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詩十七日觀潮的詩意
《十七日觀潮》 作者:陳師道 原文: 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
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注釋: 1、十七日:農歷八月十七、十八是錢塘江潮最為壯觀的日子,潮水最大的日子。
2、漫漫平沙:廣闊無邊的江邊平坦的沙灘。 3、走白虹:走,奔跑和滾動;白虹:指錢塘江潮。
4、瑤臺:傳說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5、失手:因沒拿住(玉杯)而倒翻。
6、晴天:因滾動的錢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藍天也搖動不止。 7、晚日:因奔騰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詩意: 沙灘上潮水就像奔跑著的白虹, 天上的神仙不小心杯中美酒倒空。 晴朗的天空在清澈的江底搖動, 傍晚的落日在湍急的波浪中沉浮。
二、古詩十七日觀潮的詩意
《十七日觀潮》
作者:陳師道
原文:
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
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注釋:
1、十七日:農歷八月十七、十八是錢塘江潮最為壯觀的日子,潮水最大的日子。
2、漫漫平沙:廣闊無邊的江邊平坦的沙灘。
3、走白虹:走,奔跑和滾動;白虹:指錢塘江潮。
4、瑤臺:傳說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5、失手:因沒拿住(玉杯)而倒翻。
6、晴天:因滾動的錢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藍天也搖動不止。
7、晚日:因奔騰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詩意:
沙灘上潮水就像奔跑著的白虹,
天上的神仙不小心杯中美酒倒空。
晴朗的天空在清澈的江底搖動,
傍晚的落日在湍急的波浪中沉浮。
三、十七日觀潮每句詩句的意思
十七日觀潮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瑤臺失手玉杯空。
晴天搖動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漫漫平沙走白虹,
(一望無垠的沙灘上,潮水涌上來了,像一道白色的長虹;)
瑤臺失手玉杯空。
(是不是瑤臺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瓊漿潑向了人間,如此奔騰洶涌。)
晴天搖動清江底,
(澎湃的潮水中,藍天的倒影在水里顛簸搖動;)
晚日浮沉急浪中。
(夕陽西墜,浮沉出沒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四、描寫觀潮的詩句
1、錢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頭看不足。
──唐·徐凝《觀浙江濤》 譯文:錢塘江的潮水風光很有吸引力,讓人看到須發皆白,也覺得沒有看夠。 2、驚濤來似雪,一座凌生寒。
——唐·孟浩然《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 譯文:浪濤涌來,卷起了千堆萬堆白雪,觀潮的人啊,誰不感到寒氣凜冽。 3、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
——唐·李廊《憶錢塘》 譯文:中秋月色有如浩浩江水一瀉千里,半夜潮聲仿佛十萬軍馬奔騰前進。 4、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
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宋·陳師道 《十七日觀潮》 譯文:潮水方起僅如銀線,被江岸約束漸漸隆起。
這好像是天神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這樣氣勢浩大的潮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顛簸起伏,西落的太陽忽上忽下。
5、江水忽凝不敢東,海口哆張反西吐。 ——清·阮元《月望后至海寧州登海塘觀潮》。
譯文:江水突然凝固了不敢往東流了,海也突然把水往西涌。
五、描寫錢塘江潮的詩句
宋代大文豪蘇軾就寫過“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
北宋詩人王師道所寫贊美錢塘江潮的詩句《十七日觀潮》也一直被人們傳頌著:“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清。”這是唐代王維詠潮的詩句。
它的大意是:夕陽西下了,晚潮涌來,江水猛漲,碧水和藍天連成一片,好像春色充塞著天地。既寫了海潮的巨大氣勢,又寫了它特殊的壯觀美。
更多的還有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 杜甫:天地黯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
王在晉《望江臺》:海闊天空浪若雷,錢塘潮涌自天來。 李廓《憶錢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
劉禹錫《浪淘沙》: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孟浩然《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寬。驚濤來似雪,一座凌生寒。
李白《橫江詞》:海神東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如連山噴雪來。
白居易《潮》: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獨光陰朝復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徐凝《觀浙江濤》:浙江悠悠海西綠,驚濤日夜兩翻覆。錢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頭看不足。
蘇軾《觀浙江濤》: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鯤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
紅旗青蓋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會合古難必,此情此景那兩得。
愿君聞此添蠟燭,門外白袍如立鵠。 楊萬里《浙江觀潮》:“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
**《七絕·觀潮》: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六、《十七日觀潮》賞析
宋·陳師道(1053-1101),字履常,一字無己,別號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哲宗元佑時,由蘇軾等推薦,為徐州教授,后歷任太學博士、潁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家境困窘。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詞有《后山詞》。
【內容】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瑤臺失手玉杯空。
晴天搖動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注釋】
1.十七日:農歷八月十七、十八是錢塘江潮最為壯觀的日子。
2.漫漫平沙:廣闊無邊的江邊平坦的沙灘。
3.走白虹:走,奔跑和滾動;白虹:指錢塘江潮。
4.瑤臺:傳說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5.失手:因沒拿住(玉環)而倒翻。
6.晴天句:因滾動的錢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藍天也搖動不止。
7.晚日句:因奔騰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出處】
《十七日觀潮》選自陳師道《后山先生集》。
【作品賞析】
賞析一:錢江秋潮是聞名世界的景觀。詩歌第一句寫的是潮頭,像一道奔騰的白虹,剎 時蓋滿了江兩岸的沙灘;第二句寫的是掀起的水波浪花,讓人想象是天上的仙杯傾 倒而下,濺起的碎銀玉屑;三、四兩句是寫滿江涌動的潮水的力量,撼動了倒映其 中的天地日月。詩歌用比喻、想象、烘托手法寫出了錢塘江潮的勢和力。
賞析二:錢塘江在浙江省,江口是個大喇叭的形狀。海水漲潮倒灌進來,受到河床的約束,就會掀起巨大波瀾,這便是自古有名的錢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勢最猛,詩人觀潮選在十七這一天,正為欣賞那雄偉奇麗的壯觀。
詩的前兩句寫潮水洶涌而來的氣勢。潮頭的浪花連成一張,掠過兩岸平曠的沙灘,像一道白色的長虹迎面飛來。看到這情景,詩人腦海中忽然生出一個奇妙的想象:莫非瑤臺上的神仙失手碰翻酒杯,將那瓊玉液潑灑到人間來了嗎?
后兩句寫大潮波瀾壯闊的景象。近看潮水,藍天的倒影隨著浪濤的翻滾,在江底不停滯不前地搖晃;遠望西天,黃錯的落日隨浪濤的起伏,忽而上升,忽而下沉。這景象,要用“吞天吐日”來形容,是一點也不夸張的。
這首絕句,通過白色長虹的比喻,瑤臺潑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繪出塘江大潮的壯麗景色。全篇沒有用到一個抒情的字眼,卻句句觸發著讀著熱愛祖國山川、熱愛大自然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