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江南的細雨霏霏灑灑,秦淮兩岸香擁翠繞,用了什么詩句
當江南的細雨霏霏灑灑
用的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秦淮兩岸香擁翠繞
用的是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是誰輕舞羅扇撲流螢
用的是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黯然神傷于秋風黃花中的舴艋小舟
用的是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和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當渭城的輕塵沾上衣襟
用的是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塞外的羌笛悠悠吹響
用的是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又是誰身披蓑笠狂歌大江東去
用的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挑燈醉看那吳鉤猶利
用的是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二、漁家傲詩句
詞(曲)牌介紹 詞牌名,雙調六十二字,仄韻。
又: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較常見,屬中呂宮,又有二:其一字句格律與詞牌同,有只用半闋者,用作引子;另一與詞牌不同,用作過曲。
《漁家傲》不見于唐、五代人詞,至北宋晏殊、歐陽修則填此調獨多。《詞譜》卷十四云:“此調始自晏殊,因詞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取以為名。”
詞牌釋義〔題考〕 【樂府紀聞】:“張志和自稱煙波釣徒,愿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作﹝漁歌子﹞。”按張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鷺飛”一詞,亦名﹝漁父詞﹞,其調之曲拍,不傳于后世。
而唐宋詞人,又多有﹝漁家樂﹞之作,其為描寫漁人生活之詞則同。至范希文乃有本調之創,題義蓋與﹝漁家樂﹞無二致也。
【東軒筆錄】云:“范文正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曲,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公嘗呼為‘窮塞王’之詞。
及王尚書素出守平涼。文忠亦作﹝漁家傲﹞一首以送之。”
是此調之創自希文,已可證明;惟所詠則漸涉于泛耳。 〔作法〕 本調六十二字;前后闋相同,完全惟七言仄韻詩兩絕合為一。
其所不同者僅有第三句協韻,以及下添一個三字句而已,但此三字句亦須協韻。﹝惜香詞﹞后段三字句不協韻,實系錯誤。
七言句第一三字平仄雖可通融,故如楊慎詞,于后半第三句作仄平平仄平平仄,則非初學者所宜法矣。 格律: ●●⊙○○●▲ ⊙○⊙●○○▲ ⊙●⊙○○●▲ ○⊙▲ ⊙○⊙●○○▲ ●●⊙○○●▲ ⊙○⊙●○○▲ ⊙●⊙○○●▲ ○⊙▲ ⊙○⊙●○○▲ (○平●仄△平韻▲仄韻) [編輯本段]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注釋】 1.塞:邊界要塞之地,這里指西北邊疆。
? 2.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3.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 4.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 5.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后漢山·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6.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譯文】 邊塞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
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峰里,長煙直上落日斜照著緊閉的孤城。
飲一杯陳酒思念著遠隔萬里的家鄉,可是燕然山上還沒有刻上平胡的功績,何時可以回歸家鄉無法預計。羌族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
遠征之人不能入睡,將軍和士兵們的頭發花白,戰士紛紛灑下眼淚。 【賞析】 宋名臣范仲淹的這首詞,寫在他率師西北邊陲, 平定西夏叛亂的時候。
這是二首評價上有爭論的作品, 歐陽修嘗呼為窮塞主之詞,揣度大意是說,作為主帥不 抒發雄豪慷慨之情,卻去寫塞外凄涼窮愁的景象與思歸 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歸田詩話》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經歷證明這首詞確實狀寫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 說:“以總帥出此語,宜乎士氣不振而無成功。”
這都是從 政治教育角度著眼的評價。另一些評家卻稱道其,寫得 “沉雄”,“有排蕩之勢”,“至今讀之猶凜凜有生氣”。
夏承燾先生則盛贊這首詞“情感渾厚,氣概闊大”。 筆者認為,任何一首詩詞的審美價值,是由多種藝術功能構成的。
這首《漁家傲》并非以軍事征戰為題材,而是寫邊塞將士對家鄉的懷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來衡量,而應該用藝術的尺度來衡量。它的藝術功能、藝術力量,在于抒情寫景,但即使從政治上要求,此詞的意義也并不消極。
“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正是這首詞最本質的思想亮點。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
后漢時,將軍竇憲追擊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紀功。詞中霜雪滿頭的老將軍,已擦干思鄉之淚,在戀家與報國的矛盾中,他是以戍邊軍務為重。
他盡忠職守,不建功勛于邊陲,雖有時思鄉心切,也是不打算歸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視而不見? 詞的上闋側重寫景。
秋來風景異,雁去無留意,是借雁去衡陽回雁蜂的典故,來反映人在塞外的思歸之情。為何思歸,是厭棄邊塞生活,不顧國家安危嗎?不是。
而是邊防凄厲的號角聲以及周遭的狼嗥風嘯聲,令人心寒。何況日落千嶂,長煙鎖山,孤城緊閉,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懷念故鄉的溫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一個長期戍邊的老將,惦念親人和家鄉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此句寫得最成功,僅10個字便勾勒出一派壯闊蒼茫的邊塞黃昏景致。
寫景是為了抒情。因此下閡一開頭就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濁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這里也暗喻心情重濁。為什么心情重濁?因為思歸又不能歸。
靖亂之,功未成,又何顏以上覲朝廷,下見百姓?“歸無計”,是說沒有兩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這矛盾的心緒下,遠方羌笛悠悠,攪得征夫們難以入夢,不能不苦思著萬里之遙的家鄉,而家鄉的親人可能也在盼望白發人哩。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這10個字扣人心弦,寫出了深沉憂國愛國。
三、體現出秋的寂寥的詩句
古人逢秋悲寂寥
真道天涼好個秋
長江悲已滯, 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 山山紅葉飛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塞下秋來風景異,羌笛悠悠霜滿地
寂寂柴門秋水闊
砧聲新報漢宮秋
蟬鳴黃葉漢宮秋
秋盡江南草未凋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銀燭秋光冷畫屏
巴山夜雨漲秋池
洛陽城里見秋風
戌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楓葉荻花秋瑟瑟
唯見江心秋月白
高高秋秋照長城
秋風葉下洞庭波
紅藕香殘玉筸秋
樂游原上清秋節
春花秋月何時了
秋到邊城角青哀
楚天千里千秋
布被秋宵夢覺
大漠窮秋寒草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