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易水送別“時荊軻慷慨悲歌的歌詞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風聲蕭蕭地吹呵,易水寒氣襲人,壯士在此遠去呵,不完成任務誓不回還!
出自《史記·刺客列傳》,全文是: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忼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荊軻(?—前227年)〕戰國衛人(今河南北部)。稱荊卿,又名慶卿。為燕太子丹客卿。受命赴秦刺秦王,事不成而被殺。《戰國策·燕策三》:“荊軻將入秦,燕太子丹及眾賓客白發冠而送之。至易水上,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二、荊軻刺秦前所說的詩句是什么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噓氣成白虹。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出自《史記·刺客列傳》里:當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邊送別荊軻去刺秦王,太子丹和賓客以及荊軻的幾個朋友,全體穿戴起白衣白帽,一同相送。
直送到易水旁邊,今河北易縣附近,揮淚訣別;高漸離擊筑,荊軻合著音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悲壯的歌聲激起了送行者無比悲憤慷慨的心情。荊軻唱著,頭也不回地走了。
給后人留下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詩句。 戰國策·荊軻刺秦王里也有記載。
三、歌詠荊軻的詩句
《詠荊軻》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發指危冠,猛氣沖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馀情。
《讀荊軻傳》
年代: 宋 作者: 高斯得
夜讀荊軻傳,掩卷喟然嘆。結交天下士,賢哉太子丹。
報秦一片心,秋蓮孤劍寒。介紹田先生,得結荊卿歡。
太子一語疑,先生甘自殘。荊卿欲藉手,臨事敢開口。
走見樊於期,愿借將軍首。將軍搤擥言,念此固已久。
得復平竹仇,性命何足有。四雄英烈風,精誠凌白虹。
函關初未入,氣已吞祖龍。其事雖不就,簡牘光無窮。
奈何今之人,蹙縮如寒蟲。
《和陶詠荊軻》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秦如馬后牛,呂氏非復嬴。天欲厚其毒,假手李客卿。
功成志自滿,積惡如陵京。滅身會有時,徐觀可安行。
沙丘一狼狽,笑落冠與纓。太子不少忍,顧非萬人英。
魏韓裂智伯,肘足本無聲。胡為棄成謀,托國此狂生。
荊軻不足說,田子老可驚。燕趙多奇士,惜哉亦虛名。
殺父囚其母,此豈容天庭。亡秦只三戶,況我數十城。
漸離雖不傷,陛戟加周營。至今天下人,愍燕欲其成。
廢書一太息,可見千古情。
《過荊軻冢四絕句》
年代: 宋 作者: 晁說之
過華逾河勢北傾,何人來此葬荊卿。千金匕首安知在,易水寒來尚有情。
四、《荊軻刺秦王》"易水送別"中能表現荊軻慷慨悲狀的一句是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以此得名,而短短的兩句詩乃永垂于千古。在詩里表現雄壯的情緒之難,在于令人心悅誠服,而不在囂張夸大;在能表現出那暫時感情的后面蘊藏著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時的沖動。大約悲壯之辭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難于辨別真偽,于是字里行間不但欺騙了別人,而且欺騙了自己。許多一時興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讀起來也覺得索然無味,正是那表現欺騙了自己的緣故。《易水歌》以輕輕二句遂為千古絕唱,我們讀到它時,何嘗一定要有荊軻的身世。這正是藝術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時間與空間而訴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蕭蕭”二字詩中常見。古詩:“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風蕭蕭”三字所以自然帶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說“登山臨水兮送將歸”,而這里說:“壯士一去不復還”,它們之間似乎是一個對照,又似乎是一個解釋,我們不便說它究竟是什么,但我們卻尋出了另外的一些詩句。這里我們首先記得那“明月照積雪”的遼闊。
“明月照積雪”,清潔而寒冷,所謂“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易水歌》點出了寒字,謝詩沒有點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詩說“風急天高猿嘯哀”,猿嘯為什么要哀,我們自然無可解釋。然而我們不見那“朔風勁且哀”嗎?朔風是北風,它自然要剛勁無比,但這個哀字卻正是這詩的傳神之處。那么壯士這一去又豈可還乎?一去正是寫一個勁字,不復還豈不又是一個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個道理,何況都是名句,何況又各不相關。各不相關而有一個更深的一致,這便是藝術的普遍性。我們每當秋原遼闊,寒水明凈,獨立在風聲蕭蕭之中,即使我們并非壯士,也必有壯士的胸懷,所以這詩便離開了荊軻而存在。它雖是荊軻說出來的,卻屬于每一個人。“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這一點知,我們人與自然間的一點相得,這之間似乎可以說,又似乎不可以說,然而它卻把我們的心靈帶到了一個更遼闊的世界去。那廣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來,我們在狹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記,在文藝上乃又認識了它,我們生命雖然短暫,在這里卻有了永生的意味。
專諸刺吳王,身死而功成,荊軻刺秦王,身死而事敗。然而我們久已忘掉了專諸,而在贊美著荊軻。士固不可以成敗論,而我們之更懷念荊軻,豈不正因為這短短的詩嗎?詩人創造了詩,同時也創造了自己,它屬于荊軻,也屬于一切的人們。
五、關于荊軻的詩句
春秋戰國門荊軻
作者:周曇 年代:唐
反刃相酬是匹夫,安知突騎駕群胡。
有心為報懷權略,可在於期與地圖。
丙午十月十三夜夢過一大冢傍人為余言此荊軻
作者:陸游 年代:宋
采藥游名山,物外富真賞。
秋關策蹇驢,雪峽蕩孤槳。
還鄉忽十載,高興寄遐想。
夢行河潼間,初日照仙掌。
坡陀荊棘冢,狐兔伏蓁莽。
悲歌易水寒,千古見精爽。
國讎久不復,驚覺泚吾顙。
何時真過茲,薄酹神所饗。
荊軻
作者:張耒 年代:宋
燕丹計盡問田生,易水悲歌壯士行。
嗟爾有心雖苦拙,區區兩死一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