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秋字打頭的詩句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秋風萬里動,日暮黃云高
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雖已是秋天,但連日陰云漠漠,故不見嚴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
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漢代劉徹: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元代關漢卿:秋景堪題,紅葉滿山溪;松徑偏宜,**繞東籬。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秋風萬里動,日暮黃云高
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聲遙人語絕,誰家素機織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霜天靜寂寥
唐·戎昱《戲題秋月》(又作: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涯靜寂寥)
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
秋容老盡芙蓉院,草上霜花勻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觀《木蘭花》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落葉猶開最小錢
可人:合人意。紅蕖(音同“渠”):荷花。卻:開盡。最小錢:新出荷葉才象小銅錢那么大。
宋·楊萬里《秋涼晚步》
秋風吹白波,秋雨嗚敗荷。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
敗荷:殘荷。
元·薩都刺《過高郵射陽湖雜詠九首》
二、以秋開頭的詩句
1、秋夕 唐代: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天階 一作:天街;臥看 一作:坐看) 譯文 在秋夜里燭光映照著畫屏,手拿著小羅扇撲打螢火蟲。
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2、秋思 唐代: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譯文 一年一度的秋風,又吹到了洛陽城中,身居洛陽城內的游子,不知家鄉的親人怎么樣了;寫封家書問候平安,要說的話太多了,又不知從何說起。
信寫好了,又擔心匆匆中沒有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完;當捎信人出發時,又拆開信封,再還給他。 3、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 宋代:陸游 迢迢天漢西南落,喔喔鄰雞一再鳴。
壯志病來消欲盡,出門搔首愴平生。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譯文 迢迢萬里的銀河朝西南方向下墜,喔喔的雞叫之聲在鄰家不斷長鳴。
疾病折磨我幾乎把救亡壯志消盡,出門四望不禁手搔白發抱憾平生。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4、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唐代:李白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譯文 爐火照徹天地,紫煙中紅星亂閃。
煉銅工人在明月之夜,一邊唱歌一邊勞動,他們的歌聲響徹了寒峭的山谷。 5、秋詞二首 唐代: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譯文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凄涼、空曠。
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
一只仙鶴直沖云霄推開層云,也激發我的詩情飛向萬里晴空。 秋天了,山明水凈,夜晚已經有霜;樹葉由綠轉為澆黃色,其中卻有幾棵樹葉成紅色,在淺黃色中格外顯眼; 登上高樓,四望清秋入骨;才不會象春色那樣使人發狂。
三、以秋開頭的詩句
秋風此日灑衣裳。
秋深初換舊衣裳。
秋深桂初發。
秋色露人家。
秋色引胡笳。
秋石最堪夸。
秋雨無情不惜花。
秋月纏胡笳。
秋院閉宮莎。
秋竹隱疏花。
秋風吹破紙蓮花。
秋風吹卻花。
秋叢繞舍似陶家。
秋風白藕花。
秋杯浸菊花。
秋草瘦如發。
秋蟬織杼家。
秋風桂花發。
秋風桂嶺花。
秋風忽吹殺。
秋風江上家。
秋風鄰笛發。
秋風四面足風沙。
秋風已先發。
秋干暮立鴉。
秋桂白花發。
秋后離離湖上花。
秋懷似亂砂。
秋來色轉佳。
秋來四面足風沙。
秋來未著花。
秋來應數到君家。
秋千稚女夸。
秋琴初別家。
秋期獨往槎。
秋蘭被幽涯。
秋來見海槎。
秋風拂琴匣。
秋波浸晚霞。
秋風吹破妙蓮華。
秋齋膏沐暇。
秋鐘徹海涯。
秋竹靜霜華。
秋色正清華。
秋蛇春蚓久相雜。
秋色正蕭灑。
秋濤飛喻馬。
秋草思邊馬。
秋風南陌無車馬。
秋風明月下。
四、以秋字打頭的詩句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秋風萬里動,日暮黃云高 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雖已是秋天,但連日陰云漠漠,故不見嚴霜降落。
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 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漢代劉徹: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元代關漢卿:秋景堪題,紅葉滿山溪;松徑偏宜,**繞東籬。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秋風萬里動,日暮黃云高 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聲遙人語絕,誰家素機織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霜天靜寂寥 唐·戎昱《戲題秋月》(又作: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涯靜寂寥) 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 秋容老盡芙蓉院,草上霜花勻似翦 秋容:秋色。
老:深。 宋·秦觀《木蘭花》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落葉猶開最小錢 可人:合人意。紅蕖(音同“渠”):荷花。
卻:開盡。最小錢:新出荷葉才象小銅錢那么大。
宋·楊萬里《秋涼晚步》 秋風吹白波,秋雨嗚敗荷。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 敗荷:殘荷。
元·薩都刺《過高郵射陽湖雜詠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