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還知道哪些推敲詞句的故事舉例簡單說說
1.“春風又綠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傳說,王安石在寫這句詩句時,在原稿上曾經換過許多字,先用“到”,又改作“過”,后改作“入”,再改作“滿”,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選定了這個“綠”字。2.“云破月來花弄影”(宋?張先?《天仙子》)。
這句詞詞少意豐,一語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寫了三物四景,中間又用“破、來、弄”三字寫出三種連續的動態:云“破”而有月“來”,月“來”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隨風搖動、撫弄花影的幽雅姿態。
3.相傳,蘇東坡,一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互相題試。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
蘇東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后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
蘇東坡認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屬上品。”
一旁的黃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二、關于推敲古詩字的小故事
“推敲”一詞是指人們在寫文章、作詩賦時,斟酌字句,反復琢磨。說起“推敲”一詞的來歷,還有一個發生在賈島與韓愈之間的小故事。
唐代詩人賈島,字浪仙,曾做過和尚。他的詩多寫閑居情景,以五律見長,很注重詞句錘煉。韓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詩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風格雄奇;他的詩歌奇情壯思,寫景狀物,情趣盎然,有卓越的成就。
賈島初到京城時,有一天,他去郊外看望老朋友李凝。看到李凝住所的幽靜環境和附近的景色,便寫了一首詩《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廈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附言。”
在回來的路上,他騎在驢背上還在想這首詩。特別是詩中的“敲”字,是用敲字還是用推字,哪個字更貼切,一時還拿不準。想著想著,不知不覺地闖進了一隊人馬之中。原來是時任京兆尹的韓愈的一隊人馬從此路過。韓愈的隨從將賈島帶到韓愈面前問個究竟。賈島如實說出原委。韓愈聽后,感到這個年輕人作詩賦如此認真,很高興。韓愈認為用“敲”字更好一些。韓愈為賈島一字之師的故事,被后人傳為美談。
三、關于推敲古詩字的小故事
“推敲”一詞是指人們在寫文章、作詩賦時,斟酌字句,反復琢磨。
說起“推敲”一詞的來歷,還有一個發生在賈島與韓愈之間的小故事。唐代詩人賈島,字浪仙,曾做過和尚。
他的詩多寫閑居情景,以五律見長,很注重詞句錘煉。韓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詩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風格雄奇;他的詩歌奇情壯思,寫景狀物,情趣盎然,有卓越的成就。賈島初到京城時,有一天,他去郊外看望老朋友李凝。
看到李凝住所的幽靜環境和附近的景色,便寫了一首詩《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廈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附言。”
在回來的路上,他騎在驢背上還在想這首詩。特別是詩中的“敲”字,是用敲字還是用推字,哪個字更貼切,一時還拿不準。
想著想著,不知不覺地闖進了一隊人馬之中。原來是時任京兆尹的韓愈的一隊人馬從此路過。
韓愈的隨從將賈島帶到韓愈面前問個究竟。賈島如實說出原委。
韓愈聽后,感到這個年輕人作詩賦如此認真,很高興。韓愈認為用“敲”字更好一些。
韓愈為賈島一字之師的故事,被后人傳為美談。
四、詩人推敲詩句的故事
1、詩人賈島有一次騎著跛驢去拜訪朋友李余,一路上搜索詩句,終于得了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反復吟誦了幾遍,又想將“推”改為“敲”,他猶豫不決,于是在驢背上做推敲的姿勢,沖撞了韓愈的車騎。韓愈知道了原委后,幫他一起想認為還是“敲”字佳。
2、《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詩歌的代表作,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廣為人們傳誦。有家人藏有這首詩的詩稿,拿來一看,發現該句中的“綠”字,詩人一改再改。初云“到”,后圈去,注曰:“不好”;后改為“過”,復圈去;又改為“入”,旋改為“滿”;最后定為“綠”。
3、歐陽修看《畫錦堂記》,當讀到“仕官至將相,錦衣歸故鄉”時停住了,覺得這兩句意思太直,與上下文銜接也不太通順。因白天寫文章被催促,沒來得及仔細修改,晚上用心推敲,他決定在兩句中各加上一個“而”字成為:“仕官而至將相,錦衣而歸故鄉。”歐陽修想到這里,馬上牽出一匹好馬,將書童從夢中叫醒,把添字的事敘說了一遍。書童急忙騎馬向相州飛奔。第二天傍晚,終于趕上了韓琦派來的人,把“而”字補上。
五、詩人推敲詩句的故事
推敲”的故事可謂流傳久遠。詩人賈島有一次騎著跛驢去拜訪朋友李余,一路上搜索詩句,終于得了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反復吟誦了幾遍,又想將“推”改為“敲”,他猶豫不決,于是在驢背上做推敲的姿勢,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驚訝。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時候,跛驢沖撞了時任長安最高長官的韓愈的車騎。韓愈知道了原委后,不但不治他的罪,還和他一起想,最后認為還是“敲”字佳。后人就用推敲來比喻斟酌字句,反復琢磨。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古人做詩,反復推敲,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推敲”的故事可謂流傳久遠。詩人賈島有一次騎著跛驢去拜訪朋友李余,一路上搜索詩句,終于得了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反復吟誦了幾遍,又想將“推”改為“敲”,他猶豫不決,于是在驢背上做推敲的姿勢,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驚訝。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時候,跛驢沖撞了時任長安最高長官的韓愈的車騎。韓愈知道了原委后,不但不治他的罪,還和他一起想,最后認為還是“敲”字佳。后人就用推敲來比喻斟酌字句,反復琢磨。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詩歌的代表作,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廣為人們傳誦。有家人藏有這首詩的詩稿,拿來一看,發現該句中的“綠”字,詩人一改再改。初云“到”,后圈去,注曰:“不好”;后改為“過”,復圈去;又改為“入”,旋改為“滿”,先后改了十多次,始定為“綠”。為什么呢?“綠”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色彩鮮明,喚起江南一片春色,喚起聯想,引起游子思歸的念頭,與下文的“明月照我還”密切呼應。
膾炙人口的《題西林壁》是大文豪蘇軾游廬山所作,歷來為人們所贊賞。但據《東坡志林》,第二句原為“到處看山山不同”,后來才改為“遠近高低各不同”。“到處看山”,不僅意思與第一句重復,而且語言平平,讀來乏味,改為“遠近高低”,既再現了廬山的特點,又代表了不同的角度,意蘊無疑豐富得多,詩意也更加濃厚。
六、名人推敲詞句的故事
“春風又綠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傳說,王安石在寫這句詩句時,在原稿上曾經換過許多字,先用“到”,又改作“過”,后改作“入”,再改作“滿”,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選定了這個“綠”字。這個“綠”字用得很好,一個“綠”字把春風給江南披上了綠裝這一變化,生動而又形象地寫出來了,給人以動的感覺。這句詩是寫景,觸景生情,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鋪墊。
“云破月來花弄影”(宋?張先?《天仙子》)。這句詞詞少意豐,一語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寫了三物四景,中間又用“破、來、弄”三字寫出三種連續的動態:云“破”而有月“來”,月“來”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隨風搖動、撫弄花影的幽雅姿態。僅僅七個字,從天上寫到地下,云橫皓月、風弄花影,構成了一幅幽美朦朧的畫面,把云、月、花都擬人化了,賦予了它們豐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時使寧靜的畫面有了飛動之勢。
“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宋?周邦彥?《滿庭芳》)。我們的古人慣于活用詞語,形容詞、名詞都可以作動詞,且一作就作得鮮活生動,呼之欲出。想那黃口雛鳥從昂首待哺的嬌憨,慢慢豐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離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時光,更待其中親鳥的辛勞,形態種種,時日漫漫,到后來只得了一個“老”字,當真濃釅醉人。我們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過足了幾個月的時光。又一個雨“肥”梅子,又經了幾場雨呢?那該是從“小雨纖纖風細細”,到“拂堤楊柳醉春煙”,到“一枝紅杏出墻來”,再到“花褪殘紅青杏小”,最后還是在雨里豐肥。寫出了動態,寫出了形態,想那梅子從輕輕小小的羞澀,到黃黃肥肥的圓潤,那黃中暈紅的豐潤,怎不叫人垂涎!
最后,我們再來講一個宋人煉字的故事。相傳,蘇東坡,一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互相題試。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后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屬上品。”一旁的黃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蘇東坡、黃山谷吟誦著,玩味著,不禁托掌稱妙。
這樣一改究竟妙在何處?我們不妨也來玩味一番。“輕風”徐來,“細柳”動態不顯,怎能配得上“搖”、“舞”這類較露的動詞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處,與“輕” 、“細”相宜,顯得和諧,并且又把風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繪出了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給人以一種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隱”也欠貼切。試想,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滿大地,梅花自然沒有白天那么顯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這樣,好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強了這一首詩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輝。
詩人為了一個字而反復推敲,千錘百煉,這種一絲不茍的寫作精神,對我們的啟示應該是不言而明了吧。煉字,在今天看來,我們不妨把它看作寫作后的修改。我們同學寫作文時不注意修改,總是喜歡“一氣呵成”,然后萬事大吉。這不是一種好的作文習慣。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改。”我們真的應該向古人學學這方面的工夫。當然,我們大可不必“捻斷數莖須”,但是文章寫成后必要的修改還是很有必要的。
七、詩人推敲詩句的故事
1、詩人賈島有一次騎著跛驢去拜訪朋友李余,一路上搜索詩句,終于得了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反復吟誦了幾遍,又想將“推”改為“敲”,他猶豫不決,于是在驢背上做推敲的姿勢,沖撞了韓愈的車騎。韓愈知道了原委后,幫他一起想認為還是“敲”字佳。
2、《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詩歌的代表作,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廣為人們傳誦。有家人藏有這首詩的詩稿,拿來一看,發現該句中的“綠”字,詩人一改再改。
初云“到”,后圈去,注曰:“不好”;后改為“過”,復圈去;又改為“入”,旋改為“滿”;最后定為“綠”。 3、歐陽修看《畫錦堂記》,當讀到“仕官至將相,錦衣歸故鄉”時停住了,覺得這兩句意思太直,與上下文銜接也不太通順。
因白天寫文章被催促,沒來得及仔細修改,晚上用心推敲,他決定在兩句中各加上一個“而”字成為:“仕官而至將相,錦衣而歸故鄉。”歐陽修想到這里,馬上牽出一匹好馬,將書童從夢中叫醒,把添字的事敘說了一遍。
書童急忙騎馬向相州飛奔。第二天傍晚,終于趕上了韓琦派來的人,把“而”字補上。
八、【推敲的典故,賈島的,簡短些.】
來 歷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后,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換成“敲”.可他又覺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嘴里就邊推敲邊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毛驢闖進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里.韓愈問賈島為什么闖進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原文賈島初赴舉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作“敲”字,煉之未定,于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沖至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并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苕溪漁隱叢話》)譯文賈島當初在京城里參加科舉考試.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說:“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開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用心琢磨,反復錘煉,決定不下來,便在驢背上吟誦,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來,自言自語人家都很驚訝.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沖撞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部分,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于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韓愈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想的出神了,忘記了要回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于是并排騎著馬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好幾天不舍得離開.韓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賈島結為了朋友.。
九、賈島推敲原文意思,越簡便越好
原文
島初赴舉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作“敲”字,煉之未定,遂于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沖至第三節。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云云。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遂與并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與為布衣之交。
譯文
賈島初次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一天騎在驢背上吟得詩句道:“深夜萬簌寂靜,鳥兒棲息在池塘邊的樹枝上,僧人晚歸在月光下敲響寺院的門。”開始想要用“推”字,后來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詞句,一直未能確定用哪個字更精美傳神,于是在驢背上吟詠誦讀,還不停地伸手比劃“推”、“敲”的姿勢。這時,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韓愈正路過此地,賈島不知不覺沖撞到儀衛隊的第三部分。隨從人員將賈島推擁著帶到京兆尹韓愈面前,賈島一一解釋說出自己吟得的詩句。韓愈停馬佇立很久,對賈島說道:“還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與賈島并排騎馬而行回到官府。很長時間二人不舍離開,討論詩歌寫作,雖為大官,韓愈卻與賈島這個平民詩人結為好友。
一、王安石與賈島推敲的詩句有哪些故事
:賈島初次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一天騎在驢背上吟得詩句道:“深夜萬簌寂靜,鳥兒棲息在池塘邊的樹枝上,僧人晚歸在月光下敲響寺院的門。”
開始想要用“推”字,后來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詞句,一直未能確定用哪個字更精美傳神,于是在驢背上吟詠誦讀,還不停地伸手比劃“推”、“敲”的姿勢。這時,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韓愈正路過此地,賈島不知不覺沖撞到儀衛隊的第三部分。
隨從人員將賈島推擁著帶到京兆尹韓愈面前,賈島一一解釋說出自己吟得的詩句。韓愈停馬佇立很久,對賈島說道:“還是用‘敲’字更好啊。”
于是與賈島并排騎馬而行回到官府。很長時間二人不舍離開,討論詩歌寫作,雖為大官,韓愈卻與賈島這個平民詩人結為好友。
當然,還有一種回答: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過程中反復選擇、調動詞句,以求準確、妥帖地把心象物化為定型產品的操作情況。 【來 歷】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
詩成之后,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并,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又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門”"。
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
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么亂闖。
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哈哈大笑,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一門是關著的,推怎么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
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典故 推敲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
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敲”字,煉之未定,遂于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
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
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
遂并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字詞解釋: 1.赴舉:參加科舉考試2.京師:京城,此指長安3.煉:錘煉,這里指反復思考,寫詩的人叫“煉字 ”4.吟哦:吟詠5.引手:伸手6.訝:對……感到驚訝7. 韓退之:韓愈(768-824)字退之。
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在文學城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世盛稱其“文起八代之衰”)。
8.權:臨時代理。9.車騎:車馬10.已:停止。
11.俄:不久,指時間短。12.具:全部13.神游象外: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
游,離開。象,眼前事物。
14.立馬久之:讓馬停下來許久15.轡:馭馬的韁繩,這里指馬。16.并轡而歸:騎著馬一同走。
9.與為布衣之交:跟賈島結交為朋友。 17.留連:舍不得離開你可以任選一種哦o(∩_∩)o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