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稱贊鄭成功的詩句
鄭成功是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于官商家庭. 1624年農歷七月十四日,誕生于日本長崎縣平戶市千里浜.在日本渡過七個春秋,1630年間隨從其叔芝燕等回國,住安平(晉江市安海鎮)鄭府.鄭成功自幼聰明敏捷,八歲能通讀四書五經,十歲能寫入股文,文章過人,詞藻華麗典雅,十一,二歲,兼習春秋左傳,孫吳兵法,并能舞劍學射.十五歲的稟生,二十一歲攻入南京國子監太學,氣字軒昂,才華橫溢,獲得師長稱贊:"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
340年前的今天,侵占臺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向鄭成功投降,寶島臺灣重回祖國的懷抱.人物:"復臺開臺"第一人.民族英雄鄭成功(1624-1662),福建南安人.初名森,字大木,父為鄭芝龍.后明隆武帝賜姓朱,改名成功,字明儼,國內外都尊稱他為"國姓爺".由于時代與形勢的要求,鄭成功先是擔負起反清復明的使命,后來又順應歷史潮流,率軍驅逐
作案荷蘭侵略者,收復祖國領土臺灣,這體現了當時中華各族人民的利益.鄭成功是第一個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是第一個打敗西方殖民者的東方人.
民族英雄鄭成功
"代代傳"
高尚的情操,精湛的技術,堅強的意志,塑造了白衣天使美好的形象,鑄就了臨危不懼,舍生忘死,救死扶傷,無私奉獻的偉大"抗非精神".
二、贊美鄭成功的詩句》
1、《復臺》明末清初軍事家鄭成功
原文:
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譯文:
趕走荷蘭鬼子,披荊斬棘,來把寶島開發;要付出十年辛勤,才能恢復祖宗基業。我們有三千袍澤,象一家人樣親愛團結;任何艱難跋涉,都不能使我們忍心離別。
2、《竭鄭成功祠-其一》近代張學良將軍
原文: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
譯文:鄭成功是一個不受重用的臣子,但他卻能維護正義而去抵抗荷蘭人。
擴展資料:
鄭成功收復臺灣:
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后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的駐軍,收復臺灣,開啟鄭氏在臺灣的統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鄭成功
三、贊美鄭成功的詩句》
1、《復臺》明末清初軍事家鄭成功 原文: 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譯文: 趕走荷蘭鬼子,披荊斬棘,來把寶島開發;要付出十年辛勤,才能恢復祖宗基業。
我們有三千袍澤,象一家人樣親愛團結;任何艱難跋涉,都不能使我們忍心離別。 2、《竭鄭成功祠-其一》近代張學良將軍 原文: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
譯文:鄭成功是一個不受重用的臣子,但他卻能維護正義而去抵抗荷蘭人。 擴展資料: 鄭成功收復臺灣: 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后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的駐軍,收復臺灣,開啟鄭氏在臺灣的統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鄭成功。
四、贊美林則徐的詩句
最能贊美林則徐的感覺還是他自己寫的詩句:
七絕 ·林則徐
虎門一怒令硝煙,切恨西夷掠海沿。
揮筆如風驚案動,長空萬里舞云箋。
還有一首詩歌,作者:暗戀_桃花源
一百六十年多前的那一場大火
焚斷了一頁閉關鎖國的歷史
也燒毀了洋人虎視眈眈的發財夢
你的名字 從此讓列強們
咬牙切齒 夜不能寐
國人麻醉以久的神經 被灼醒了
這才懶洋洋地打了一個著名的噴嚏
然而 滿清的脊梁 如那
臭名昭著的老太婆一樣
終于無法 挺直
于是 就有了令無數后人扼腕嘆息的一筆
你被 放逐
(盡管那是一片養育了西域各族兒女的美麗草原是游牧著著名的天馬的地方)
放逐了你 便放逐了大清二百年江山
歷史如天山般永恒
百年過后 大清早已朽成一段枯槐
而你卻在十億人心碑上
灼灼閃光
還有一副對聯贊林則徐
上聯:附公者不皆君子,間公者必是小人,憂國如家,二百余年遺直在;
下聯:廟堂倚之為長城,草野望之若時雨,出師未捷,八千里路大星沉。
——左宗棠挽林則徐聯
以上供參考。
五、關于鄭成功的詩詞
歌頌鄭成功的詩句 1、蔡延鍇將軍見景生情,命筆寫下了七絕:“心存只手補天工,八閩兵今古同;當年古壘依然在,日光巖下憶英雄。”
對鄭成功贊美有加。 2、蔡元培先生也有一首七絕:“叱咤天風鎮海濤,指揮若定陣云高。
蟲沙猿鶴有時盡,正氣觥觥不可淘。”也對鄭成功大家贊頌。
3.氣止驚濤,波瀾處,白袍身覓。遙海望,北風狂嘯,浪流還擊。
五十萬頃國土裂,七千里路人聲寂。仰天嘆,三百載輪回,驕陽熄。
4.祭滄海,行舟疾。假潮水,山河辟。
渡我明師,踏浪驅荷夷。血染滄海何畏首,復我華夏猶不棄。
期夙愿,秣馬厲寒兵,江山易。 擴展資料: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歷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后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歷十五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臺灣,開啟鄭氏在臺灣的統治。
有《延平王集》行世。鄭成功死后,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臺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鄭成功。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贊美鄭成功林則徐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