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的意象是什么
橋是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建筑。
橋是克服河流、峽谷阻礙的通道。無論在何國度,它到處可見,且形態各異,最常見的有拱橋、吊橋、跨江海的鐵路橋等。
橋最初的出現是為了方便人們的出行,建筑師造橋也是為了改變阻礙人們交通的險惡地理環境。在人們的心目中,橋是非常實用的,并不具有那么浪漫感傷的情趣。
然而當中外文人墨客把它作為書寫和描繪對象時,橋又被賦予了太多的涵義和詩意。橋在中國民間文學中由于既是通向神仙、神界,也是通向冥界、陰界的通道,所以橋的意象是具有神秘和恐怖雙重的曖昧性。
此外從民俗學和原型形象來看,橋意象又與隔河阻礙情結有關,所以它又與民間**崇拜的民俗文化有關。因此在民間文學中,橋暗含男女沖破障礙和禁忌得以自由結合,是渠道、通道的一種隱喻,所以橋意象中含有男女**的涵義。
而橋作為純粹景物來謳歌的是比較少的。在中國,與橋有關的景觀大多帶有凄美、傷感的情調,如杭州的西湖,被文人書寫得最多的,是與西湖有關的斷橋的傳說,這是迄今為止我所了解到的最凄美的故事,傳說中的許仙和白娘子的情緣就是在斷橋處締結的,然而他們的分離也發生在這個地方。
而在西方,橋本身的意象可能并不像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那么豐富,它要更簡單和單純一些,橋更多的時候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作為建筑物而存在著,雖然它含有特定的歷史和文化的內涵,但是通常都作為一種審美的對象而被人觀照。不過,20世紀30年代美國拍過一個愛情片《魂斷藍橋》(Watealoo Bridge),我發現在這部電影中,橋似乎被賦予了悲傷的內涵。
該影片講述的也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即男女主人公是一對戀人,后來一戰爆發,男主人公就上了前線,而女主人公則留在國內,出于生活所迫,這位巴蕾舞演員有過一段賣笑的生活。戰爭結束后,這一對戀人又重逢了,但是重逢除了給女主人公帶來意外的驚喜和幸福之外,也給她帶來了痛苦和矛盾。
在兩人舉行婚禮的前夜,女主人公卻因擔心結合會玷污他們之間美好的愛情,也為了不損害自己在戀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出于道德上的內疚在橋上選擇了自殺。在中外文學中,橋的意象更多都和悲情、失戀、傷感、死亡聯系在一起。
橋被描繪成了落寂者精神的不歸路了。當然在對橋的意象描繪中,現代詩人對橋的意象有了新的詮釋。
他們對橋的思索已經跳出了民間文學的悲情范疇,而是融入了哲理的思考。如現代詩人艾青的詩《浮橋》,他將橋視為鄉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分水嶺和界碑,從橋的兩端去對觀察鄉村文明和城市文明之間的差異以及原因,反思了現代中國的出路問題。
奧地利的詩人里爾克在寫橋時也是通過橋上的盲人去思考現代都市中弱者的命運問題。人們關注橋,可能已經不是橋本身的問題,而是與人、與人生、與社會問題諸多有關的東西。
現代詩人寫橋,往往是把橋作為觀察的視角,更多地還是為了要找到一條表達隱藏在內心世界深處里情感的渠道。橋的意象更多地被隱喻化,被哲理化了。
如抒情詩人徐志摩寫《再別康橋》。詩人在描繪橋時,已經不再把它視為一個純粹的客觀景物,而是將它視為精神上的知己和朋友。
康橋是詩人真情的見證者。詩人舊地重游,見到了康橋,親切感、熟悉感油然而生。
昔日的佳人已經離去,留下的只是彩虹般的夢幻,眼前的景色又讓詩人回想起往日與友人徜徉康橋河畔的情景。然而一切都已經成為過去。
只有康橋依然如故。詩人再次來到康橋邊,雖然佳人難覓,但是又見到了一個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于是詩人便向“康橋” 傾訴內心的情愫。
在詩人看來,只有康橋才真正懂得詩人內心世界。所以詩人在詩的開頭和結尾中,重復地用了兩句: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詩人用這樣的表達方式其實是表達自己對橋的真情。正因為橋見證了昔日他與友人美好的感情,所以出于睹物思情的情感,他對“康橋”更是充滿敬慕之情。
透過這種敬慕之情,詩人讓人們了解到了自己對康橋一往情深的含義。橋的形象在詩中又有了轉變,成為了詩人心目中那個令人仰慕的意中人。
整首詩雖然以橋為題,但是詩人沒有直接寫橋,而是采用間接方法暗示橋的美麗,詩人只寫橋附近的景物,如橋邊的楊柳、河水的波紋、水潭深處的青苔等等。詩人用這種間接方法寫橋,表面上好像在描繪景物,其實是借景抒情。
《再別康橋》中的橋意象里沒有太多的悲情的成分,只有淡淡的憂傷。法國20世紀初超現實主義詩人阿波里奈爾的名詩《米拉波的橋》,雖然也是以橋為題,但是詩人的用意不是寫橋,而是借橋抒發自己失戀的情緒。
米拉波的橋是巴黎塞納河上的一座橋,也是詩人往日與戀人頻頻幽會的地方。詩人寫自己站在橋上望著橋下流淌的河水,追憶往日逝去的那一段情感。
他把流水的無情與戀人的無情聯系在一起,詩人站在橋上一邊凝視著湍急而逝的河水,一邊顧影自憐,將自己內心真摯的情感和冷漠的河水作對照。《米拉波的橋》與《再別康橋》一樣都是借景抒情,但是在對橋的意象描繪上,徐志摩要比阿波里奈爾更甚一籌。
徐志摩寫橋,是采用寫意的手法,他不直接寫橋的外觀\形狀\構造等,而是將橋虛幻化,理想化,擬人化,把。
二、與橋有關的詩句及情感
作者: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出自元代詩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歌的藝術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
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的本質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
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
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
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
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
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
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
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復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
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并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于一致,即眾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此曲亦如此。
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單一性。
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復性與單一性的結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生得力于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今天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凈沙·秋思》為“并列式意象組合”,其實并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
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
由于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圍。最后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
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
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小令中出現的意象并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仙呂·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
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
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
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
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
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凈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作《天凈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于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后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
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
在詞句的錘煉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
三、以橋為話題的詩歌 至少二十行
橋
不知何時為隔閡而溝通;不知何時為他人而便行。
奉獻出脊背讓他人奔騰;駐守江河溝塹雄跨兩岸;
看那滔水渲泄洶涌;你的兄弟眾多各盡職忠。
有人說你是臥波長虹,為這世界增忝風景。
愛情對你情有獨鐘,留給它無數甘美回憶的憧憬。
像冊中你那昔日成全人的身影,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甜蜜說笑中。
春風中情侶踏你而備加意濃;月上柳頭稍人約黃昏后時,總在你身上增加感情。
夏夜的涼風,在你背上的人們數說天上的星星。
牛郎織女七夕雀會喜逢,是你家族最好的譽聲。
秋月和你緣份相應,碧水映月有你的畫形——更是脫俗高雅極品為頂。
冬雪覆蓋著你,白冰把你的腿腳凍封;矗立在嚴寒朔風,威武傲視著酷冷。
你送進拉薩鳴嘯的飛龍,擺渡的船因你而停。
有你的俯視黃河渺小不顯咆哮轟鳴。
――你是最偉大的構架,宇宙不可缺少的神靈。
社會發展有你不可磨滅的勛功,你為人類貢獻罄竹難以贊頌。
丹青有你創意的表情,你的神韻是詩人的話柄。
我為你歌頌,化解阻塞的長虹!
四、以橋說為題的詩歌長 篇詩歌
《橋說》
自從橫臥江河
閱盡滄桑
備嘗寂寞
看水流由上而下
看落葉漂流而過
心中始終藏著
一份執著
去履行那神圣的職責
自從連接兩岸
方便行人
車輛駛過
任他風吹雨打
哪怕寒暑折磨
堅強的意志毫不動搖
與流水同唱
一曲委婉的歌
自從認識人類
心中有怕
顫栗哆嗦
超負荷運輸建材
腳底下頻繁挖沙
讓我提前進入老年期
終有一天你們會品嘗
自己種下的惡果
五、舟在古詩中的意象
舟:1.喻漂泊:“秦地故人成遠夢,楚天涼雨在孤舟”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孟浩然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 劉睿虛 木葉紛紛下,東南日煙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蒼。暝色況復久,秋聲亦何長。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
《木蘭花》 李商隱 洞庭波冷曉侵云,日日征帆送遠人。幾度木蘭舟上望,不知原是此花身。
2.喻自由:“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為報洛橋游宦侶,扁舟不系與心同”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他年卻棹扁舟去,終傍蘆花結一庵”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這是我高三復習筆記上的,希望能幫到你。^~^