡述得清楚明白,也就沒有多少想象的余地,而沒有想象的余地,沒有給讀者留出“填空”和“對話”的空間,也就不能引發讀者的“興味”,更不要說什么“領悟”和“暢神”了.相反,這首詩歌,語言凝練,采取“暗示”的手法,只作形象的勾勒,不作意義的闡發,把其中的意韻留給讀者去體會,增加了詩歌的美.這首詩的意蘊,具有無限闡發的空間.這可以一般地看作兩種力量的斗爭,又可以看作具體而有所指的敵我較量.還可以把礁石看作堅韌、不折不撓的精神的代表,等等.綜上所述,這首詩歌是比較優秀的詩歌.唯一令人感覺遺憾的,是所“暗示”的句子仍然簡單,缺少氣象混淪的感染力.。
二、關于礁石的詩句有哪些
1. 《 礁石 》
艾青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2. 《 礁石 》
屠岸
大海以軟浪的柔指
千百次地愛撫她的寵兒,
在千萬次的愛撫下,
礁石的肌膚變得光潔潤滑;
他匍匐在母親的胸膛上,
吸吮那永不枯涸的乳漿,
他在永遠搖蕩的搖籃里安臥,
聽潮水喃喃地唱著催眠的歌。
大海用千萬條頭發的弧線
織成一團愛意覆蓋孩子的臉;
礁石偎在母親的臂彎里,
讓柔情的高潮淹沒了自己。
大海尋找孩子的蹤影,
不知道這小小的身軀已經
在過多的愛流里沉淪。
1. 《礁石》是艾青1954年7月在南美旅行時寫的一首短詩。在一般人的筆下,礁石總是被描寫成阻塞航道、碰毀船只的丑惡事物,但艾青則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觀察和描寫它。在詩人看來,碰毀船只不是礁石的責任,因為事實是航船觸碰礁石而不是礁石去碰撞航船。礁石屹立在海上,受到的恰恰是海浪無休止的襲擊。因此,詩人筆下的礁石便成了受迫害又敢于斗爭的形象:為了求得生存,它頑強地同海浪進行搏斗,而且總是把“撲過來”的每一個海浪都“打成碎沫”;盡管傷痕累累,“象刀砍過一樣”,但仍巍然屹立,含著微笑,看著海洋。誠如詩人所說:“作為一個民族,作為一個要求生存權利的個人,遇到連續的迫害該怎么辦呢?”“這也只是從受到‘無休止地撲過來’的‘礁石’的角度所應采取的態度——它還有什么別的辦法呢?然而有人說礁石是‘與大大小小的航船為敵的’……他完全忘掉礁石是不可移動的,應該則‘大大小小的航船’不要去碰那頑固不化的礁石。這就是從兩種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的不同的結果。”(《艾青詩選·序》)可見礁石是一切被壓迫民族、一切被壓迫人民抗擊舊世界舊勢力的力量的象征。
2. 屠岸詩集:《晚歌如水》是詩人屠岸的詩歌精選集。屠岸是著名的詩人、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的詩風格淳樸,情感真摯,作品《濟慈詩選》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翻譯彩虹獎。2010年獲中國翻譯協會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書中選擇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詩歌精品150余首,代表著詩人七十年詩歌創作的精
三、詩中描寫大海寬闊廣、礁石林立的景象的句子
1、海水滿盈盈的,照在夕陽之下,浪濤像頑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躍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2、數葉白帆,在這水天一色金光閃閃的海面上,就像幾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輕悠悠地漂動著,漂動著。 3、浪花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能使人拋開煩惱,盡情地欣賞。
4、海水那么藍,使人感到翡翠的顏色太淺,藍寶石的顏色又太深,縱是名師高手,也難以描摹。 5、屹立在岸邊的沙灘上,向遠處望去,只看見白茫茫的一片.海水和天空合為一體,都分不清是水還是天.正所謂: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遠處的海水,在嬌艷的陽光照耀下,像片片魚鱗鋪在水面,又像頑皮的小孩不斷向岸邊跳躍 6、看著大海,我們的心胸似乎也變得開闊了.在這種境界里,使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海水漲潮了,海水中的波浪一個連著一個向岸邊涌來.有的升上來,像一座座滾滾動的小山;有的撞了海邊的礁石上,濺起好幾米高的浪花,發出“嘩。
。嘩。
。”的美妙聲音! 7、喜歡它安靜的樣子,咆哮的樣子…… 望眼過去那開闊無邊的大海,雄渾而蒼茫,把城市的狹窄、擁擠、嘈雜全都灰望道九霄云外。
8、難忘那清爽的潮濕的帶著談談的海腥味的海風,吹拂著人的頭發、面頰、身體的每一處的感覺。就像艷麗豐盈的女人一樣的誘人。
四、描寫礁石的句子
大海波濤洶涌,巨浪滔天.
海岸邊,礁石上,一個浪挾裹著一個浪,向他猛烈地撲過來.他屹然不動,靜候著海浪無休止的沖擊.海浪咆嘯著,震天動地地咆嘯著,異口同聲地響徹著同一個吼聲:“礁石,看我將你碾平!”
層層疊浪重重地壓向礁石,他仿佛已被巨浪無情地吞噬.可是,浪卻七零八碎地在他的腳下摔得粉碎,摔成一片細碎的白沫,很快,又散開,不在了.
潮起潮落,浪涌浪息.
礁石再看看自己,渾身的粗糙、坑凹,遍身上下滿是深沉凹陷的、縱橫交錯的傷痕.他明白,這刀砍過一樣的傷痕,他終其一生都將無法躲開.可是他更明白,這刀砍過一樣的傷痕,不正是他巨浪面前絕不低頭的生動的見證么?
于是,一浪平靜后,他依然挺直地站在那里,面含著揮之不去的微笑,恬靜地看著那蔚藍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