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郊游子吟最能表達情感的詩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唉!誰說那陽光下的小草,
能報答春光的沐浴?
最后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 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 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 于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于萬一呢。 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 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 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 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 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 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游子吟》留給 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二、古詩"游子吟"表達的情感與什么詩詞表達的情感相同的
古詩《游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創作的一首五言詩,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同樣有關于表達母愛情感的詩歌有:元代詩人楊維楨的《慈母愛》、唐代李商隱的《送母回鄉》等。
1、《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全詩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并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之情。此詩情感真摯自然,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2、《慈母愛》慈母愛,愛幼雛,趙家光義為皇儲。龍行虎步狀日異,狗趨鷹附勢日殊。膝下豈無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夜闥鬼靜燈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百官不執董狐筆,孤兒寡嫂夫何呼?於乎,床前戳地銀柱斧,禍在韓王金柜書。
大致意思是說,趙光義當上皇帝以后,趨炎附勢之徒日益多了起來,以“兒女未長大,夜靜模糊”比喻朝政黑暗,又沒有正人君子,直臣忠臣,作者是元末明初時人,所以此詩應當是對時局朝政的感概,“表達了對母親的愛”這種詩意似乎沒有多少,除了開頭那一句。
3、《送母回鄉》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其特點這一首是五言律詩,敘事抒情,真摯感人,催人淚下。
情感表達了作者無法回報母親,醫治母親的懊悔,內疚,悔恨,悲痛的情感。
三、游子吟是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嗎
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后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于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于萬一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于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游子的共鳴。
孟郊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本篇題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計劃反對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制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后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于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得了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全詩最后用一雙關句,寫出兒子對母親的深情。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游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表達了感謝母親的思想感情.
樂府詩的體名
"樂府"一詞,最初是指主管音樂的官府。樂府原來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掌管宴會、游行時所用的音樂,也負責民間詩歌合樂曲的采集。作為詩體名的“樂府”最早即指后者,后來也用以稱魏晉到唐代可以配樂的詩歌和后人效仿的樂府古題的作品。
四、《游子吟》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游子吟》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于是寫出這首發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游子吟》寫于溧陽(今屬江蘇)。此詩題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
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同住。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
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游子吟最能表達感情的詩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