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鐘聲詩詞
張繼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舟中送李十八(一作送僧)劉長卿釋子身心無有分,獨將衣缽去人群.相思晚望西林寺,唯有鐘聲出白云. 元稹的《哭子》:爾母溺情連夜哭,我身因事有時悲.鐘聲欲絕東方動,便是尋常上學時.韓翃的《題薦福寺衡岳暕師房》:春城乞食還,高論此中閑.僧臘階前樹,禪心江上山.疏簾看雪卷,深戶映花關.晚送門人出,鐘聲杳靄間.岑參的《郊行寄杜位》:崷崒空城煙,凄清寒山景.秋風引歸夢,昨夜到汝潁.近寺聞鐘聲,映陂見樹影.所思何由見,東北徒引領.詞有:仲殊和尚的《訴衷情》:清波門外擁輕衣.楊花相送飛.西湖又還春晚,水樹亂鶯啼.閑院宇,小簾幃.晚初歸.鐘聲已過,篆香才點,月到門時.張矩的《應天長》:翠屏對晚,鳥榜占堤,鐘聲又斂春色.幾度半空敲月,山南應山北.歡娛地,空浪跡.謾記省、五更聞得.洞天曉,夾柳橋疏,穩縱香勒.前度涌金樓,笑傲東風,鷗鷺半相識.暗數院僧歸盡,長虹臥深碧.花間恨,猶記憶.正素手、暗攜輕拆.夜深后,不道人來,燈細窗隙.。
二、帶敲字的詩句
含有“敲”字的古詩句有:
1、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唐·賈島《題李凝幽居》)
2、客疏慚歠醢,僧熟認敲門。(宋·陸游《九月初作》)
3、敲門忽有岷山使,慚愧交情未作疏。(宋·陸游《秋獲后即事》)
4、醫為疾平新掃跡,客知睡美罕敲門。(宋·陸游《退居》)
5、庭花著雨晴方見,野客敲門去始知。(宋·陸游《午寢》)
6、剝啄敲門嫌特地,緩拖藤杖隔籬看。(宋·陸游《江上散步尋梅偶得三絕句》)
7、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宋·趙師秀《約客》)
8、蹇驢秋斃瘞荒田,忍把敲吟舊竹鞭。(唐·李洞 《斃驢》)
9、輸租得鈔官更催,踉蹡里正敲門來。(宋·范成大 《催租行》)
10、敲石軍中傳夜火,斧冰河畔汲朝漿。(唐·韋應物 《送孫徵赴云中》)
11、羲和敲日玻瓈聲,劫灰飛盡古今平。(唐·李賀 《秦王飲酒》)
12、敲棋徒自譜,得句索誰和?(清·秋瑾 《思親兼大兄》)
13、敲門若我訪,倒屣欣逢迎。(唐·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魯望》)
14、便有好事人,敲門求醉帖。(宋·蘇軾 《孫莘老寄墨四首》其一)
15、抱叢窺我方醉臥,故遣啄木先敲門。(宋·蘇軾《詠梅》)
16、敲門問野老,謂是鹽亭族。(元·王冕《傷亭戶》)
三、形容“鐘聲回蕩”的句子有哪些
(1)浸透腐臭的惡風,掀起亡人的尸裹;陰郁之時……,那鐘聲低鳴,群鴉四散!
(2)夜里的鐘聲是格外沉厚的,仿佛一敲之下,它非但不上揚,反而向山下落了下去,一直往谷底沉。
(3)新春的鐘聲不停地敲,我的祝福不停地送。千言祝福一句話:新春快樂,祥瑞新年!
(4)那清悠輕忽的鐘聲又傳來,如緣分,在嗚咽。
(5)傳說鐘樓原有一口鐵鐘,但聲音不夠宏亮,于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來鑄鐘。可是三年過去,銅鐘仍然沒能鑄好。皇帝發怒了,斬了監鑄太監,并限令八十天內鑄好大鐘,否則就把全體工匠處斬。
(6)新年的鐘聲是一種祝福,讓我們學會感恩,學會自足常樂; 新年的鐘聲是一種希望,讓我們學會努力,學會為理想奮斗不息。
(7)鐘聲又鳴響了……一聲又一聲,靜謐而安詳,即使在女人做新娘的那個好月份里,鐘聲里也總帶有秋天的味道。
(8)世上最無謂的事就是按鐘聲安排自己的行動,而不按照正常的理性與智慧的裁奪。
(9)十二點的鐘聲伴著絕望在耳際敲響。我知道,這里一切的繁榮我都帶不走;不論是一顆璀璨的明珠,還是一抹最真摯最幸福的微笑。
(10)鐘樓的底座為正方形,石磚砌成,樓為磚木結構,三層青綠色的屋檐的四角上翹著,上邊刻有八只精致的木雕小獸,十分逼真。檐上檐下,有古銅色的木雕惟妙惟肖。樓層之間的紅柱,紅色的門扇與黃色的墻壁搭配在一起,顯得很漂亮。
(11)鐘樓位于西安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中心。樓頂覆蓋著琉璃瓦,紅橡綠瓦,交相互映。每層樓的四角翹起,猶如飛鳥展翅,形式典雅、優美。據說它的頂是木心金表的,在陽光的照耀下,更顯得金光四射,燦爛輝煌,為鐘樓增添了神彩。
(12)我悄悄地走近你,生怕擾亂你的安寧,遠方傳來新年的鐘聲,你聽到了嗎?那就是我對你的祝福。
(13)假若你是鐘聲,請把回響埋在落葉中。等明年春醒,我將以溶雪的速度奔來。
(14)世紀末的鐘聲敲響,城市的一切依舊像往常一樣翻滾前進著。所有的秘密,都安全無比。
(15)鐘樓,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但仍然保持著原先的雄姿。樓內的彩繪雖在1739年翻修時已換了清朝的圖案,但仍然十分賞心悅目,不失典雅的古代圖案之風。樓的各部分都是木質結構,既齒合嚴密,又十分輕便。
四、寺廟晚上十一點敲鐘
查了一點關于這方面的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對《楓橋夜泊》質疑文章的回應 天涯社區關天茶社2003年5月21日發表的一篇題為《東方智慧和西方智慧》的文章說:中國人認為為了達到“文采”效果,犧牲描述事實的準確性也是可以的,所以才有張繼的問題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月落本應該是黎明時分,后面又說“夜半”,夜半與月落的時間相關顯然不對;烏鴉是白晝動物,和雞一樣晚上睡覺,半夜聽到烏鴉叫,就像半夜雞叫一樣不自然;再者寺院也鮮有半夜敲鐘的,“夜半鐘聲”也讓人感到詫異。
由于中國詩詞并不著重“寫實”,而著重“寫意”,只要意境好,即使詩境與現實不符,也仍被認為是好詩。 對這種觀點,筆者不敢茍同。
在一般情況下,烏鴉不在夜間啼叫,但不等于說烏鴉夜啼的情況絕對不會發生。其實,漢樂府中就有《烏夜啼》的曲名(傳說劉義慶因為觸怒文帝,被囚在家中。
他的小妾在夜聽到烏鴉啼叫,他認為這是吉兆。果然,劉義慶很快獲釋,于是他以《烏夜啼》為曲名作了一個曲子。
這以后,這個曲名就流傳開了)。又如,唐教坊曲及后來的南北曲都有《烏夜啼》曲名。
很顯然,我們是不能將這些曲名和傳說故事全部勾銷。曹操在他的《短歌行》里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句子,我們能否以“烏鴉的習性”夜間棲宿于巢中不出為由去否認,說這月明之夜南飛的烏鵲是曹操的杜撰呢?事實上,夜間棲宿巢里的烏鴉,在有些情況下,比如說受到什么驚擾,是會飛起來、叫起來的。
具體到張繼的這首詩,當時,烏鴉因為嚴寒而半夜啼叫,是完全有可能的。 “夜半”當然有“月落”。
按照地理學的知識,月落的時間是半夜,那月出的時間應是中午,根據月亮出沒的時間關系,本詩的月相應是上弦月,亮面朝西,上半夜見于西天。 至于對“夜半鐘聲”的質疑,早就不新鮮了。
在宋代,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說:“唐人有云:姑蘇臺下寒山寺,半夜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
首先,他的引文存在失誤,如誤將“城外”為“臺下”,“夜半”為“半夜”,不知道是他記錯了,還是所見到的版本不同。其次,歐陽修提出的問題,只能說明他對實際情況缺乏了解。
在唐代,蘇州一帶就有夜半敲鐘的習慣,當時叫“無常鐘”。唐代不少詩人寫過“夜半鐘”。
如陳羽《梓州與溫商夜別》詩云:“隔水悠揚午夜鐘”;白居易詩云:“新松秋影下,半夜鐘聲后”;皇甫冉詩云:“夜半隔山鐘”;于鵠詩云:“遙聽緱(hou)山夜半鐘”。這些都是唐代詩人所聽到的各地半夜鐘聲。
后世的范元實《詩眼》又從《南史》找到半夜鐘的典故;《石林詩話》還證明南宋時蘇州佛寺還在夜半打鐘。到清代,《漁洋詩話》與《全唐詩話續編》等書還在批評歐陽修的主觀臆斷。
不僅在唐代,不僅在典故上,歷代詩人墨客到寒山寺游覽后留下的詩句中,仍然可以發現寒山寺一直是夜半敲鐘的,像宋人陸游詩云:“客枕依然半夜鐘”;明人唐寅詩云:“客船夜半鐘聲渡”;清人王士鎮詩云:“疏鐘夜火寒山寺”等。由此看來,歐陽修的批評指責實在是想當然。
五、請問
“夜半鐘聲到客船”出自,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
原文:
楓橋夜泊
作者: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創作背景:
根據《唐才子傳》卷三記載,張繼于“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也就是說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賞析:
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的襯托,使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里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
全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參考資料
俞平伯.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六、楓橋的鐘聲,大漠的孤煙的詩句
楓橋的鐘聲出自: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大漠的孤煙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
1、《楓橋夜泊》
唐代: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2、《使至塞上》
唐代: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邊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黃河邊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時遇到偵察騎士,告訴我都護已經到燕然。
擴展資料:
《楓橋夜泊》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
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使至塞上》創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
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并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其實是王維被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楓橋夜泊》賞析:
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
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
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
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使至塞上》賞析:
詩在表現上采用的是兩兩對照的寫法。“征蓬”于詩人,是正比,而“歸雁”于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詩人迎著漠漠風沙象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
五、六兩句寫景,境界闊大,氣象雄渾。這一聯由兩個畫面組成。第一個畫面是大漠孤煙。置身大漠,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這樣一副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
昂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云影。不見草木,斷絕行旅。極目遠眺,但見天盡頭有一縷孤煙在升騰,詩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似乎覺得這荒漠有了一點生氣。
那是烽煙,它告訴詩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孤煙直”,突出了邊塞氣氛。從畫面構圖的角度說。在碧天黃沙之間,添上一柱白煙,成為整個畫面的中心。
自是點睛之筆。《坤雅》:“古之煙火,用狼煙,取其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清人趙殿成說:“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這又是從用字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